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屠蘇 繫五綵 傳統節日中的驅疫習俗

作者:蘭音
王安石有詩曰「春風送暖入屠蘇」,說的就是人們在正月初一飲屠蘇酒的習俗。圖為清董邦達繪《御筆范成大分歲詞軸》局部。 (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87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中華傳統節日,蘊含了豐富的消災祈福的活動。雖然古時候瘟疫頻繁爆發,但是敬天信神的古人,在探索如何防治疫病的同時,也在重大節慶中衍生出一系列防疫、避疫習俗,以祈求驅除疫氣、神明降福。

這些多姿多彩的風俗人情,也成為中華民俗文化中獨特的一部分。

春風送暖入屠蘇

中華歷史文獻中,常常見到「某年某地大疫,死者二三」的記載。而瘟疫爆發的時間、範圍是不確定的,破壞性又極大。因而,人們對瘟疫的預防,從每年的第一天就開始了。

明 李士達繪 《元日新年圖》。 (公有領域)

王安石家喻戶曉的詩《元日》,有一句「春風送暖入屠蘇」,說的就是人們在正月初一飲屠蘇酒的習俗。屠蘇是一種藥酒,《王荊公詩註》中解釋:「屠,割也;蘇,腐也。今醫方集眾藥為之,除夕以浸酒懸於井中,元日取之,自少至長東面而飲。取其滓以絳囊盛,掛於門桁之上,主辟瘟疫。」

在除夕夜那天,人們把各種草藥浸泡在酒中,製成屠蘇酒懸掛在井中存放。第二天元日取出,一家人按照長幼順序,小輩先飲,長者後飲,滿座盡歡。殘餘的藥渣,就裝在深紅色的囊中,掛在門框上,預防瘟疫入侵。

這個飲酒的儀式,最早出現在南朝梁《荊楚歲時記》中,一直延續到隋唐,宋朝以後更為流行。南宋《容齋續筆》載:「今人元日飲屠蘇酒,自小者起,相傳已久。」

那麼屠蘇酒的藥效如何呢?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收錄了一條「小品正朝屠蘇酒」的配方,並說此方出自大神醫華佗之手,在晉武帝時代得到驗證和推廣,「一人飲一家無患」。

孫思邈的《備急千金方》也詳細介紹了屠蘇酒的配方和藥效:「屠蘇之飲,先從小起,多少自在。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里無疫。」

龍抬頭,熏毒蟲

由於很多疫病是由鼠、昆蟲等動物傳染給人的,所以古人也很注重驅趕毒蟲,保護自身健康。二月二俗稱「龍抬頭」,出現在節氣驚蟄前後,正是冬眠的蟄蟲復甦的時候,因而也有了熏蟲的習俗。

比如驚蟄那天,有人會把草木灰、穀糠等撒在門檻外,以此驅趕蟲蟻;或者用草木灰在院子畫單數的同心圓圈,叫作「圍倉」,防止老鼠潛入糧倉。

最有趣的方法,是製作熏蟲用的煎餅。具體做法收錄在《酌中態》中:用黍麵和棗製成糕,用油煎熟;或者把白麵摻水和稀,攤成煎餅,這就是「熏蟲餅」。《帝京景物略》記載了煎餅的用法:「二月二,曰龍抬頭,煎元旦祭餘餅,薰床炕,曰『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

到了晚上,驅蟲祛病的活動還沒有結束。醫書典籍《居室必用》中說,這天夜裡五更,把採集來的薰菜菜梗陰乾後,當作剔燈杖來用,這樣小飛蟲就不會跑進燈盞裡了。《千金月令》也說,這天晚上,人們要用燒熱的枸杞水洗澡,可以令肌膚光澤,身體不老不病。

端午避毒

五月初五端午節,也是一個除疫消災的重要節日。人們在這一天祈福,主要源於黃曆五月是「毒月」的說法。東漢《論衡》中說:「夫毒,太陽之熱氣也⋯⋯天下萬物,含太陽氣而生者,皆有毒蟄。」

在歷朝歷代的傳承中,端午節出現了諸多禁忌,比如不能蓋屋、不汲泉水、媳婦要回娘家「躲午」等等。同時,這個節日也衍生出多樣的風俗活動,從飲食、遊藝到手工,不一而足,逐漸成為中華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南宋《孟梁錄》記載,從五月初一開始,宋人就開始採買桃、柳、葵、榴、蒲葉以及時令水果、五色紙等零零碎碎的東西,供養起來。

他們還會把艾草和各種草藥紥成天師或者虎頭、神獸白澤的樣子,懸掛於門楣。世宦家庭更是講究,要在午時用朱筆書寫「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類的句子。據說,在這一天採摘、配製的草藥,在治療瘟疫的效果特別靈驗。

彩色手繩示意圖。(蘭音提供)

俗諺說:「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端午節最常見的飲品是雄黃酒,具有驅毒避邪的功效。《帝京歲時記勝》載:人們在這一天用雄黃泡酒來喝,剩餘一點還要塗抹在孩童的面頰、耳鼻處,並揮灑在床帳上,以此來躲避毒蟲的侵害。

還有一件端午必備的物品,即精美的五彩繩。五彩繩,又名五色絲、長命縷、續命縷等,將五色絲線編織多股的彩色線繩,做成首飾繫於腕間,據說有驅疫鬼、防五毒的奇效。比如《風俗通》載:「五月五日,以五綵絲繫臂,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

重陽節消疫災

九九重陽節,古人們都有登高飲酒、佩插茱萸、祭祖祭神的習俗,因九在數字中最大,這個節日又有了長久、長壽的美好寓意。祈求長壽的習俗,從漢代就已經出現了。《西京雜記》載,西漢宮人賈佩蘭介紹宮廷的習俗,說道九月初九,人們要佩茱萸、吃蓬餌、飲菊花酒,認為這樣可以延綿福壽。

那麼重陽節為何也用於祛除瘟疫呢?這與一位神仙淵源很深。《續齊諧誌》載,東漢時期,桓景跟隨方士費長房修行多年,有一天,費長房告訴他:「九月九日,你們家當有災禍降臨。你趕快回去,讓家裡每個人製作絳紅色的布囊,裝滿了茱萸,繫在胳膊上。然後登高處、飲菊花酒,禍患就可消除。」

到重陽那天,桓景一家人都照著費長房的話做了。到了傍晚回家後,發現豢養的雞犬牛羊全都染病暴斃。費長房聽說後,說是這些牲畜代替這家人受了災。後來,人們就形成了重陽節登高飲酒、佩帶茱萸的傳統,這些都源於費長房所授的除災之法。

除夕的大儺祭

儺是從遠古時代流傳下來的一種祭祀活動,通過歌舞禮樂的形式,來驅瘟避疫、酬神納吉。儺祭最早可追溯到周代。據《周禮》所載,宮廷裡負責儺祭的是「方相士」,屬於夏官司馬,下設「狂夫」四人。舉行儀式時,四狂夫披熊皮,著玄衣朱裳,戴著黃金鑄成的有四隻眼睛的面具,執戈舉盾,率領眾多僕役驅趕疫鬼精怪。

南宋 佚名 《大儺圖》。(公有領域)

漢代以後,儺祭規模更大,演變成除夕的「大儺」儀式。除了方相士,還有一百二十位十歲出頭的黃門子弟為「侲子」,以及文武百官一同參與祭祀。侲子戴赤色巾帽、穿黑衣,手執法器,口中念念有詞。整個場面非常莊嚴盛大。

在民間,《論語》中早有「鄉人儺」的記載。孔子遇到儺祭時,一定會穿上正式的服飾,肅立在家廟的東階上,以示內心的虔敬。到了宋朝,民間儺祭更為流行。《武林舊事》中說,百姓從「小年」(臘月二十四)那天開始到除夕,開始迎儺,挨家挨戶敲鑼打鼓,以求來年的好運勢。

除了儺祭,百姓在臘月裡逐疫的習俗還有很多。《荊楚歲時記》載,冬至日要做赤豆粥來喝,因為傳說共工有個不成器的兒子,死於冬至日,變成了疫鬼,最怕赤小豆。而臘八那天,鄉村百姓要繫上細腰鼓,戴著「胡公頭」或扮作金剛力士的樣子,舉行逐疫的活動。@*#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九月九日重陽將到,秋山上、綺窗前茱萸結實成熟了,逢寒露清香更芳烈。茱萸的香不同蘭桂,「茱萸自有芳,辛烈獨擅名」!在茱萸女身上展露無遺。每逢九九重陽佳節,茱萸倍流芳,年年伴人細回味!
  • 除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東風送暖不入屠蘇酒,那送到哪去了?「屠蘇」具有什麼含意?
  • 庭院深深深幾許,古時候的女子,真的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嗎?她們除了讀書識字、紡織刺繡,有沒有什麼盛大的娛樂活動?一年之中,女子們最盼望哪些日子,她們又會做些什麼?那麼,在歷史悠久的古代中國,是不是有更多專屬於女子的美好節日呢?我們就從一年之初,慢慢道來。
  • 古時候,的確有節日被直接冠以「女兒節」的,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就是其中一個。女子在這一天有兩大重要習俗,一個是小女孩要打扮得像小仙女一樣美麗,一個是已婚女子要回家省親。正如明《宛署雜記》所載:「五月女兒節,繫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 隨著端午節的到來,中華古人也啟動了「五瑞」剋「五毒」的防疫保健、夏令衛生行動。你知道「五瑞」、「五毒」各指什麼嗎?
  • 神農即炎帝,他不僅為政是帝王之聖賢,開創了農業、飲食文化,中醫和中藥也是他所奠基。圖為神農氏像,出自明仇英《帝王道統萬年圖》(公有領域)
    神祕的中華神話,零碎的隻言片語,或許正暗藏著歷史的真相。神農嘗百草,是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了,相傳神通廣大的神農氏,曾經試遍百草滋味,確定其藥性,竟然一天就中了七十次毒。那麼,這個神奇的故事背後有什麼深意呢?
  • 大難來時,神會用什麼方式除災救人?宋朝時玄武信仰興盛,當人間爆發幾次大瘟疫時,玄武大帝便懷著慈悲之心,顯聖降福,護佑百姓,行神蹟化解瘟疫災禍。
  • 《宋史》中有一句話,「民之災患大者有四:一曰疫,二曰旱,三曰水,四曰畜災。」瘟疫可說是古人心中的災禍之首。風雅而富庶的北宋,同樣經歷了多次大瘟疫的考驗。大概每隔幾年或幾十年,地方州縣就會發生一次疫病。史書記錄了大大小小的疫災造成的悲劇,也見證了許多文人賢士濟世救民的感人故事。
  • 古人講「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一年中生命發揚的季節。穀雨是暮春的最後一個節氣,錯過穀雨終就錯過了今年的春天。切切要惜春,就在正當下!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春分之後到來,此時天地萬物的生長皆清淨㓗齊陽氣發,所以稱「清明」。自古以來清明融合了節氣、歷史的內涵,形成古老又豐富多元的節俗!其中不少節俗傳自僅相隔一二天且節俗用意又相近的寒食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