范仲淹教子重德行

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99
【字號】    
   標籤: tags:

范仲淹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熟讀儒、道經典,並崇信佛法,官任參知政事。其〈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家喻戶曉的名句。

范仲淹治家甚嚴,教子有方。教導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積德行善。在其教育下,四個兒子從小就都熟讀經書,學有所成,為人正直。范家家風儉樸,樂善好施。

一次,范仲淹讓次子范純仁到蘇州往四川運麥子。回程,范純仁碰見熟人石曼卿,得知他因逢親喪,無錢運柩返鄉,故停留於此。范純仁便將一船的麥子全部送給石曼卿,助其還鄉。范純仁回到家中,因無法向父親交差,所以久站於父親身旁,沒敢提及此事。

范仲淹問他:「你在蘇州遇到朋友了嗎?」范純仁回答:「路過丹陽時,碰到石曼卿,他因親人喪事,沒錢運柩回鄉而被困在那裡。」范仲淹立即說道:「為何不把船上的麥子全送給他呢?」范純仁回說:「我已送給他了。」范仲淹聽後,對兒子的做法非常高興,並誇獎他做得對。

范仲淹雖然身居高位,俸祿豐厚,但他卻不為子女留下錢財,而是全部用於扶危濟困,把樂於助人之仁德傳給子孫。

其長子范純佑,十六歲隨父防禦西夏,屢立戰功,是范仲淹的得力助手。次子范純仁,後任宰相,在五十年為官生涯中,恪盡職守。三子范純禮,官至尚書右丞;四子范純粹,官至戶部侍郎。

受其父言傳身教,他們都正義敢言,關愛百姓,以清正廉潔著稱,儉樸的作風始終從未改變,把做官得來的俸祿,大多用在擴大父親范仲淹創建的扶危濟困的義莊上,自己與家人卻過著非常儉樸的生活。

古代家庭教育自始至終都以倫理道德作為教育最高價值取向。為人父母,總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子女。其實,不管給其多少財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教其重德向善,才是為子女長遠打算。

因為德是做人最根本、最本質、最美好的東西,是一切福分的源泉,是留給孩子最可靠的財富。◇

──轉載自「明慧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寇準自幼喪父,全靠母親織布維持家計。寇母常在深夜一邊紡織一邊教子讀書。寇準不負母望,苦學成才,高中進士。喜訊傳到家裏,寇母已經身患重病。臨終前,她將親手繪製的一幅畫交給老僕劉媽,要劉媽日後在寇準做官出現錯誤時交給兒子。
  • 唐朝監察御史李畬的母親,為人清白正派,對於事理,有深刻的見識,對兒子的教育和管束,也十分嚴格。即便兒子已經當上高官,要求也是一絲不苟,公私分明。
  • 中國古人非常注重家風、家教,注重對子女的德性培養,以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向道、向善等理念正面引導,「重德修身」成為各家家訓的核心內容。
  • 唐太宗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培養,親自撰寫《帝範》十二篇賜予太子李治,即包括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誡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等,為君應當遵守的十二條準則。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