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教子重德行

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99
【字号】    
   标签: tags:

范仲淹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熟读儒、道经典,并崇信佛法,官任参知政事。其〈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家喻户晓的名句。

范仲淹治家甚严,教子有方。教导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积德行善。在其教育下,四个儿子从小就都熟读经书,学有所成,为人正直。范家家风俭朴,乐善好施。

一次,范仲淹让次子范纯仁到苏州往四川运麦子。回程,范纯仁碰见熟人石曼卿,得知他因逢亲丧,无钱运柩返乡,故停留于此。范纯仁便将一船的麦子全部送给石曼卿,助其还乡。范纯仁回到家中,因无法向父亲交差,所以久站于父亲身旁,没敢提及此事。

范仲淹问他:“你在苏州遇到朋友了吗?”范纯仁回答:“路过丹阳时,碰到石曼卿,他因亲人丧事,没钱运柩回乡而被困在那里。”范仲淹立即说道:“为何不把船上的麦子全送给他呢?”范纯仁回说:“我已送给他了。”范仲淹听后,对儿子的做法非常高兴,并夸奖他做得对。

范仲淹虽然身居高位,俸禄丰厚,但他却不为子女留下钱财,而是全部用于扶危济困,把乐于助人之仁德传给子孙。

其长子范纯佑,十六岁随父防御西夏,屡立战功,是范仲淹的得力助手。次子范纯仁,后任宰相,在五十年为官生涯中,恪尽职守。三子范纯礼,官至尚书右丞;四子范纯粹,官至户部侍郎。

受其父言传身教,他们都正义敢言,关爱百姓,以清正廉洁著称,俭朴的作风始终从未改变,把做官得来的俸禄,大多用在扩大父亲范仲淹创建的扶危济困的义庄上,自己与家人却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

古代家庭教育自始至终都以伦理道德作为教育最高价值取向。为人父母,总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子女。其实,不管给其多少财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教其重德向善,才是为子女长远打算。

因为德是做人最根本、最本质、最美好的东西,是一切福分的源泉,是留给孩子最可靠的财富。◇

──转载自“明慧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寇准自幼丧父,全靠母亲织布维持家计。寇母常在深夜一边纺织一边教子读书。寇准不负母望,苦学成才,高中进士。喜讯传到家里,寇母已经身患重病。临终前,她将亲手绘制的一幅画交给老仆刘妈,要刘妈日后在寇准做官出现错误时交给儿子。
  • 唐朝监察御史李畬的母亲,为人清白正派,对于事理,有深刻的见识,对儿子的教育和管束,也十分严格。即便儿子已经当上高官,要求也是一丝不苟,公私分明。
  • 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家风、家教,注重对子女的德性培养,以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向道、向善等理念正面引导,“重德修身”成为各家家训的核心内容。
  • 唐太宗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亲自撰写《帝范》十二篇赐予太子李治,即包括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为君应当遵守的十二条准则。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都会努力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努力追求导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可以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调。
  • 我们知道,不劳而获的成功多么容易转瞬即逝,因此训练儿童满怀企图心没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训练他具备勇气、坚忍和自信,这样他才能体认到失败时永不气馁,而且应该视“失败为需要被解决的新问题”。
  • 我们一直在推广学前教育课程。诚如近日《纽约时报》一篇文章指出,学前班远远供过于求,还提到“幼儿教育提倡者说,如果家长知道学前教育的好处,可能会有更多的家庭报名参加。”然而这些所谓的好处往往难以实现。从各种学术研究得知,上学前班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难,在行为和学业上落后于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同侪,而且在学涯后期被留级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会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对学习本能的热爱常常会消失。许多孩子逐渐开始厌恶甚至害怕上学和学习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策略,家长或老师可用来培养孩子保持对学习的热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