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傳統文化」徵文大賽 二等獎獲獎作品

【徵文】醫聖張仲景留下了藥方和警世名言

古代仙聖名人(一)
作者:俞音
張仲景所書《傷寒雜病論》,歷經戰亂,現存世已更名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廣為流傳,為醫家聖典。(新唐人視頻截圖)
font print 人氣: 1635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9年07月13日訊】《資治通鑑》有云:「才德全盡謂之聖人。」縱觀中華浩瀚文明史,仙聖輩出,盡展風流。音樂、繪畫、文學、書法、醫藥、茶藝、兵法,神蹟處處,仙氣漫漫。五千年神傳文化,滋潤神州大地,澤被舉世蒼生。古代仙聖之傳奇與斐然成就,輝映傳統哲思與道德精神,教化人心,啟迪後代。

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

張機,字仲景,東漢末年名醫,於公元210年左右寫成《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又名《傷寒卒病論》)。這部巨著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確立了六經辯證論治的原則,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受到歷代醫家、國外醫學界的推崇,被稱作「眾方之宗、群方之祖」。

此書在後世分作《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書。清代醫家張志聰有言:「不明四書者不可以為儒,不明本論(《傷寒論》)者不可以為醫。」據不完全統計,自晉代至今,整理、注釋、研究《傷寒雜病論》的中外學者逾千家。此書及其所列方劑對朝鮮、日本、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國的醫學發展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和推動作用。日本醫學會「最高功勳獎」得主大塚敬節曾說「《傷寒論》是世界最高的論述治療學的古典醫著。」

張仲景在元朝和明朝以後被奉為「醫聖」,甚至有廟為其供奉香火。上世紀中共發動的「文革」期間,在河南南陽張仲景的塑像被搗毀、墓亭和石碑被砸爛。張仲景紀念館裡的展覽品被洗劫一空。

張仲景勤求古訓 醫術高超

張仲景年少時即欽佩扁鵲的醫術,因而酷愛醫學。他10歲那年拜同郡醫生張伯祖為師,一直刻苦學習,不畏艱辛。張仲景「勤求古訓」,仔細研讀古代醫書,當時人們稱讚他「其識用精微過其師」。他還「博採眾方」,廣泛蒐集古今方藥,對民間的多種治療方法都加以研究,積累了大量資料。在診病和學習時,他每每「考校以求驗」,一絲不苟。

張仲景為人謙虛謹慎,他在《傷寒論》的序文裡說:「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西晉醫學家在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序中,記載了張仲景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字仲宣)看病的軼事。

王仲宣二十多歲時,一天張仲景見到他,對他說:「你患病了,到了四十歲,眉毛就會脫落,再過半年,就會死去。現在服五石湯,可免此難。」王粲聽聞此言感到不快,沒有吃藥。過了三天,張仲景又見到王粲,問他可否服藥。王粲稱已經吃了。張仲景看出他並未用藥,說:「你為何輕視自己的生命呢?」王粲沒有作聲。二十年後,他的眉毛果然慢慢地脫落,一百八十天後就死去了。

張仲景竟然可以預見二十年後的疾病和發作細節,連時間也掐算得精準無誤。不僅如此,他還能夠提供消除病患的妙方。只可惜,患者不聽他的診斷,最終結局應驗了醫聖所言句句屬實,令後人歎服之至。中國傳統醫學絕妙非凡,蘊含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神通功能等諸多玄機,現代西醫望塵莫及。

《傷寒論》序言警醒世人

張仲景留下的,除了診病的原理和方劑,還有人生的重要哲理。

《傷寒論》原序裡寫:「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

這一段的大意是,大自然分布著五行之氣,以此運轉化生萬物。人體稟承著五行之常氣,才有五臟的生理功能。經、絡、府、俞,陰陽交會貫通,玄妙、隱晦、幽深、奧祕,變化難以窮盡,假如不是才學高超、見識精妙的人,怎麼能探求到其中的道理和意趣呢?

張仲景還說:「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

張仲景確實是聖人,他在論述醫方時,也闡明了做人的道理。他指出,當時社會上的讀書人都不重視醫藥,也不精心研究醫方醫術,反而爭著追求榮華權勢,仰望權勢豪門,把名利當作唯一重要的東西,結果外表雖然華貴,而身體內裡衰敗。

皮都不存在了,毛將依附在哪裡呢?這個問題,恰好適用於今天的中國社會。在中共的無神論和鬥爭哲學的作用下,人們拋棄了傳統道德、祖先的遺訓及文化技術精華,奔忙在捨本逐末的危險道路上。

一千九百年前,一部《傷寒論》開闢了中國及亞洲醫學的新局面,拯救蒼生無數。今天,在張仲景的故鄉,歷經朝代更替,又經過數十年「砸爛傳統」的運動,傳統中醫的精髓已漸失傳。現代社會的中國人被無神論徹底地洗腦後大多不相信神力、神通,認為順應天道五行的中醫不合時宜。不僅如此,許多醫師和藥品製造商連救世濟人的基本原則也丟掉了,庸醫、假藥泛濫,甚至毒疫苗被注入人體,害命沒商量。人若無德,仁心、仁術、良藥也難尋。

身為華夏子民,我們應當珍惜得天獨厚的文化遺產。從為人處世,到治理天下,社會各個領域、各個階層都可以從傳統價值觀中獲益無窮。抱樸求真,謙卑自省,這樣的人生定會豐滿、快樂,這樣的社會也將繁榮、昌盛,遠離災禍。#

責任編輯:古言

(點閱「弘揚傳統文化」徵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張機(約公元148~219年),字仲景,南陽涅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家。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傳世,該書被後世人稱為「活人之書」、「方書之祖」,而他本人則被歷代醫家尊為「醫聖」。
  • 張仲景被後世醫家尊稱為醫聖,著作《傷寒雜病論》對中醫影響深遠,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不論病人貧富都認真醫治。
  • 中醫的辨證論治看病準則,是1800年前,張仲景勤採古訓、博採眾方後,流傳給後世的不朽瑰寶!
  • 從漢代到近代明清,都很重視冬至節,進入了現代,冬至還是一個鮮明的節氣標誌。家人團聚過節、祭祖、進補儲備能量,這些節慶習俗伴隨著生活的腳步,印象深烙。就來說一說冬至食俗的典故吧。
  • 可惜,這樣的神技和神蹟在當代中國,已經幾近絕跡了。因為對於中醫精華部分的修煉和特異功能,現代人因為注重實證醫學,用現代研究方法不能得知因由,因而棄為糟粕,實在是本末倒置。
  •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的問世,從而奠定了博大精深中華中醫的基礎。近代隨著西醫的大量湧入,加上現代所謂中西醫的結合,導致傳統中醫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儘管如此,在中國大陸仍然有不少散落民間的祖傳中醫,世外高人,雲遊四方,懸壺濟世,救濟蒼生。本人就親眼見過三個醫德高尚,醫術高明的民間神醫。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