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工藝:重明枕與神錦衾

朱月明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唐憲宗元和八年,大軫國的使臣來到京城長安,向憲宗皇帝進獻重明枕與神錦衾。他說他的國家在離東南海三萬里的地方,正當朱雀七星中最末一星宿軫所在的位置,因此叫“大軫國”,國中有丘禺、藁山(“合丘禺藁山”,見《山海經》)。

重明枕長一尺二寸,高六寸,光潔透明勝過水晶。枕中有樓台。樓台的四方有十個道士,手中持香執簡,在枕中循環走動不止,被稱為“行道真人”。枕中樓台上的瓦木丹青,以及行道真人頭上的簪子,身上的帔衣,清清楚楚,通瑩如睹水中物。

神錦衾是用水蠶絲織成的。二尺見方,厚一寸。上面呈現著五彩的龍、鳳圖案,都非人工所為。大軫國有用五色石砌成的池塘,採來大柘葉,在這池塘中養蠶。這種蠶剛生出來時象蛟蟲的眼睫毛那樣小,在池中游泳,可長到五六寸。池塘中還長有挺拔的荷,即便狂風吹刮它也紋絲不動,葉片最寬大的可達三四尺。水蠶生長十五天後,就自己跳到荷葉上,在上面結繭。繭形如方鬥,天然呈五色。大軫國的人就將這五色繭繅成絲,織成神錦。這種水蠶絲,又叫“靈泉絲”。

憲宗皇帝見到神錦被時,大笑著對身邊的嬪妃們說:“這用來裹嬰兒都不夠大,怎麼能給我作被子呢?”大軫國的使臣說:“這條神錦被是用水蠶絲織的,遇到水就會舒展開。水火相剋,遇到火就縮回來。”說完,這位使臣走到憲宗皇帝跟前,讓四位宮人將錦被張開,口中含水一噴,錦被立時舒展成二丈見方,五彩斑斕。憲宗皇帝看了,贊嘆地說:“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不都是這樣嗎?”又讓人將神錦被靠近火,不一會兒,錦被回復如初。

中國古代工藝之發達,可以說是令我們難以想像的。可是作為在中國共產黨那一套歷史觀教育下的一代人,常常將史籍中的一些現代人不可為的記載視為傳說,斥責是古人的杜撰。其實,正如以下文章所說:“上面呈現著五彩的龍、鳳圖案,都非人工所為。”如果沒有神關愛於人,傳授人各種技法,人那有本事做出這樣巧奪天功的物品。

(出《杜陽編》)

【正见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與巴黎聖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樣,都是為了遏止社會主義公社的發展而建造,標誌著回歸宗教與傳統。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能成為精神生活和學習中心,以培養智慧、文化和修養等領域為宗旨。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涵蓋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圖書館、學校和醫院,還有西班牙王宮,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博物館研究古董盒子並不是看裡面是不是還裝有原來的東西或已空無一物。學術上打開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質、形狀、功能和美感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觀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們觀賞,想一探究竟。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在13、14世紀時,馬賽克創作是主流,而濕壁畫則被視為窮人的馬賽克。在羅馬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的聖母大殿(St. Mary)中留下了卡瓦利尼的馬賽克作品,描繪的全部都是聖母瑪利亞以及對卡瓦利尼影響深遠的古典設計,這些是他職涯早期極力復興的藝術形式。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