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新解】以牙還牙——現世現報

作者:俞元
font print 人氣: 1240
【字號】    
   標籤: tags: , ,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這句話在中國流傳已久,現在人們都理解成:別人瞪我一眼,我也瞪他一眼;別人用牙齒咬我,我也咬他。其實,這句話來源於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意義完全相反,法典規定:如果一個人擊落別人的牙齒,他的牙齒也要被打掉;如果一個人挖了別人的眼睛,他的眼睛也要被挖出來。

在巴黎盧浮宮博物館裡陳列著一塊巨大的黑色圓柱形石碑,上面鐫刻著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公元前18世紀,虔信神明的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頒布了迄今最古老完善的法典。漢謨拉比才略非凡、文治武功,他基本統一了兩河流域;開鑿運河、興修水利;建造了橫跨幼發拉底河的大橋、雄偉的神廟;建立海運商船隊,使巴比倫城空前強盛。

美國國會山眾議院議事廳陳列廳大門上的漢謨拉比大理石雕像。(美國國會山官方照片)

法典的序言,強調了漢謨拉比的知識與權力是神授予的。正文共282條,包括刑事、民事、貿易、婚姻、訴訟等。法典以嚴厲的「同態復仇」為原則,「若人毀他人之目,則毀其目」,「若人斷他人之骨,則斷其骨」等等。漢謨拉比法典,不僅在隨後的幾個世紀,成為兩河流域諸國的法律依據,還通過「希伯來法」對西方的法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現代人認為法典規定的刑罰手段過於嚴厲:如房屋倒塌,若壓死屋主就處死建築師,若壓死房主的妻或兒,就處死建築師的妻或兒;內科醫生用刀做切割手術導致病人死亡,他就要被挖眼和砍手;任何一個人租用牛,用極差手段致使牛死亡,他將補償這個擁有者的牛……其實正因為法典嚴厲,才促使當時的人保持較高的道德水準,不去做損人利己的事,盡心盡力做好自己份內的事。今天的醫生、律師、建築師等專業人士,如果穿越到漢謨拉比那個時代,很多人會瞎眼、缺胳膊斷腿,甚至搭上性命的,因為道德水準相差太遠了。

《漢謨拉比法典》頂部的浮雕。(Mbzt/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3.0)

現代人還認為法典不考慮最初的傷害是否純屬意外,一律殘酷無情地讓人承擔同樣的肌體之苦。其實《漢謨拉比法典》恰恰體現了佛家講的因果報應,「因」能生「果」,「果」必有「因」。欠什麼,還什麼!

梁朝名僧榼頭師,有一次受招覲見梁武帝。梁武帝與人下棋正殺在興頭上,隨口說:「殺卻。」侍衛馬上就把榼頭師推出去殺了。梁武帝下完棋,榼頭師已被殺死,臨死前說:「我以前做和尚,用鐵鍬鏟地,不小心鏟死一條蚯蚓,武帝當時是那條蚯蚓,現在我得到了報應。」

因果報應注重的是行為,一個人做了什麼事情,就要承擔什麼樣的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欠下的業債,有的人隔世還,有的人當世還。而《漢謨拉比法典》體現的是現世現報,這世做的壞事,這世償還。@*#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春秋時代的宋襄公備受爭議。他與楚國交戰,因堅持戰爭禮儀被楚軍大敗,自己身負重傷第二年去世。精於陰謀陽謀的毛澤東罵他「蠢豬似的仁義」,在大陸教科書中他被嘲笑批判;可孟子、董仲舒、司馬遷等大儒卻盛讚宋襄公,把他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 孔子說「朝問道,夕死可矣」。後人對這句話有不同層次、不同境界的理解。孔子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曾向老子問道,每次都大有收穫;孔子最後一次拜訪老子時,說「我終於得道了」。那麼孔子最後聞的什麼「道」?得道後他的表現又如何?為何能「夕死可矣」呢?
  •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常被現代人用作勸導惡人停止作惡的警句,也有佛教中人說是要放下人的惡言、惡行、妄念等諸多煩惱。有案可稽,這句話指的不是一般殺人越貨的強盜,而是那些殺人無數,卻不是出自本心,最後能成就正果的人。
  • 葉公本名沈諸梁,楚國王室後代,24歲時被楚昭王封到葉邑(今河南葉縣南舊城)。他組織葉邑百姓興修了東、西兩陂大型水利工程,東陂防洪、西陂蓄水。他把水利施工圖畫在自家牆壁上(因為竹簡不適合畫圖)、梁柱上、衣服上,在每個水渠的出水口都畫上龍,並稱之為「水龍頭」,以求風調雨順。
  • 「年」的古字寫作「秊」,從古來字形的演變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餘」,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們共同的祈願是什麼?這個成語典故的本事起源於夏朝末年,源遠流長。
  • 門楹上掛上春聯,將冬天的氣氛一轉成新春,千門萬戶立即煥然一新。除夕前,什麼時候換上新春聯好呢?在中華文化史上,當前的這種遍及百姓家的紙春聯是何時開始黏掛的呢?
  • 時間飛逝,轉眼間我們就送走了溫順可愛的玉兔,迎來了瑞氣萬千的祥龍,這兒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龍騰虎躍,好運連連。
  • 冬至:夜從今夜短,日從今日長!冬至日陽光達到南至點將要北返,陽氣從地底升起。你對「冬至」的內涵文化知多少?在此盤點冬至的重要的文化光彩與典故。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