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讀唐詩】

王維《息夫人》一首詩幫一家人破鏡重圓

作者:踏雪飛鴻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表達了兩個女子受迫於現實,然而堅貞不移的心意。(容乃加/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974
【字號】    
   標籤: tags: , , ,

人們稱王維是「詩佛」,說他的詩妙悟造化之妙和人生的禪機。王維有一顆悲憫又勇敢的心,他寫了《息夫人》一詩,救了一家人,帶給一個貧賤家庭想都不敢想的好結局。

王維《息夫人》

在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王維詩名如日中天。他宦游長安、洛陽,兩都中的王公、駙馬和豪門貴族,都想要宴請王維,都把王維的登門造訪當作一大榮幸。當時唐玄宗的長兄寧王李憲、五弟薛王李業對待王維有如師友一般。

王維《息夫人》一詩就是在寧王府中寫成的。本詩為性格堅貞但是命運多舛的女子傳遞了心聲。詩中時空轉換,從唐代上跨春秋時代,用了息國息夫人的夫君被楚王所殺的故事代言女主角的心意,雖然詩境婉轉含蓄,詩意則表現得一清二楚。

《息夫人》
莫以今時*寵,難忘*舊日恩。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今時一作今朝。難忘一作能忘。滿眼一作滿目。)

寧王宴請貴客,這一天座上客十餘人都是當時文士。王維是貴客中的貴客,當時才二十歲。陪侍的寧王的寵妓,個個姿色出眾,人人懷有絕藝。其中有一個長得纖柔瑩淨的和其他人的氣質顯然不同,她沉默內斂,卻是嫵媚明豔,自然動人。

原來她是寧王的愛妾,一年前召入寧王府的,本是寧王府的鄰家女子。有一天寧王無意間見到這女子,一見難忘,可是左右卻告訴他這女子是有夫之婦,她的丈夫是做餅賣餅的餅師。寧王就贈送餅師很豐厚的禮,從而把他的妻子帶回王府。

寧王對此女珍惜寵愛有加,到這一天,剛好滿一年。宴席上,寧王問愛妾:「你還想起餅師嗎?」愛妾默然不作聲。這時,寧王跟身邊近侍說了句話,近侍就帶進來一個男子。寧王讓此男子和愛妾面對面一見。

當那愛妾和男子四目相接,立時簌簌淚下,垂落雙頰。在座的十幾位文士都感染了他倆悽惻的情意。

寧王讓座上的賓客賦詩。那愛妾無語的表情和眼淚觸動了王維記憶的某個夾層,他最先完成詩作——《息夫人》,詩題下有個小「怨」字,因此這首詩也稱《息媯怨》。媯(音同歸)是息夫人娘家的姓氏,這是一首帶著故事的敘情詩。

王維用了春秋時代楚文王滅了息國奪取息夫人,而息夫人始終不與楚王說話的故事。王維以此詩婉轉地為眼前寧王的愛妾——餅師的妻子代言:「莫以今時寵,難忘舊日恩。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訴說著:此時身邊的寵愛,始終不能讓我忘記舊日夫婦的恩義。在富麗的王宮裡看盡奼紫嫣紅,好像都在為我垂淚,王夫為我而死,生死難忘,怎麼也不和楚王說話。

餅師的妻子心中的選擇是寧取舊日恩也不要今時寵,物質與精神在她心中天平上的較量,誰輕誰重一目了然;「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淚」象徵她珍惜舊日恩義從未改變,「不言」代言了她的決心。這首詩雖只短短二十個字,卻能句句敘事,句句表情,王維黏合眼前和千年前的兩個女子,以史事借喻的手法作了委婉的表達,又強烈表現了女主角的情感。

在座的其他詩人文士看到王維的《息夫人》一出,都束手了。寧王也能立即內省,就順遂了愛妾的心意,放歸她回到餅師的身邊。

息夫人的故事

息夫人是春秋時代陳宣公之女,息國國君的夫人,可卻是個命運多舛的女子。當她歸寧過境蔡國時,她的姊夫蔡哀侯看到小姨子息媯美色絕倫,起了色心,態度輕佻。息侯因為蔡侯的無禮非常憤怒,借用了楚文王的軍力,在莘這個地方大敗蔡國的軍隊。在這一場戰役中,蔡哀侯被俘到楚國。

蔡哀侯為了報復,故意在楚王面前極力稱讚息媯之美天下無雙。結果,楚王的色心被挑動了,他訪了息國,一睹息媯的美色,為之傾倒,竟設宴擒住息侯,滅了息國,並將息媯帶回楚國,立為妃子。

楚文王對息夫人寵倖無比,兩人生下二子熊艱和熊惲(後來的楚堵敖和楚成王),但是息夫人卻不與他說話。楚王問她為何總是不和寡人說話?息夫人總算回答了他:「一個婦人身事二夫,縱然不得一死,又有什麼話好說的呢?」

楚王將這一切歸到蔡哀侯身上,為了得到息夫人的歡心,又興兵攻打蔡國。起淫念惡念的蔡哀侯,招來大禍死在楚國。

息夫人的故事在史上流傳久遠,王維借用了古老故事寫下《息夫人》一詩,讓貧賤夫妻得以破鏡重圓。王維佛心自然流露,滋潤生命細無聲。

資料來源:《本事詩》《春秋左傳》《全唐詩》@*#

─點閱【愛讀唐詩】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朱熹是理學家,認為:天,即理也,其尊無對,非奧灶之可比也。逆理,則獲罪於天矣,豈媚於奧灶所能禱而免乎?言但當順理,非特不當媚灶,亦不可媚於奧也。
  • 在成年禮的「加冠」這場生命禮儀中,德、禮相依且缺一不可,更重要是彼此的關係是以「德」為本,是「以德制禮」,以「禮」為末。因此,「德」是為成年禮的核心樞紐,養成一個具有良好品格,同時能夠承擔家庭國家責任的男子是成年禮的重要依歸。
  • 祭禮本對鬼神而設,古人必先認有鬼神,乃始有祭禮。祭禮在東西方古文明中是普遍存在的,信奉神明。不過,信奉神明是虔誠、是感恩,而不是交換,不是說給神佛燒香磕頭就能保佑升官發財、生兒子。人禮拜時的有求之心,是褻瀆神明。
  • 毛子水認為:孔子重人事,他的「不知禘之說」,可以說是實話,亦可以說是託詞。季路問事鬼神,他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進》)這章的話,也許有同樣的意義。
  • 成語「杞宋無徵」,就是由此而來,有前賢讀此章說了四個字「無限感慨」。張居正對本章之主旨又有解說:蓋孔子當時,欲斟酌三代之禮,以立萬世常行之法,而夏殷不可考,故為是嘆息之詞如此。然三綱五常古今不易,所損所益,百世可知。
  • 我們中國人常說「靠天吃飯」,樸素的道理背後是敬天信神的謙卑和善良。所以在古代,一旦發生天災人禍,人們的思想中第一個想的是自己,「我到底哪裡做錯了?老天為什麼要懲罰我?」從帝王到一般百姓,大多都是這樣的想法。
  • 子夏從孔子「繪事後素」的比喻悟到,先天的素質固然重要,後天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學禮必須以仁心為基礎,或者說雖有仁心善意,必有禮以成之。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怎麼做才叫君子呢?本章以射為例。射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傳說很多,從「后羿射日」到春秋時的神箭手養由基百步穿楊、一箭射穿重疊在一起的七副盔甲等等。不同於古希臘的體育,古中國的射是與禮儀結合在一起的。
  • 這闋《南鄉子 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詞是蘇軾在重九涵輝樓頭飲宴相酬的作品,情景交融中,蘇軾抒發了自己以順處逆的胸襟懷抱。在其中,你是否看到他的曠達樂觀,是否又感受到一些惆悵與哀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