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頭警告已經失效,請用「具體行動」教孩子

想讓孩子遵守嚴禁事項有什麼技巧?

作者:奧田健次   譯者:卓惠娟
font print 人氣: 160
【字號】    
   標籤: tags:

Q:不管說幾百次,孩子就是會在車上跳來跳去,怎麼教他才會改呢?
我的兒子五歲,每次跟他說,絕對不可以在捷運或公車座位跳上跳下,他還是照樣動不停。前幾天全家人搭火車出門旅行,明明已經約好「不要在座位跳上跳下」,結果火車才開沒多久,他又開始跳了。到底要怎麼罵他,他才會改過來呢?

A:如果孩子不遵守約定,不是舉黃牌就好,拿出「紅牌」吧!

請想像一下當天旅行的情況。孩子搭上最喜歡的火車、情緒亢奮,破壞了原本的約定。媽媽提醒他後暫時聽話了,但不久卻又重蹈覆轍,雖然媽媽一再提醒,孩子仍然在椅子上跳個不停。
孩子雖然稍稍惹得父母生氣,最後還是在列車裡吵吵鬧鬧地到達目的地,父母對孩子不聽話有點沮喪,卻自我安慰,認為只要每次都提醒他,孩子一定會改,下一次再教他「搭車絕對不可以蹦蹦跳跳」就好了。

是不是很多家長都是這樣呢?我們先假設這是A對策吧!以A對策因應的家長非常多,不過我發現有越來越多家長,改用下列這種方法。

日常生活中就要不斷練習「守約」

搭火車時孩子在座位上跳來跳去,假設火車剛出發沒多久,這時候可以提醒孩子:「因為你沒有遵守約定,我們下一站就下車喔!」但孩子仍然沒有聽話,所以在抵達下一個停靠站前,把行李整理好,帶著孩子到車門附近。這麼一來,孩子大概會號啕大哭吧!

孩子:「媽媽,對不起!」
媽媽:「你不會再這麼做了嗎?」
孩子:「不會了!」
媽媽:「真的?」
孩子:「嗯。」

確認孩子真的在反省時,父母就能繼續帶著孩子旅行。以足球賽來比喻的話,這就像是舉黃牌明確警告對方的狀況。我們將此方法稱為B對策吧!

若要問A和B哪一個應對方式比較好,大家應該覺得比起完全隨孩子心情的A對策,提醒孩子「如果沒遵守約定就下車喲!」而且真的把他帶到車門邊的B對策要好得多。

可是,不管是A還是B,我都不贊成。因為不論是哪一種,從教育孩子的觀點來看,都是不夠完整,而且沒有效果的。我建議的做法如下。

破壞重要約定時,拿出「紅牌警告」

火車出發十分鐘後,抵達下一站前,提醒孩子「如果沒有遵守我們說好的約定,就下車喲!」孩子若是沒聽話,爸媽就在下個停靠站前把行李收好,然後把孩子帶到車門附近。

和B對策不同的是,火車到達下一站時,爸媽就抓緊孩子的手,全家一起下車。在孩子還很驚訝、搞不清楚狀況的時候,列車門就會關起來駛離月台。

此時孩子大概會以前所未有的驚人聲勢大哭,但是,不管他再怎麼哭都太遲了。父母只需對孩子說:「啊!火車開走了!不過,既然你沒遵守約定,今天只好回家了!」然後就直接搭回程的火車回家。

即便浪費了金錢,對「教養」來說都是值得的

沒有遵守重要約定,不要只舉黃牌警告,而是拿出一次就退場的紅牌──這是我建議的C對策。父母想實行C對策,會變得很辛苦。我所認識的父母中,能執行C對策的不到1%,因為有太多爸媽都不忍心看自己的孩子哭那麼慘。

為了孩子規劃的旅行,父母一定也很期待。可能很早就開始計劃,甚至預約了餐廳、旅館,準備開開心心地出門,結果才短短不到一小時行程就結束了,簡直就是浪費時間;甚至連預約餐廳、旅館的訂金也浪費了。

但是,如果從「教育孩子」的觀點來看,這件事絕對沒有白白浪費。

會聽話的孩子,是因為知道這件事「絕對不可以」

請父母想一想「說話分量」這個重點。

A對策幾乎沒有約束力對吧?父母被孩子耍得團團轉,沒有原則可言。

B對策雖然警告了孩子「要下車喲」,可是父母說的話其實也沒什麼分量。孩子稍微吃了一驚,但沒有學到任何教訓。

C 對策的父母言行一致。同時,孩子可以學到十分寶貴的經驗:由於自己的行為,以致「喪失」原本期待的樂趣。藉著喪失經驗,讓孩子學會哪些事不能做、哪些時候應該忍耐。

父母下定決心「不能只有口頭警告就算了」,這樣便不會被孩子牽著鼻子走。最重要的是父母心中很清楚警告的原因,所以不需要擔心「孩子不被威脅,就什麼事都做不到」。

「口頭警告」不痛不癢,父母的話只會越來越沒分量

只有C對策才能把父母真正盼望的事、希望孩子做到的事,確實傳達給孩子。擔心這是「威脅」的話,對策B更接近威脅,而且,被威脅也不會因而失去愉快的經驗,威脅不痛不癢,父母所說的話就會變得毫無分量。

當孩子無法遵守約定時,就撤銷他玩樂的權利,讓他有這種深刻經驗後,將來不需要「威脅」,孩子便能學到自己行為招來的「慘痛後果」。而且,父母說的話會在孩子心中占有重要分量。

因為父母希望孩子能成長為遵守約定的孩子,所以用紅牌要他退場的方式,不管遇到任何狀況都能果決應對。更不需要苦思「會不會因而傷害孩子的心」、「別人會不會認為我是很過分的父母」等多餘的想法。

處罰過後,一定要給孩子「再次挑戰」的機會

發出紅牌後,盡早給孩子再次挑戰的機會,是更重要的事。如果以這個案例來說,就是再次搭火車出遊。

最好不要間隔太久,約莫幾個星期或兩、三個月最為適合。記得要和之前一樣,先跟孩子約定「不可以在車上跳來跳去」。
「孩子這次會聽話嗎?」
「該不會又要中途折返了吧?」
「這一次能照計劃順利旅行嗎?」

或許父母的內心會忐忑不安,不過,這時不妨抱著期待的心情,看看「孩子經過上一次的事,究竟會有多少成長?」

再次挑戰時,孩子便能感受到「因為遵守約定,這次過了非常快樂的一天!」此種滿足感,和之前破壞約定途中折返的經驗大不相同。

用嘴巴不停叮嚀,是一種「偷懶」的教養方式

度過愉快的一天後,父母要好好誇獎孩子遵守約定。不斷累積這類真實經驗(獲得及失去),是親子教育的最佳訓練。相較於只用嘴巴說「可以做、不能做」的教養,表面看起來很有耐心,實際上仍是「偷懶的教養方式」,不會有任何具體成效。

孩子不乖的時候,正是讓他重視父母所說的話,以及教他遵守約定的大好機會。也可以告訴他「遵守約定不做○○,那就買◇◇當生日禮物」。約好不能做的事,孩子還是做了,即使已經買好生日禮物,也要告訴他:「因為你不守約定,所以沒有禮物了喔!」然後把禮物丟了。

請爸媽不要覺得「特意買回來了,丟了豈不是可惜!」所以偷偷把禮物藏起來,等孩子反省後再給他,這是錯誤的做法!雖然有時這麼做比較好,但乾脆丟掉不給孩子,教育的效果會更好。如此才能讓孩子學到「破壞約定不會有好事」。

─ ─摘自:《不打、不罵、不動氣の「優雅教養術」》采實文化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的兒子今年五歲。他在幼稚園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如果想和小朋友共享玩具,他不會好好講,總是立刻出手打人。連對父母也是動不動伸手就打。我想糾正他這種無法「用言語和人溝通」的個性。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會在學習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策略,家長或老師可用來培養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教養不同調的照顧者,有時候是老公或老婆,更多的情況是上一代長輩,甚至是保母。因此當教養不同調的時候,騎虎難下,父母該怎麼辦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