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賞花 注意防“毒”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19日訊】
帶寶寶去野外賞花家長可要注意了,許多看得見或看不見的“殺手”會給寶寶帶來危險。提醒你携子賞花時,莫忘防“毒”。

  花毒

  姹紫嫣紅中混雜著不少“面善心惡”者,如果家長不嚴加防範,好奇的孩子可能會遭花毒。看到以下鮮花時,一定要記住“只可遠觀,不可褻玩”。

  ●杜鵑花。又名映山紅,多見于南方各地。其中黃色杜鵑花中含有四環二萜類毒素,中毒後可出現嘔吐、呼吸困難、四肢麻木等症狀。

  ●含羞草。含有含羞草碱,頻繁接觸可引起眉毛稀疏、毛髮變黃,嚴重者還可能導致毛髮脫落。

  ●夾竹桃。莖、葉、花朵都有毒,分泌的乳白色汁液中含有叫夾竹桃苷的有毒物質,誤食會導致人體中毒。

  ●水仙花。鱗莖內含有拉丁可毒素,誤食會引起嘔吐。

  ●一品紅。全株有毒,誤食莖、葉有中毒致死的危險。

  ●馬蹄蓮。花有毒,內含大量草本鈣結晶和生物鹼,誤食可引起昏睡等中毒症狀。

  有些花草可引起人體過敏,如五色梅、洋綉球、天竺葵等。因此,到野外賞花一定要管住孩子,做到“動眼不動手”,更不可隨意將花草放入口中咀嚼,以防不測。

  蜂毒

  蜂毒主要含蟻酸、神經毒素和組胺等,可引起人體溶血、出血和中樞神經損害。毒力以蜜蜂最小,黃蜂和大胡蜂較大,竹蜂最强。一般健康人同時受到5只蜜蜂蜇刺,即發生局部紅腫和劇痛,幾天後方可恢復。若同時遭受200只以上蜜蜂蜇刺,可因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孩子的抗毒能力較大人弱一些,所以更要保護好孩子。

  外出踏青時,無論大人還是孩子,最好不抹香水、發膠和其他芳香化妝品,以免招蜂。携帶的甜食和含糖飲料要密封好。若不小心觸動了蜂巢,引起蜂群騷動,應就地蹲下,待蜂群活動恢復正常後再離開。若不幸遭受蜂蜇,應立即小心拔出毒刺,然後選擇適宜的洗液沖洗傷口:如系蜜蜂蜇傷,可用肥皂水或乾淨的清水沖洗;如“凶手”系黃蜂,最好改用食醋洗滌;如系大胡蜂和竹蜂所爲,由于毒性猛烈須用蛇藥塗抹或外敷,幷立即送醫院治療。

  注意:可能有的孩子不認識蜂類動物,看到蜜蜂會追著跑、追著打。作爲父母一定要好好引導,以免釀成大禍。@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為紀念在2001年「九一一」恐怖襲擊中失去的生命而命名的「紀念花園」11日在英國倫敦由安妮公主揭幕。
  • 根據西班牙日報報導,近幾個月因葵花子收穫欠佳,政府將由東歐國家進口葵花子以供國內所需,並加工出口。根據報導,西班牙葵花子主要進口來源是烏克蘭及俄羅斯。西班牙國家統計資料顯示,西班牙葵花園佔地約七十八萬公頃,今年暑期因受熱浪影響,預計收成將低於七十萬噸。報導指出,西班牙南部及北部許多省份的葵花子收成皆減少,其中更以中南部地區損失最為嚴重。基於西班牙內部市場及加工出口市場的需求,估計西班牙將自國外進口葵花子。
  • 太息花色今更易,
    此身虛度春雨中。
  • 天津「醜女」張靜因相貌醜陋,曾求職千次均告失敗。17日上午她在天津市一所醫院接受免費的面部整容手術。 她期望只要可以像個正常人,能享受普通人的生活就夠了。
  • 〔自由時報記者何天立╱台北報導〕喧騰多時的慈濟「一攤血」官司將告一段落!這場好人與好人的訴訟案,花蓮地方法院日前判決證嚴法師須賠償莊汝貴醫師一百零一萬元,各界力勸上訴的聲音從未歇息,而證嚴法師雖然不解法院的判決,但昨天最後決定不上訴,希望以慈悲喜捨、柔和忍辱的方式,讓社會人心恢復祥和平靜。
  • 三份寫在羊皮紙上的美國開國文件,在經過精心修補和收藏它們的國家檔案館整修之後,再次展出,供人參觀。這三份文件是《獨立宣言》、《美國憲法》和《權利法案》。布什總統星期三特地到國家檔案館主持了這三份文件恢復展覽的儀式。 *花費巨資修補文件 這是一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對開國元勛表示敬意的日子。當年建國先輩寫下的三份文件,經過修補之後,現在放在全新的鍍金盒子裡展覽,使公眾可以親眼看到那上面的字句。
  • 日本幾乎所有傳統習俗,如茶道、花道、書道、祭祀、陶瓷、織錦、古詩、古詞、甚至文字等等,多少都受到古代中國的影響,和服也不例外。綜觀日本上古時代的粗布服裝,窄袖斜襟與古代中國穿著十分相似。但是,真正有文字記載,將中國服飾引進日本,並將之制度化,應該是從奈良時代開始。
  • 土耳其地廣人稀,至今許多地方村落、鄰里和街道仍保留舊有名稱,如「瘋子村」、「白癡村」、「洞房花燭夜村」,無奇不有,甚至地方民眾也覺得腆靦而啼笑皆非,起源則多已不可考。土耳其北部黑海地區最多這類因人因事和因時而取的古怪地名,例如宗古達克與艾瑞立地區,當地年輕人在外常被嘲諷,希望有關當局能儘速同意更換名稱,「洞房花燭夜村」的年輕人抱怨說:「因為這獨特的村名,在服役期間,常被同儕拿來當作茶餘飯後笑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