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1年06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宜君紐約報導)紐約市向來以全美的「人才庫」(talent pool)自居,強調優良的公校系統培育無數人才,吸引金融、貿易、科技等領域的跨國企業與國內頂尖企業紛紛在紐約市成立總部,也吸引各國移民赴美,不惜砸重金讓後代接受美式教育,進一步實現「美國夢」。
但是,隨著紐約市教育政策嚴重左傾,「批判性種族理論」(CRT)挑動校園內外的族裔對立,政治口水多於教育資源挹注,加上五個行政區的教育資源嚴重分配不均、教師水平差距大,越來越多家長對於紐約市的教育動向感到擔憂與失望,甚至有離開美國的想法。
週二午後,長期關注紐約市公立教育系統的紐約同源會(CACAGNY)前會長陳慧華(Wai Wah Chin),受曼哈頓學院(Manhattan Institute)的邀請,在紐約市華埠披露街(Pell St)樓上舉辦小型圓桌會議,同家長、非營利機構、教育工作者與市議員候選人聚焦紐約市目前的教育困境,待新任民選官員正視眼下的教育問題。
當天會議上,與會者除了提出學校不應該為了好看的數據,而對學生的成績放水外,也有特殊教育工作者點出市府提供平板電腦,無益特殊生鍛練手部肌肉;也有家長直言紐約市教育品質停滯,失去國際競爭力。
余燕(Yan Yu,音譯)從事科學研究,小孩今年才要上高中。她在受訪時表示,當初帶著美國是夢想之國的憧憬而移民,剛開始也頗感自豪,除了享有自由教育,曼哈頓的街頭也算安全;「隨著最近幾年社會安全的變化,還有教育的變化,讓人越來越失望。」
「第一,教育質量越來越低下;第二,社會安全越來越差;第三,對亞裔,特別是對亞裔男孩的大學錄取環境也越來越差。」基於上述原因,余燕考慮帶小孩回國發展或到新加坡受教育。
身處族裔運動高漲的時代,亞裔家長除了不願看到小孩淪為政客的失能教育政策卸責的對象,也對只看膚色不問是非的「批判性種族理論」入侵校園表示擔憂。
郭堅自幼從香港移民美國,他表示:「它(批判性種族理論)教人仇恨彼此,把人劃分為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不同團體,告訴人的不幸是(膚色)生來如此,讓人沒有機會證明個體發展。」
郭堅說:「這(批判性種族理論)是有毒的,而且也會對小孩造成傷害;這是在告訴你:你的朋友生來可能是邪惡的。」
劉明倫(Lucas Liu)是「家長領導者促進課程與教育組織」(PLACE NYC)共同主席與第三學區教育委員會(CEC 3)委員,他指出現在的學區委員會已經不是代表家長與學生,而是代表了某種意識形態,「這讓很多家長失望。」
劉明倫說:「在新任(民選官)選出之際,有更多家長關注教育,以及能代表家長的(候選人);希望藉此(選舉)讓市教育局懂得傾聽,並專注在教育上;而不是推廣批判性種族理論,這對縮小(學生)成就差距沒有幫助。」
皇后區森林小丘第29選區市議員候選人臧東慧也出席會議,他以為人家長的身分,再申校警的重要性,並強調教育資源需要合理分配,走進每一個社區的角落。
當天與會者也指出,紐約市除了亞裔、猶太裔社區關心教育外,非裔與拉丁裔社區也同樣希望能藉由教育讓下一代脫貧;如果紐約學童能夠普遍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與師資,高薪產業才會願意在當地聘僱人才,而不是一味依賴中國、印度的高端人才。
多瑪尼科(Raymond Domanico)是曼哈頓學院的資深研究員兼教育政策主任,他歸結出紐約市民眾想要的教育系統是:安全的校園環境、成為頂尖人才的機會、更多培養學生就業的管道。
多瑪尼科表示,曼哈頓學院致力於關注紐約市的教育、學校等領域的成功發展,「我們在乎未來十年的教育與紐約市會是什麼樣,我們也在向新任市長宣導他/她應該了解的概念。」
紐約市公立教育系統的發展攸關天才班項目(G&T)、特殊高中的品質,而這些教育資源也是亞裔社區相當在乎的議題,因此曼哈頓學院的教育圓桌會議特地選在華埠舉辦。
陳慧華表示,週二受邀出席的與會者,都長期持續關注紐約市的教育發展,「我們在想什麼是新任市長最重要的內涵,希望他/她可以與我們合作、討論。」◇
責任編輯:李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