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典故】清明緣何從「節氣」變「節日」

清明節氣之花——白桐花。(蘇玉芬/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0529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8年04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今天是清明。《歲時百問》:「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既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華人掃墓祭祖的重要日子。在這一天,人們祭拜先人,慎終追遠。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太陽位於黃經15度。《曆書》記載:「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這時候萬物潔淨,空氣清新,風景明麗,花卉草木在這樣的環境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所以叫做「清明」。

《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的三候為:「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思是: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彩虹出現在雨後的天空。清明時節的花信風為:「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

清明即是節氣也是節日。為何二十四節氣中唯有「清明」一枝獨秀,被當做隆重的節日呢?

清明節第三候:彩虹出現在雨後的天空。(Fotolia)

寒食節與清明節

民俗學家普遍認為,清明節來源於寒食節。在夏朝前五百多年黃帝時代即有「寒食節」,相傳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周禮記載的「司炬氏」就是負責在仲春用木鐸警告民眾天乾物燥、小心火燭,以免發生火災,後來為徹底防範火災,演變為禁火一個月,這期間三餐食物都為乾糧冷食,故稱為「寒食節」。

另外,在民間流傳著介子推的傳說,認為這是寒食節的由來。故事發生在二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時期。

公元前655年,晉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父王寵妃驪姬的迫害而背井離鄉,踏上流亡之路,歷十九年,備受艱苦。在衛地一處杳無人煙的地方重耳絕糧,命若懸絲。隨臣們找不到一星半點的食物,這時候,介子推端來一碗肉湯給公子喝下,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性命得保。事後,重耳方知是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湯救了自己。

重耳很感動,說日後定要報答,公元前636年,重耳入主晉國,即為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他歸國即位後,大賞群臣,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認為重耳復國是天意,不願「貪天之功以為己力」,於是背老母到山西的綿山隱居。當晉文公想起去找介子推時,介子推不肯相見。

晉文公聽信大臣建議,放火燒山以逼介子推母子出來。火熄後,才發現母子相倚死在一株大柳樹下。晉文公追悔莫及然而無力回天,將介子推安葬在介公嶺上,並下令介子推身亡之日為寒食節,民間寒食一月,不得舉火。每逢寒食節,天下禁火,吃涼食以寄哀思。

每逢寒食節,百姓都登上綿山進行祭拜,並成為風俗。後來該節日慢慢推而廣之,演變成為祭祀自家祖先的活動。至曹操榮登魏王寶座後,將寒食節改為三日。

大陸民俗學家張勃在其《中國節日叢書‧清明節》中介紹,初唐時期寒食節固定於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而冬至距離清明的間隔大約為一百零六天或一百零七天,因此寒食節與清明只差一兩日。由於寒食節不只一天,清明日就成為寒食節的一部分。

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描繪出明朝中期蘇州繁榮的景象(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

改火制與清明節

另外張勃認為改火制的復興對清明節的興起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古人使用人工取火後,保存火種晝夜不滅,用以保證人們日常取暖、炊爨、照明等需要。「在遠古人類心目中,萬物有靈,火自不能例外。火焰的不斷跳動,小火迅速變成大火,再加上火種的長年不滅,使火更像一種有生命之物。」

人們認為要定期滅掉舊火,點燃新火,稱為改火。有關改火較早出現於《管子‧禁藏》中,陽春三月,要修屋修灶,還要鑽燧改火,掏井易水,以除毒害。

《後漢書‧禮儀志》中有「冬至日要鑽燧改火」的明確說法。不僅如此,中國古代還有專治改火的官吏,周代時叫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漢代時叫別火丞,也負責改火的具體事宜。到了唐代,改火之制復興。改火的做法不僅在宮廷中,也在民間普遍流行開來。

據文獻記載,那時寒食節將正用的火熄滅,到清明日再取得新火。這一滅一取構成了唐代的改火活動,張勃認為清明日由於是取得新火的時間而越發突出出來,有助於清明獨立成節。

另外,清明日皇帝會「賜新火」。據《輦下歲時記》載:「至清明,尚食內園宮小兒於殿前鑽火,先得火者進上,賜絹三匹,金碗一口。」皇帝則將鑽取的新火分賜給諸位臣工。

寒食清明節與端午節是中國兩大紀念性節日。(AFP/Getty Images)

寒食墓祭在初唐時期已在民間盛行,並在唐玄宗時被編入《大唐開元禮》,成為國家禮制的一部分。而至少在中唐時期,墓祭時給死者送紙錢也已蔚然成風,所以著名詩人張籍才有「寒食家家送紙錢」的詩句。

張勃在其書中介紹說,由於寒食節期間禁火,紙錢不能燒只能拋撒或壓於墳頂或掛於某處。人們認為紙錢不焚燒無法送達陰間,正如王建在其《寒食行》裡所說:「三日無火燒紙錢, 紙錢那得到黃泉?」因此人們更願意選擇在能夠用火的清明日上墳祭掃。這使得清明的地位變得更加重要。

到了宋朝,朝廷不再強調禁火的習俗,「寒食節」逐漸被「清明節」所取代。而寒食節的習俗也被「過繼」到清明節,包括:拜掃、祭祖、郊遊、蹴鞠(踢球)、踏青、鞦韆、鬥雞、鏤雞子、牽鉤(拔河)、賦詩、賞花等十餘種活動。@#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節常見的傳統習俗的來源和作法你知道多少?清明節習俗: 掃墓祭祖、春遊踏青、插柳戴柳、頒賜新火、盪鞦韆、拔河、放風箏、攤販戲耍、清明節食俗。清明節是踏青節,煦煦春陽好時光,生者伴死者,男男女女伴老老少少,展現人間成、住、壞、滅的循環盡在天地間。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跨入季春的指標,稱三月節(黃曆),又稱桐月,「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節氣俗諺和應合天人之道的德政、清明節俗有哪些?上墳掃墓和吃潤餅吃稞子的食俗緬懷先人興旺子孫; 插柳戴柳、放風箏(紙鷂)、拔河和頒賜新火禳災迎福; 盪鞦韆、春遊踏青充滿青春喜悅之情……
  • 怎麼有時清明節是在陽曆4月5日,有時又在4月4日,也有時是在4月6日,這是怎麼定的?清明節日由「清明」節氣決定的,這是天與地應合的結果,而不是由人決定變動的結果。古中國天文觀察天體「北斗星」斗杓指向的方位來判斷四時節氣,現代人以太陽「回歸年」和「陽曆年」的長度差異來調整。告訴你西元 1912到2099年 清明節在哪一天…
  • 今年清明連假恐見不到「雨紛紛」的景象,氣象專家彭啟明26日預測,未來10天,到清明連假期間的天氣都還不錯,但連假後半段可能有鋒面系統接近,屆時天氣變化幅度較大。
  • 古人講「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一年中生命發揚的季節。穀雨是暮春的最後一個節氣,錯過穀雨終就錯過了今年的春天。切切要惜春,就在正當下!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春分之後到來,此時天地萬物的生長皆清淨㓗齊陽氣發,所以稱「清明」。自古以來清明融合了節氣、歷史的內涵,形成古老又豐富多元的節俗!其中不少節俗傳自僅相隔一二天且節俗用意又相近的寒食節。
  • 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節氣「清明」表示什麼意義呢?清明對應卦象是什麼涵義?如何利用「清明」讓人生「樂活」呢?古人有一套!
  • 春分節氣後到來的是「清明」,此時清淨明潔之氣象,瀰布天地間,萬物欣欣向榮。我們來探索一下: 清明節的日期為何在4月4日和4月5日之間變動呢?古代的清明節也放連假嗎?作什麼活動呢?
  • 「春分」在一年中是一個很有指標性的節氣,在生命過程中也是一個重要的精神象徵。中國的節氣「春分」指示新生、誕生的含意;西方的逾越節、復活節的時間也都在此時節。東西方文化對生命的理解在春分時節展現了什麼妙合之處嗎?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