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騙孩子 必要之惡 還是偷懶捷徑?

研究:家長對孩子撒謊很普遍 中國家長對孩子撒謊比例最高 一些「謊言」被普遍認可和接受
font print 人氣: 6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3年01月24日訊】導言:來自美國、加拿大和中國的研究者發現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家長都普遍的採取「說謊」的方式來管教或安慰孩子,不過在我們從小教育孩子要誠實的情況下,家長的謊言何時才是「合理的」呢?

【大紀元記者王和綜合報導】根據一項在中國和美國的家庭進行的研究顯示,絕大多數父母都會用「撒謊」的策略來改變孩子的行為。研究發現固然很多謊言是為了保護孩子的心靈,比如牙仙子和聖誕老人的故事經久不衰,但另外一方面,對很多父母,「謊言」也是一個管教孩子的「捷徑」。

「你不走我就丟下你不管了」

這份發表在國際心理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的研究在訪問了美國和中國大約200個家庭後發現,絕大多數的美國和中國家長都會在管教孩子中有意識的使用「假話」。其中最常見的一個例子是在公共場所孩子不聽話時威脅會丟下他/她不管。

研究發現,當小孩不願離開某個地方的情況下,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有類似假裝自己會自行離開,而留下小孩自己一個人在那裡發脾氣。研究者表示:「這一謊言的普及型可能和幾乎所有父母都會面臨違背孩子的意願離開某個地方的挑戰」。

另外一個在中美兩國都非常普遍的情況是「虛假的承諾在未來一個不確定的時間購買某個玩具」。其他比較極端一些的例子包括用牙仙子來警告孩子如果不吃某種蔬菜眼睛會變的看不到東西。當然,那些鼓勵性的「謊言」也很普遍,比如「哎呀!你彈琴彈的真棒」。

家長的「假話」都有哪些類型?

研究者將這些「假話」進行了分類:其中一類是和「強迫孩子守規矩」有關的謊言,其中包括「如果你不聽話,我就叫警察」,或者「如果你不安靜下來,那邊那個女士會對你很生氣。」

如果這些還只是隱含性的威脅的話,在另一類和「帶孩子離開某個地方」有關的謊言中則有更讓人吃驚的一個例子,例如一位父母在採訪錄音中說,自己曾對孩子威脅:「如果你不跟著我,在我離開的時候會有人把你拐跑」。

當希望盡快離開一個玩具店的時候,不少家長承認會使用一個相當「方便」的謊言,他們會對小孩說:「哦!我今天沒帶錢,我們下次再來吧!」

還有一類是為了「保護孩子心靈」的謊言,例如當孩子心愛的寵物去世後,家長會說:「你的寵物還活著,在叔叔的莊園裡,那裡牠有更多的活動空間。」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哪些「幻想人物」,比如聖誕老人,聖誕老爺爺被用來促使孩子在聖誕節快到的時候作出良好的表現。

還有一類「謊言」是為了強化孩子遵守某些「正確」的社會和飲食習慣,研究發現,家長們普遍認為這些「謊言」是可以接受的,例如告訴孩子「每吃一口綠花菜都會長高一點」被視為鼓勵更健康的飲食習慣。

父母對孩子說謊帶來的道德挑戰

來自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多倫多大學和中國浙江師範大學心理學系的研究者沒有發現父親和母親在對孩子「撒謊」方面有什麼明顯的區別。不過研究發現,系統地使用「假話」的比例雖然在中美兩國都很高,但在中國卻更高:中國98%的父母承認使用謊言,但美國這個比例是84%。

研究者表示這可能是因為中國父母更強調孩子的服從,並努力強化這一點,不過也有評論認為,目前中國孩子多數是獨生子女,已經成為家庭的「小皇帝」,中美父母這種區別可能和其他因素相關。

研究者對這種機會主義的對待「真話」的態度是否會產生長期不良效應,特別是當孩子逐漸長大的時候,並沒有明確的答案。他們只是表示,這對父母提出了「重要的道德問題:是否存在家長撒謊是合理的情況,如果有,應該是什麼情況下」?

美國一位名叫Kara Baskin的母親在博客撰文說:儘管我們大多數都會教育孩子撒謊是不對的(當然除了告訴自己的朋友她的頭髮很好看——儘管你可能覺得那好像一團亂草),但這新研究讓我們看到了自己「偽君子」的一面。

她表示,自己不久前曾經對自己的兒子撒謊,但事後一直很後悔:她的丈夫那天外出,結果晚上他們的兒子Andrew一直不肯睡覺,最後凌晨2點的時候,筋疲力盡的母親告訴孩子,如果他閉上眼睛,那麼等他醒來的時候,爸爸就會回來。

Andrew很聽話地照做了,但爸爸直到第二天下午4點才回來,而那個時候Andrew還不停地在家裡面邊跑邊叫:「我閉上眼睛了,爸爸快回來!」她表示希望自己沒有給孩子的心靈帶來傷痕。她最後問道:你覺得父母是否該撒謊?是必須的「惡」還是父母偷懶的捷徑?

教師談家長如何避免使用謊言

對很多父母來說,對孩子說一些並非出於惡意的謊言,來讓孩子聽話和養成好的習慣並非不可接受,不過多倫多開啟藝術文化學校的王老師認為,很多「謊言」確實源於父母偷懶,希望找一個捷徑讓孩子服從自己。

她表示,像父母對孩子說「你不走我就走了啊」的時候,還不能完全算是一種謊言,而是一種威脅性的語言,強迫孩子服從自己的命令,而類似的語言威脅在家長中其實是非常普遍的。這從教育孩子角度是有一定的傷害的,因為孩子也會學會這些。

她認為對大部分孩子來說,如果不採用這種威脅性的語言,其實也是能說得通的。但這就要求家長說話要有原則性,平時就要注意說的話很堅定,可以給孩子做一定的讓步,但要劃定一條線,不能孩子不斷地耍賴,就不斷地讓步。

例如在要求小孩回家時,可以先讓步,說再玩5分鐘,但5分鐘之後就必須回家,不再讓步。如果小孩子還是在耍賴,可以直接抱走,這樣一兩次之後,孩子就會明白什麼時候就是該走了。只要平時都注意堅持原則,小孩就不會一直和你爭論,不肯服從。

對於家長比較喜歡的另外一種拿虛幻的東西來「威脅」,比如在小孩不睡覺的時候,說「啊!你不睡覺,大灰狼就來咬你了」,王老師表示,其實也沒有必要用這種東西來嚇唬孩子,很多時候家長是因為沒有時間,或者不願花精力來陪小孩子,所以用這種辦法來「偷懶」。

她表示,家長要平時花精力培養孩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這樣對於孩子來說,到了一定的時間,自然就會睡覺,但這也要求家長需要每天拿出10分鐘,20分鐘來陪孩子看看書,聽聽輕鬆的音樂、講講故事,同時很關鍵的是每天這些作息是需要長期的堅持。

作為教師,王老師建議家長不要用這種威脅性的語言來嚇唬孩子服從,而是應該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不斷地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只要不斷地堅持,孩子自然就能學會正確的做法。

她認為「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做不到,是家長做不到」。她強調,「每個孩子都是好孩子,每個孩子都能做到他/她年齡段應該能做到的」,在感到孩子難以管教的情況下,父母要問問自己「有沒有認真去教孩子,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你怎麼往上寫,他/她就怎麼做。如果家長自己都沒有做到,自己沒有『畫』好,怎麼能怪孩子呢」?

對於聖誕老人這些經久不衰的童話人物,王老師覺得這不能算作謊言,其實就是一個故事,讓孩子有一個美好的嚮往,實際上每個家長扮演著聖誕老人的角色,會給孩子驚喜,快樂和對未來的期望。

父母愛對孩子撒謊?網民對此眾說紛紜

對於「大部分父母都對孩子撒謊」的研究結果,引起了各國網民的熱議,在BBC 關於這個研究的報導下面,來自世界各地的民眾紛紛發表評論,談自己的看法,或者分享自己的故事。

網友「sodapop」寫道:「聖誕老人,復活節兔等等並不能算說謊,更多的是給孩子們創造一個奇幻和有趣的世界。只要你試圖教給孩子們一些什麼,讓他們思考,這都不是壞事。很多人不願意正視孩子們的想像力。」

來自尼日利亞的「TemitayoOmole」表示:「一些真相被重新包裝來控制我們的孩子,這的確非常普遍,我們這裡也會告訴孩子們一些不真實的事情來讓他們守規矩:告訴一個孩子說,你不能買這個玩具,因為這和你的學費一樣貴在我看來是浪費時間。」

網友「LivingByLogic」表示:「這篇報導讓我深有感觸,因為我一直試圖對自己的女兒誠實,沒有必要用虛幻和空洞的威脅,而是用實際能理解的原因。比如當我女兒3歲的時候她想看一個兒童節目,奶奶立即撒謊說這個節目已經結束了,不過我會說:『你不能看,因為大人們不想開電視。』」

網友「hnmisty」回憶了自己的童年,表示如果孩子們沒有熬夜希望聽到聖誕老人雪橇上的鈴聲,聖誕節會失去超過一半的樂趣,「不過我一直不太相信復活節兔,但我(那個時候)知道我的寵物(死後)鑽到花園的一個洞裡面去了」。

網友「Bridge59」講述了自己3歲兒子的一個故事,他當時和孩子在當地的一個運河旁邊散步,他當時警告自己的兒子,你要是跑到我看不見的地方,會有狗來抓住你的,不過他還是自己跑過了一個拐角,然後10秒鐘後他再度出現——被一隻小狗瘋狂地追趕。直到今天我們還常常談起這個事情。

網友「Yaldy」則講述了自己小時候的一個故事,當時他的父親為了不讓他在野外的草地裡面跑丟,警告他草地上有「壞」綿羊,這些綿羊要生氣了會攻擊小孩,結果「直到今天我還害怕長滿野草的地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會在學習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策略,家長或老師可用來培養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教養不同調的照顧者,有時候是老公或老婆,更多的情況是上一代長輩,甚至是保母。因此當教養不同調的時候,騎虎難下,父母該怎麼辦呢?
  • 如果孩子已具備自我調節力,那麼接下來就要進一步培養自我調節學習的能力。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包括自己制定學習目標、有效的學習計畫與實踐後的自我評價。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為了達成目標,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情緒、想法和行動。
  • 歡迎來到少兒階段。在這一階段,一個不能小覷的常見現象是:與父母交談可能是孩子心中排在最後的一件事。好消息是,你可以再次開啟與孩子的對話。
  • 4至7歲的孩子開始學習時,比起思考選擇什麼教具、使用什麼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具備自我調節力。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