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惡鎮壓 天怒人怨

《真善忍美展》賞析 紅牆

張崑崙,《紅牆》,油畫,36英吋 X 48英吋(2004)(圖片來源:falunart.org)

font print 人氣: 77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法的洪傳,在短短7年之中,在中國就有上億人走入修煉的行列。然而這股強大的向善力量卻引起了中共當權者的不安。江XX枉顧法輪大法給國家、人民帶來的好處,一意孤行執意發動迫害。當正義、真理和人的善良本性遭到踐踏時,平凡的人們不再平凡。當邪惡挑戰真善忍原則時,法輪大法修煉者以堅忍不屈的精神,以大善大忍的胸懷面對仇恨、摧殘,甚至於掠殺。

紅牆

紅牆》這幅作品溶進了作者九死一生的巨大痛苦,從巨難恐怖中擺脫心理陰影,最終獲得精神上的崇高境界,走向真正偉大自由的靈魂。

作者張昆崙在中國為修煉真善忍做好人,親身經歷了中共惡黨的各種殘酷迫害,也親眼見到了中共鐵幕後是如何通過卑鄙和殘忍維繫其統治的。這幅畫表現的是他對中共統治下的中國現狀的親身感受。「紅牆」是中共獨裁政權的象徵,是用無數人的血肉疊成。所以這幅畫中的紅表現了陰森可怕的血腥。高牆和上面的「鎮壓」二字給人壓迫感,但牆面已經裂縫百出,地基也快要坍塌,象徵這獨裁統治已經維持不了多久。在這殘酷的鎮壓面前,大法弟子為堅持真理和救度世人,雖然遭受了巨大磨難甚至失去生命,但他們的精神卻在全宇宙中永放光輝。作品場面雖小,但寓意雋詠,氣勢洪大,震撼心靈,這除了藝術上的構圖技巧外,更來自作者對生活的深刻體驗。

責任編輯:周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周鑫澳大利亞珀斯報導)5月12日至16日,「真善忍國際美展」第四次來到位於澳大利亞西澳首府珀斯的西澳大學,在西澳大學的Winthrop Hall舉辦。為期5天的美展每天吸引上百人前來觀賞正統的美術作品,觀眾不僅為畫作精湛的技藝所震動,而且也被藝術作品所展現的精神內涵所感動。
  • 自古以來,人們就在探索著宇宙生命的奧秘,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類的生存方式。傳統的中華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真善忍是宇宙,自然的法則,是人類道德的基石,也是自由與和平的根本。他超越時空,文化,宗教和政治,是永恆的普世原則。
  • 一個坐在樹下的17歲妙齡少女,因剛剛讀了教導人修煉的法輪大法書而出神凝思。少女神態若思若妙,似瞬間悟道而對人生真諦產生美好嚮往。有道「三尺頭上有神靈」、「佛性一出震動十方世界」。當一個人真心相信神佛,決心修煉時就會得到神靈的關注呵護。畫面上方的小天使正關注著少女,點化和幫助她悟道。
  • 傳說在很早以前,宇宙極高處的主(在一定境界被稱為法輪聖王),看到未來宇宙將在成、住、壞、滅的規律走向覆滅。為了歸正大穹、挽救眾生,主佛層層下走,過程中和宇宙眾生結緣,並告知眾生將在人間傳宇宙大法,許多宇宙中的王便與主佛立下誓約,一同下世到人間完成救度眾生的使命。
  • 和主佛立下誓約的眾神,浩浩蕩蕩追隨主佛下世正法。此畫展現了眾神下走過程中的輝煌片段,他們是不同天體的不同生命群的代表,手裏恭敬的捧著誓約,身負眾生的期待,在大法輪的運轉下走向人間。世上很多人都是帶著使命來的,畫中的人可能就有你、我、他。只是人來在世上,腦袋一洗,就墜入了迷中。
  • 這張畫是張昆侖構圖,由李園和陳肖平合作的。當年耶穌、釋迦牟尼到人間傳法,是以人身行於世,以人言示法理;法輪大法的傳出,也必須符合常人這層的理。為了最大限度使更多人受益,李洪志師父選擇了以白話這種最淺顯的語言、「氣功」這種最通俗的形式來傳宇宙大法。於是人傳人、心傳心,七年在中國就有上億人修煉。這幅畫表現了法輪功的洪傳在人間看似平常,實際上是層層宇宙眾生都在學習的一部無比神聖的大法。
  • 即使一位條件富裕的紈褲女子,已然感到茫茫人生,浮沉莫測。當她看了《輪迴轉世紀實故事》,開始深度思考,又從法輪功學員送的紙蓮花那裏得到答案,看到了光明。
  • 法輪功是性命雙修的修煉功法,除了煉功,還要經常學習指導修煉的經書《轉法輪》。修煉人時時 刻刻以法理對照自己的言行,遇到矛盾找自己的不足,以提高心性。畫中的年輕母親抱著熟睡的 孩子抽空學法,顯示出她在家庭忙碌之餘仍能精進修煉。這是法輪大法的一個特點,不脫離世俗 而能修煉圓滿。畫面充滿了溫馨祥和的氣氛。
  • 《真、善、忍》是普世的真理,因此不同民族的人們都能認同和珍惜。這幅畫作者是一位加拿大退休美術老師,她描寫自己的孫子、孫女在家中聚精會神地一起讀著英文版《轉法輪》,充滿了溫馨的家庭氣氛。
  • 修煉能帶來真正的平靜詳和。作者過去住在塞班島,常在海邊煉功。她體驗到,在打坐中沒有雜念的時候,會進入一種非常舒服、美好的入定狀態,她將這美好的經驗通過畫面和大家分享。背景的大海呼應著修煉人心境的寬廣平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