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大智慧——中國詩歌源頭《詩經》序言

文/高天韻
《御筆詩經圖》 - 乾隆帝御筆寫本(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15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神州是詩的國度,三千多年的詩歌長河引人驚歎。《詩經》作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一直是後人研究的經典,其中許多名句沿用至今。

《詩經》也叫「詩三百」,收錄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305篇。在漢代以前,這部詩集至少有四個不同的版本,我們今天所見的是由西漢時魯國的毛亨和趙國的毛萇採集注釋的版本,所以稱為《毛詩》。其中每一篇詩作下面都有小序,介紹詩的內容、意旨等。而在第一篇《關雎》下面,除了小序外還有一篇總序,稱為《詩大序》或《毛詩序》,但作者不詳。

此序僅六百餘字,乃是一篇古代詩歌理論專文,闡明了詩歌的性質、分類和社會作用,涵蓋人倫、治國、文學藝術、道德等多個層面,對今日中國社會仍有啟示意義。本文節選其部分內容以做介紹。

《關雎》說起——風教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膾炙人口的愛情詩《關雎》被列為《詩經》之首,它究竟有何深意?

《毛詩序》開篇寫道:「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

此段大意為:《關雎》是關於后妃美德的詩,是《詩經》十五國風的首篇,用它來教化天下、歸正夫婦之道。因此,可以用它教化鄉村百姓,教化諸侯邦國。風,即諷喻,教化。用諷喻來感動人們,教育、感化人們。

寥寥數語,闡明了《關雎》的重要性。正如孔子所評:「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此詩刻畫了發乎情、止於禮的美好愛情,也點出了傳統的婚姻觀:君子配淑女,夫婦雙方德才並重、琴瑟和鳴。這種境界因此被視為可以「風天下而正夫婦」。

彼時中原大地,傳統道德規範著人的言行,男女之情以婚姻為目標,以恩義相守,並非受慾望驅使的遊戲。反觀今日中國,純情、忠誠、仁義等美好品質飛速地流逝,婚外情、亂性等敗象泛濫,一發而不可收。今人讀《關雎》,有幾人會關注詩作的風教之義呢?

日本江戶時代 細井徇 《詩經名物圖解.桃夭》(公有領域)

詩言志 正得失 美教化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這一段對詩的本質下了定義,並且詮釋了詩、歌、舞的層進關係——「詩」是人心志的傳遞。存在心裡的叫作「志」,用言語表述稱為「詩」。人的情感湧動,就會通過言語流露,當言語不足以表達時,就會嗟嘆;當嗟嘆也不足時,人就會歌唱,進而手舞足蹈(以充分地表達情感)。

接下來,作者進一步闡述詩在古代禮樂教化中的功用:「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這段大意是:情感要用聲音來表達,聲音配上調子就成了音樂。太平盛世的音樂是安和而歡樂的,因為當時的政治平和;動亂之世的音樂是怨恨而憤怒的,因為政治暴戾;亡國之音則悲哀、引人愁思,民眾困頓。所以說,要想擺正得失的關係,感動天地和鬼神,沒有比詩更合適的了。先王就是利用它來理順夫妻之道,培養孝順的行為,使人倫敦厚,使教化更加完善,改變(不良的)風俗。

南宋 馬和之《詩經豳風圖卷》(局部)。(公有領域)

詩有六義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

以上大意為:所以詩有六義:「風」,「賦」,「比」,「興」,「雅」,「頌」。統治者用「風」來教化百姓,百姓用「風」諷喻統治者,通過配樂詩歌的方式進行委婉的勸諫,(這樣)吟唱詩的人不會獲罪,聽到的人足以警戒,這就叫「風」。到了王道衰微,禮義頹廢,政教敗壞,諸侯國各行其政,老百姓各家的風俗不同的時候,「變風」、「變雅」的詩作就湧現出來了。國家的史官看到政教衰亡的情況,為人倫的敗壞而感到憂傷,哀嘆刑法政令的苛刻,於是吟詠詩歌以抒發情感,用來諷喻君主,這是通達世間變化,而又懷念舊時風俗的作法。所以「變風」是發自於內心情感,但並不超越禮義。發於內心的情感是人的本性;合乎禮義規範體現了先王教化的恩澤猶存。

何為「風」、「雅」、「頌」

「是以一國之事,繫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

這是在說:如果詩只是講述一個國家的事,只是表現作者一人的情感,就叫作「風」;如果詩述說的是天下事,表現了四方風俗,就叫「雅」。「雅」,是正的意思,即訴說王政興衰的緣由。政事有小大之分,所以有「小雅」和「大雅」。「頌」,是指讚美君王崇高的品德,並將他的成功向祖宗神明稟告。「風」、「小雅」、「大雅」、「頌」)這就是「四始」,詩的義理盡在其中。

「告於神明」是一個重要論點,也是中國古代價值觀的核心。敬天畏神的心態使得古代各階層人士謙卑為懷、自省自律。反觀現當代中國,中共以無神論愚民洗腦,系統性地摧毀和破壞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導致道德急劇下滑,許多人為了私利而無所顧忌地為所欲為,這便是大陸官場腐敗、社會亂象叢生的根本癥結。

《毛詩序》於今時的意義

詩就像一面鏡子,反映出人的心志、情感,也記載了國君施政的成敗與時代的美醜。而這一切得失、變遷背後的關鍵是社會的道德與倫理。對個人而言,孝順父母、夫妻相敬是起碼的為人準則;對統治者來說,維護國家安定,保障百姓福益,維繫傳統規範乃是上天所賦予的責任。

古代典籍蘊含著豐富的信息與超然的智慧,不僅記載了千年前的社會生活,也為後世提供了國泰民安的精神寶典。這正是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

責任編輯:林芳宇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3月31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三十一日電)「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國的詩經「關睢」篇啟蒙了許多人對愛情美好的想像,據表示,關睢的故鄉在中國陝西洽川,當地堪稱中國情詩的發源地。
  • 關雎不亂偶而居且勤勞,用以教化人,要求傾慕中的男女和結婚後的夫妻必須感情專一、勤勞……
  • 這兩句大意:在個人修養中要始終把自己當作荑稗那樣,保持謙卑的品德。這樣修煉出來的道德品質才會與眾不同。
  • 翻開《詩經》,有一片美麗的星空。人們耳熟能詳的北斗星、啟明星、大火星、織女星、牽牛星等等,都能在《詩經》中找到蹤影。
  • 儒家文化提倡的是入世的修行,傳統的道德禮義都是須要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去遵守。《中庸.第十三章》有這樣一段話——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 一個人在生死關頭,平時的修養如何就展現無遺。前幾天某地深夜發生地震,網上流傳的視頻中,一些男女赤身露體就往大街上跑。或許地震的時候,在建築物有可能倒塌的生死關頭,這就是人生百態…那麼,古代的讀書人遇到類似的情況,周禮對他們有甚麼特別的要求呢?
  • 春秋時魯國的大臣叔孫豹在一次出使晉國時,與晉國大臣范宣子談及何為「死而不朽」,他認為延續幾代的功名利祿,算不上不朽,而真正獲得永恆的是人在有生之年要「立德」、「立功」和「立言」。其中擁有讓人敬仰的德行最為重要。無疑,西周至春秋初期衛國的國君衛武公就是這樣一位讓時人和後人敬仰的君子。
  • 古典漢文(Classical Chinese)簡約、精鍊,數不勝數的名家名篇散發著音韻之美,以及微言大義的感染力。當我們提倡恢復傳統時,不应忽略文言文——漢語言文化的源頭。在浮躁動盪的當下,古文佳作展示的恬淡心境與睿智哲思正是今人所需。
  • 本章「最孔門言禮之精義」。中國古代,禮是區別尊卑貴賤的,不同的人採用的禮節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強調差別,則易離心離德;而且,禮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維持秩序──一種和諧、太平的狀態。儒家的禮治觀,是讓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處。換句話說,「別」是禮的手段,目的還在於「和」。有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含義豐富,直指核心。
  • 地球的「成長史」竟然是這樣的?!科學家終於承認,史前大洪水真實存在,難道《聖經》中記載的是真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