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骗孩子 必要之恶 还是偷懒捷径?

研究:家长对孩子撒谎很普遍 中国家长对孩子撒谎比例最高 一些“谎言”被普遍认可和接受
font print 人气: 63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3年01月24日讯】导言:来自美国、加拿大和中国的研究者发现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家长都普遍的采取“说谎”的方式来管教或安慰孩子,不过在我们从小教育孩子要诚实的情况下,家长的谎言何时才是“合理的”呢?

【大纪元记者王和综合报导】根据一项在中国和美国的家庭进行的研究显示,绝大多数父母都会用“撒谎”的策略来改变孩子的行为。研究发现固然很多谎言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心灵,比如牙仙子和圣诞老人的故事经久不衰,但另外一方面,对很多父母,“谎言”也是一个管教孩子的“捷径”。

“你不走我就丢下你不管了”

这份发表在国际心理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的研究在访问了美国和中国大约200个家庭后发现,绝大多数的美国和中国家长都会在管教孩子中有意识的使用“假话”。其中最常见的一个例子是在公共场所孩子不听话时威胁会丢下他/她不管。

研究发现,当小孩不愿离开某个地方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有类似假装自己会自行离开,而留下小孩自己一个人在那里发脾气。研究者表示:“这一谎言的普及型可能和几乎所有父母都会面临违背孩子的意愿离开某个地方的挑战”。

另外一个在中美两国都非常普遍的情况是“虚假的承诺在未来一个不确定的时间购买某个玩具”。其他比较极端一些的例子包括用牙仙子来警告孩子如果不吃某种蔬菜眼睛会变的看不到东西。当然,那些鼓励性的“谎言”也很普遍,比如“哎呀!你弹琴弹的真棒”。

家长的“假话”都有哪些类型?

研究者将这些“假话”进行了分类:其中一类是和“强迫孩子守规矩”有关的谎言,其中包括“如果你不听话,我就叫警察”,或者“如果你不安静下来,那边那个女士会对你很生气。”

如果这些还只是隐含性的威胁的话,在另一类和“带孩子离开某个地方”有关的谎言中则有更让人吃惊的一个例子,例如一位父母在采访录音中说,自己曾对孩子威胁:“如果你不跟着我,在我离开的时候会有人把你拐跑”。

当希望尽快离开一个玩具店的时候,不少家长承认会使用一个相当“方便”的谎言,他们会对小孩说:“哦!我今天没带钱,我们下次再来吧!”

还有一类是为了“保护孩子心灵”的谎言,例如当孩子心爱的宠物去世后,家长会说:“你的宠物还活着,在叔叔的庄园里,那里它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哪些“幻想人物”,比如圣诞老人,圣诞老爷爷被用来促使孩子在圣诞节快到的时候作出良好的表现。

还有一类“谎言”是为了强化孩子遵守某些“正确”的社会和饮食习惯,研究发现,家长们普遍认为这些“谎言”是可以接受的,例如告诉孩子“每吃一口绿花菜都会长高一点”被视为鼓励更健康的饮食习惯。

父母对孩子说谎带来的道德挑战

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多伦多大学和中国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者没有发现父亲和母亲在对孩子“撒谎”方面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不过研究发现,系统地使用“假话”的比例虽然在中美两国都很高,但在中国却更高:中国98%的父母承认使用谎言,但美国这个比例是84%。

研究者表示这可能是因为中国父母更强调孩子的服从,并努力强化这一点,不过也有评论认为,目前中国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已经成为家庭的“小皇帝”,中美父母这种区别可能和其他因素相关。

研究者对这种机会主义的对待“真话”的态度是否会产生长期不良效应,特别是当孩子逐渐长大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他们只是表示,这对父母提出了“重要的道德问题:是否存在家长撒谎是合理的情况,如果有,应该是什么情况下”?

美国一位名叫Kara Baskin的母亲在博客撰文说:尽管我们大多数都会教育孩子撒谎是不对的(当然除了告诉自己的朋友她的头发很好看——尽管你可能觉得那好像一团乱草),但这新研究让我们看到了自己“伪君子”的一面。

她表示,自己不久前曾经对自己的儿子撒谎,但事后一直很后悔:她的丈夫那天外出,结果晚上他们的儿子Andrew一直不肯睡觉,最后凌晨2点的时候,筋疲力尽的母亲告诉孩子,如果他闭上眼睛,那么等他醒来的时候,爸爸就会回来。

Andrew很听话地照做了,但爸爸直到第二天下午4点才回来,而那个时候Andrew还不停地在家里面边跑边叫:“我闭上眼睛了,爸爸快回来!”她表示希望自己没有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伤痕。她最后问道:你觉得父母是否该撒谎?是必须的“恶”还是父母偷懒的捷径?

教师谈家长如何避免使用谎言

对很多父母来说,对孩子说一些并非出于恶意的谎言,来让孩子听话和养成好的习惯并非不可接受,不过多伦多开启艺术文化学校的王老师认为,很多“谎言”确实源于父母偷懒,希望找一个捷径让孩子服从自己。

她表示,像父母对孩子说“你不走我就走了啊”的时候,还不能完全算是一种谎言,而是一种威胁性的语言,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命令,而类似的语言威胁在家长中其实是非常普遍的。这从教育孩子角度是有一定的伤害的,因为孩子也会学会这些。

她认为对大部分孩子来说,如果不采用这种威胁性的语言,其实也是能说得通的。但这就要求家长说话要有原则性,平时就要注意说的话很坚定,可以给孩子做一定的让步,但要划定一条线,不能孩子不断地耍赖,就不断地让步。

例如在要求小孩回家时,可以先让步,说再玩5分钟,但5分钟之后就必须回家,不再让步。如果小孩子还是在耍赖,可以直接抱走,这样一两次之后,孩子就会明白什么时候就是该走了。只要平时都注意坚持原则,小孩就不会一直和你争论,不肯服从。

对于家长比较喜欢的另外一种拿虚幻的东西来“威胁”,比如在小孩不睡觉的时候,说“啊!你不睡觉,大灰狼就来咬你了”,王老师表示,其实也没有必要用这种东西来吓唬孩子,很多时候家长是因为没有时间,或者不愿花精力来陪小孩子,所以用这种办法来“偷懒”。

她表示,家长要平时花精力培养孩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这样对于孩子来说,到了一定的时间,自然就会睡觉,但这也要求家长需要每天拿出10分钟,20分钟来陪孩子看看书,听听轻松的音乐、讲讲故事,同时很关键的是每天这些作息是需要长期的坚持。

作为教师,王老师建议家长不要用这种威胁性的语言来吓唬孩子服从,而是应该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不断地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只要不断地坚持,孩子自然就能学会正确的做法。

她认为“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做不到,是家长做不到”。她强调,“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每个孩子都能做到他/她年龄段应该能做到的”,在感到孩子难以管教的情况下,父母要问问自己“有没有认真去教孩子,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你怎么往上写,他/她就怎么做。如果家长自己都没有做到,自己没有‘画’好,怎么能怪孩子呢”?

对于圣诞老人这些经久不衰的童话人物,王老师觉得这不能算作谎言,其实就是一个故事,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向往,实际上每个家长扮演着圣诞老人的角色,会给孩子惊喜,快乐和对未来的期望。

父母爱对孩子撒谎?网民对此众说纷纭

对于“大部分父母都对孩子撒谎”的研究结果,引起了各国网民的热议,在BBC 关于这个研究的报导下面,来自世界各地的民众纷纷发表评论,谈自己的看法,或者分享自己的故事。

网友“sodapop”写道:“圣诞老人,复活节兔等等并不能算说谎,更多的是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奇幻和有趣的世界。只要你试图教给孩子们一些什么,让他们思考,这都不是坏事。很多人不愿意正视孩子们的想像力。”

来自尼日利亚的“TemitayoOmole”表示:“一些真相被重新包装来控制我们的孩子,这的确非常普遍,我们这里也会告诉孩子们一些不真实的事情来让他们守规矩:告诉一个孩子说,你不能买这个玩具,因为这和你的学费一样贵在我看来是浪费时间。”

网友“LivingByLogic”表示:“这篇报导让我深有感触,因为我一直试图对自己的女儿诚实,没有必要用虚幻和空洞的威胁,而是用实际能理解的原因。比如当我女儿3岁的时候她想看一个儿童节目,奶奶立即撒谎说这个节目已经结束了,不过我会说:‘你不能看,因为大人们不想开电视。’”

网友“hnmisty”回忆了自己的童年,表示如果孩子们没有熬夜希望听到圣诞老人雪橇上的铃声,圣诞节会失去超过一半的乐趣,“不过我一直不太相信复活节兔,但我(那个时候)知道我的宠物(死后)钻到花园的一个洞里面去了”。

网友“Bridge59”讲述了自己3岁儿子的一个故事,他当时和孩子在当地的一个运河旁边散步,他当时警告自己的儿子,你要是跑到我看不见的地方,会有狗来抓住你的,不过他还是自己跑过了一个拐角,然后10秒钟后他再度出现——被一只小狗疯狂地追赶。直到今天我们还常常谈起这个事情。

网友“Yaldy”则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当时他的父亲为了不让他在野外的草地里面跑丢,警告他草地上有“坏”绵羊,这些绵羊要生气了会攻击小孩,结果“直到今天我还害怕长满野草的地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们必须从“激发这类儿童的勇气,并让他们相信自己的长处与能力”来进行治疗。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都会努力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努力追求导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可以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调。
  • 我们知道,不劳而获的成功多么容易转瞬即逝,因此训练儿童满怀企图心没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训练他具备勇气、坚忍和自信,这样他才能体认到失败时永不气馁,而且应该视“失败为需要被解决的新问题”。
  • 我们一直在推广学前教育课程。诚如近日《纽约时报》一篇文章指出,学前班远远供过于求,还提到“幼儿教育提倡者说,如果家长知道学前教育的好处,可能会有更多的家庭报名参加。”然而这些所谓的好处往往难以实现。从各种学术研究得知,上学前班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难,在行为和学业上落后于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同侪,而且在学涯后期被留级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会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对学习本能的热爱常常会消失。许多孩子逐渐开始厌恶甚至害怕上学和学习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策略,家长或老师可用来培养孩子保持对学习的热爱。
  • 漫无目的的育儿,是一件非常慌乱的事。有了孩子后的每一天,我们都要面对许多抉择:替孩子准备什么食物?找什么学校?玩什么运动?如果父母心无定性,总是犹豫不决或朝令夕改,家庭就会陷入各种混乱。
  • 教养不同调的照顾者,有时候是老公或老婆,更多的情况是上一代长辈,甚至是保母。因此当教养不同调的时候,骑虎难下,父母该怎么办呢?
  • 如果孩子已具备自我调节力,那么接下来就要进一步培养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包括自己制定学习目标、有效的学习计划与实践后的自我评价。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为了达成目标,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情绪、想法和行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