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大智慧——《歷代名畫記》揭示的奧祕

文/高天韻
陳宣帝陳頊像,出自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公有領域)
陳宣帝陳頊像,出自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51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歷代名畫記》是唐代張彥遠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為後世研究中國美術史和傳統文化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張彥遠(815年–907年),字愛賓,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縣)人。唐朝大臣,出身三代相門,博學有文辭,擅長書畫,精於鑑賞。

《歷代名畫記》共有十卷,第一到第三卷包括十四篇專題論述,第四到第十卷是《敘歷代能畫人名》,共撰寫了從遠古到唐會昌年間三百七十多位畫家的小傳。

第一卷之首篇《敘畫之源流》言簡意賅,揭示了書畫的奧祕。

首先,作者點明了繪畫的社會功用。

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發於天然,非繇述作。」

這幾句是說,繪畫可以教育及感化人心,幫助奠定人倫基礎,盡顯萬物的神奇變化,探尋其中的深奧精微。繪畫與六經的教義有相同功效,配合四季的變化而發展。這種技藝自然而然地產生,並非根據既定理論而運作。

接下來,張彥遠提出了「書畫同源」說,這是此命題在中國文化典籍中的最早出處。

古先聖王,受命應籙,則有龜字效靈,龍圖呈寶。自巢、燧以來,皆有此瑞,跡映乎瑤牒,事傳乎金冊。庖犧氏發於滎河中,典籍圖畫萌矣;軒轅氏得於溫洛中,史皇蒼頡狀焉。」

這一段的意思是:上古聖王順應天命,便有龜背上出現的文字(花紋)應驗神靈,還有龍馬圖奉獻寶物。自有巢氏、燧人氏以來,這類瑞兆都曾出現。相關事蹟記載於珍貴的典籍和史冊中。比如,伏羲氏從黃河中找出龍馬圖,圖中能看到典籍圖像的發祥;黃帝從洛水中得到了神龜文字,於是才有史皇倉頡依其形象而創造文字。

奎有芒角,下主辭章;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祕,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奎星宿的光芒閃閃,主宰著下界詩辭文章的局面,而倉頡有四隻眼睛,仰觀天象,從而獲得啟發,將鳥和龜的足跡排列組合,創造了文字的字形。這樣一來,自然造化沒有辦法藏住玄機了,上天因此降下穀物,以讚揚造字之功;而妖怪也不能再隱藏它的身形,所以鬼怪因為恐懼而在夜裡哭泣。

陝西白水縣有穀雨祭祀文祖倉頡習俗,「穀雨祭倉頡」,是自漢代以來流傳千年的民間傳統。(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天地聖人之意也。」

作者指出,在那時,文字與繪畫還是一體的,尚未分離開來,描摹事物形象的方法剛剛創建,還十分簡單,無法傳達意思,因此便有了(獨立的)文字。(但是)這樣無法看到物體的形狀,於是又出現了繪畫。(這些都是)天地、聖人的意圖和策略啊。

根據 《說文》釋義:書,著也,著於竹帛謂之書 。」「,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畫之。」

傳統漢字體系中,「書」「畫」二字均有「聿」(「筆」的本字),即以手執筆的樣子。相似的字形生動地體現了二者的緊密關係,然而,這種關聯在中國大陸的簡化字裡卻不見蹤影。

其後,張彥遠又進一步論述了繪畫之「成教化」「助人倫」的功效。

以忠以孝,盡在於雲台;有烈有勛,皆登於麟閣。見善足以戒惡,見惡足以思賢。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敗,以傳既往之蹤。記傳所以敘其事,不能載其容;賦頌有以詠其美,不能備其象。圖畫之制,所以兼之也。」

這幾句的意思是:把盡忠義和守孝道之人的畫像陳列在宮廷的雲台閣,把為國家建立功勳者的畫像掛在麒麟閣。人們看見那些表現善良的畫作就會警惕戒除惡,看見對惡人的描摹就會銘記和嚮往善。因此(通過繪畫)留住人的音容笑貌,表彰其美德偉績,並將其成功失敗具體地繪製成圖,把過去的行為傳於後世。歷史傳記也可以敘述他們的事蹟,但不能載錄人的容貌。贊與頌的文字能夠歌詠美好之事,但不能表現那些形象。繪畫這種藝術則兩者兼顧。

(註:文中所提「雲台」和「麟閣」均有典故。西漢的漢宣帝命人在麒麟閣繪出十一名功臣的肖像,首創古代圖像功臣的制度。而東漢的漢明帝為了追憶前朝功臣,命畫師在南宮雲台閣繪出二十八位將領的畫像,以示表彰。)

張彥遠論畫,格局高遠,論理深刻有力。全文用典豐富,行文流暢,多見對偶佳句。其中敬天知命、敬重先賢、褒揚忠、孝、善良等古代價值觀處處閃光。這是一篇值得今人品讀和反思的古文珍品。◇

註:維基文庫 《歷代名畫記 卷一 敘畫之源流

責任編輯:林芳宇#

推薦閱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縱筆潑墨宣紙上 清雅意境畫中韻 寫意作畫表心聲 點睛之筆能傳神
  • (shown)中國畫最大的特點就是講究神似,背後有著神奇的內涵。
  • 古典漢文(Classical Chinese)簡約、精鍊,數不勝數的名家名篇散發著音韻之美,以及微言大義的感染力。當我們提倡恢復傳統時,不应忽略文言文——漢語言文化的源頭。在浮躁動盪的當下,古文佳作展示的恬淡心境與睿智哲思正是今人所需。
  • 漢代學者所著《毛詩·大序》是一篇古代詩歌理論專文,系全部《詩經》作品的序言。全文僅六百餘字,闡明了詩歌的性質、分類和社會作用,其論理遠超詩外,涵蓋人倫、治國、文學藝術、道德等多個層面,對今日的執政者及百姓大眾仍有啟示意義。
  • 在杭州靈隱寺,後人修建了濟公殿,殿內展示了十八幅介紹濟公生平事蹟的壁畫,其中第十三幅表現的就是古井運木。畫中,一根又一根粗大的木材從井中向外噴出,眾僧人看得目瞪口呆。
  • 毛筆出自神州。文房四寶中,它列在首位。是誰發明了這一重要的書寫和繪畫工具呢?據一些古籍記載,秦朝大將軍蒙恬是最早造筆的人。他因而被稱為「筆祖」。
  • 明朝的清官王源任職潮州知府期間,主持重修了廣濟橋,並且留下了一件撲怪石、除蟾妖的奇事佳話。
  • 梅,原產自中國,是中華文化的象徵元素之一。
    千年來,梅花的美,入詩、入畫,入於縹緲琴聲,其神韻亦傳於中國古典舞的舞台藝術中。
  • 1966年,一群「破四舊」的紅衛兵來到法門寺,先是搗毀了佛殿內的銅像,又試圖挖開真身寶塔。住持良卿法師上前喝阻,被打得頭破血流。法師隨後披全身澆滿煤油,在寶塔前自焚。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