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教,小皇帝變成好孩子(1)

正確的親子教養態度
麥可.溫特霍夫 譯/王泰智、沈惠珠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父母的直覺式教育:孩子就是孩子

直覺式教育的關係模式認為「孩子就是孩子」,這是大約二十五年前成人談到孩子時的理念。此一模式的親子相處架構是,承認成人和孩子之間存在著權力差異,不論私人層面還是社會層面皆然。

這種差異的存在對雙方都有好處。孩子需要它,以便能健康地成長和體驗呵護;對成人來說,則是一種美好的經歷,那是受到一個小生命信賴的感覺。然而現今看待孩子存在截然不同的關係模式,直覺式教育在目前的討論中受到忽略或排斥。總之,這是成人和孩子雙贏的模式。

然而,成人遵循「孩子就是孩子」的模式時,卻是無意識的,但他明白自己做為一個成熟的個體,在一個發展未成熟的生命(孩子)面前,應該承擔起使其同樣成熟的責任。但我們不能把這種直覺行動,與對孩子行為的反射性反應混為一談。我們在此描繪的是,在孩子面前,成人必須保持隨時為孩子指引方向的態度,而不是用嚴厲或突如其來的行為帶給孩子傷害。

劃定行為界限,更要劃清孩子與成人的心理界限!

在教育問題中,受到熱烈討論的議題是「劃定界限」。一般認為父母、幼教人員和老師應該不斷為孩子劃定界限,告訴他們:「到此為止,不要再超過了!」這在平常與孩子相處時是必要的,卻也偏離了主題。

我們想讓孩子身心發展健全,就不該為孩子設定界限,而是應該劃清自己與孩子之間的界限,就像對待其他成人那樣。雖然我們沒有察覺,卻每天都在這麼做。如果我們都要逐一回應每天可能發生的挑釁事件,那什麼事都不用做了。

在我們眼裡,行為不當的人都會讓我們覺得反感,直接誘發我們的反應。但我們通常不會這麼衝動,因為我們某種程度上具備「把外人當外人」的概念。我們將這些人視為我們之外的人,因此認定只有我們願意時,才需要去理會他們,因此我們不會主動為這些人設定任何界限。如果有人試圖辱罵我,我不會因此走到他面前,告訴他「到此為止,不要再超過了!」而是會直接漠視對方的行為,因為那根本不關我的事。為別人劃定界限和為自己與對方之間劃清界限,有很大的區別,但目前為止我們還不能充分理解這一點。

成人與孩子建立關係的過程中,有責任為自己和孩子之間劃出一道無形的隔離線。成人要把自己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把孩子置於另一個平臺上。在二十年前,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不需要特別強調,然而這正是今日形勢發展的悲劇。

原則上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事,而且是父母和其他從事和孩子相關事務工作的成人的普遍工作。然而,如果現實情況確實如此發展,我就沒必要寫這本書了。

多年的工作經驗讓我體認到,這種原為正常的狀況已不復存在,因而促使我把這項論點提出來討論。

成人應該與孩子劃清界限,事實上是一種回歸。我不是指重返權威式教育,而是要回歸直覺式教育。

─ ─摘自:《這樣教,小皇帝變成好孩子》野人出版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會在學習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策略,家長或老師可用來培養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教養不同調的照顧者,有時候是老公或老婆,更多的情況是上一代長輩,甚至是保母。因此當教養不同調的時候,騎虎難下,父母該怎麼辦呢?
  • 如果孩子已具備自我調節力,那麼接下來就要進一步培養自我調節學習的能力。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包括自己制定學習目標、有效的學習計畫與實踐後的自我評價。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為了達成目標,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情緒、想法和行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