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自認為生活好過父輩的樂觀從何而來?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2014年08月02日訊】最近,一項主題為「你認為你和你下一代人的生活比起上一代人是更好還是更差?」的調查引起了中國人的極大關注。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是因為這項針對20個國家、超過16000名青年(30歲以下為主)所做的調查,其結果頗有些出人意料。在世界範圍內仍屬發展中國家的中國,82%的年輕人對自己目前以及未來生活的樂觀程度超過了接受調查的所有國家,甚至包括美、英、德、法等諸多發達國家。

儘管一些資料顯示,自2008年至2013年以來,歐美此起彼伏的經濟危機造成大量年輕人失業的狀況已在年輕人當中引起了普遍的不安與恐慌,美、加、英、法等發達國家的貧困青年(18至25歲)數量在貧困人口總數的占比中也呈現出持續遞增的趨勢;然而,要論整個的生活狀況,發達國家國民的收入水平以及社會的保障體系較之中國,始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只要拿出中國在「全球幸福指數」的排名中居於百位左右,在「優良國家指數」中名列倒數18位的調查結果稍作參照,就會發現西方國家年輕人的悲觀,或是遭遇困境時的正常情緒,或是一種基於憂患意識的自然流露。總之,並不一定能夠恰如其分反映出現實情況的糟糕程度。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相比實際情形並非如此糟糕的發達國家的青年,中國青年排名第一的樂觀指數究竟如何得出?82%的年輕人自認為自己的生活比父輩更好,對未來充滿信心的樂觀態度又究竟從何而來?

在試圖解答上述問題之前,或許我們應該對中國這些佔絕大多數的年輕人所持有的樂觀態度本身進行一分為二的剖析。如果說,他們的樂觀源於歷經挫折與魔難後,依然選擇笑對人生、堅守人性的善念、保持內心的豁達、開朗的一段人生歷程,那麼這種樂觀不僅不應遭到漠視與遺忘,反而要被視其為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來予以發揚和承傳。而這些年輕人的樂觀若只停留在對目前生活盡情享受與安於現狀的層面上,既對現實漠不關心、又對未來不思進取、毫無遠慮和隱憂,那麼此番樂觀便只能被當成一種享樂主義、即為自欺欺人的「盲目樂觀」。

到底是不是盲目樂觀,我們須得從中國年輕人對現實的瞭解程度以及自身的成長環境中一探究竟。在前面提到的那項調查中,被調查者大多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按照年代來計算,他們大多出生於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也就是俗稱的「80後」、「90後」。這個時代出生的年輕人,他們的成長時期幾乎完全處在物慾極度膨脹、「唯經濟論」、「金錢至上」等思潮氾濫、道德急劇下滑、人性迷失的社會發展階段。毫無精神可言、只接受表面的視覺衝擊以及感官刺激的年輕人,他們對這個社會的認知和瞭解又能達到怎樣的廣度和深度呢?對現實的混淆視聽、隨波逐流又如何能讓他們對未來擁有更加清晰的判斷呢?當整個社會自上而下的對他們進行早已遠離精神、背棄標準的物慾刺激以及洗腦教育時,我們只能扼腕歎息,在這種長期閉塞、只灌輸毒氣和污穢的環境中,中國年輕人最終的結局便是淪為瞎子和聾子而已。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的樂觀就好像瞎子渴望有一天重獲光明、聾子憧憬有一天能聽到週遭的喧鬧,不能說毫無可能,但卻是如此的遙遠、茫然,令人頗感悲涼。

如果將時代釀造的悲哀濃縮到社會存在的個體身上,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這些滿足於現狀、寄希望於未來的無知無畏者,他們的盲目樂觀某種程度上也歸功於父輩的培養和教導。獨生子女政策之後,「421」模式的家庭比比皆是。家中的小皇帝若是沒有獲得老人的寵愛、父母的嬌慣,遠親近鄰都會視為怪誕和不尋常。這種老對幼惟命是從、俯首帖耳的狀況不僅發生在商賈富甲之家,在一般的普通百姓、甚至是窮苦人家中也是隨處可見。究竟有多少父母是嚼著鹹菜、砸鍋賣鐵、最終只為將孩子送進大學的,似乎沒有人進行詳實的統計。只是82%的孩子異口同聲的向外界表示自己無憂無慮、享受今天、並樂觀於明天的同時,我們便可從那個占比超乎想像的數字中得出,到底有多少父母的舐犢情深、無私奉獻是已然錯付了。

事實上,網絡上已經有人用頗具諷刺的例子描畫出了這樣一幅一代不如一代好的真實畫面:爺爺娶奶奶時,只用了半斗米;爸爸娶媽媽時,只用了半頭牛;而到我們這一輩娶媳婦時,卻要了父母的半條命。可見,伴隨著人民幣越賺越多的表面繁榮而同時存在的是物價高漲、假貨盛行、污染遍野、危機四伏的一片亂象。即便父母們不惜傾盡所有、只為孩子生活在他們所打造的幸福世界中,無人能迴避、隔絕的大環境也終將讓孩子置身在慘烈、悲催的現實之中。當他們在養尊處優的父疼母愛中早已喪失了獨立生存的能力和意志,卻又不得不面臨這個時代、社會所日益凸顯的困境與艱難時,不知還有多少年輕人會堅稱,自己比父輩過得更好?若是繼續閉目塞聽、無所作為,他們對未來所持有的那份樂觀是否將真實的得以展現,或許沒有人能在此時做出樂觀的回答。

(責任編輯:尚一)

相關新聞
全球幸福指數調查 奈及利亞人最快樂
愛爾蘭人幸福指數全球排名第十
不幸福指數比一比  中市墊底建設挨批
兒童福祉指數排名  台灣前段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