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綁架(5):規避有害的危險商品

文/丹尼爾‧阿考夫、羅伯‧瑞賀 譯/ 黃碧珍
【字號】    
   標籤: tags:

在每個發展階段,小孩會具體呈現該階段的習性、態度、價值和作風,我們把三到七歲的這個階段,稱為「可塑的年代」,因為小孩要到這個階段的後期,才會開始發展左腦和思考能力,三到六歲本質上還是靠情感而非理性操作。

正如我們先前確立的論調,情緒記憶往往比認知記憶來得強烈,因此我們會對這個部分的商品節目內容高提出警訊,它們代表真正迫切的危機。在這個繁忙時代,隨波逐流是再省事不過了,只消任由子女參與同儕和整個社會的活動即可,但家長不能怠忽職守,就算扮黑臉會讓自己惹人厭,也要小心監督小孩的活動參與,同時設立合宜的限制、規範和審查制度。

有一天,你的小孩或許感激你、或許不會,但至少晚上你可以睡得安心,知道自己提供給子女的是可能最安全、最營養的環境。我們在此會強調某些商品節目,你必須特別小心並替孩子篩選、禁止。其他如化妝品、毒品、酒和菸,對三到七歲小孩還不至於構成問題,因此將暫時不討論。

◎暴力玩具

對於幼兒,父母務必竭力防堵暴力玩具,儘管小孩玩打鬥遊戲,會拿手邊的玩具或假武器鬥來鬥去(尤其小男生,天性上就比較具有侵略性),但我們建議,不管任何年紀,你都得禁止小孩玩和侵略暴力有關的玩具,包括水槍和其他仿真玩具槍,以及戰鬥活動玩偶、劍、刀、飛彈、炸彈、手榴彈、還有配備武器的戰車。

許多研究指出,玩具槍和小男童的侵略行徑打鬥遊戲息息相關。你可以預期小孩會撿起一根棍子假裝它是一把槍,但故意給小孩武器是極不負責的,我們支持對這類玩具下達全面禁令。你可能會說「哇!我小時候也玩槍和武器,但它們從來沒有影響我。」對於這類思維,我們的答案是:時代已經劇烈改變,和我們當小孩的年代大不相同了。

當玩具變成暴力玩具,我們的文化早已超乎玩具手槍的階段。幾十年前暴力玩具頂多就是小水槍、塑膠做的小小戰士、牛仔的手槍皮套和槍組、以及用來扮成牛仔和印第安人的弓和箭,但現在我們的玩具手槍已經演進到如武器大全,從幾可亂真的槍枝和步槍、到虛幻的巨大加農炮和怪獸噴射步槍,有些會發出光束,威力大到可能傷到眼睛;軍事玩具大量充斥,猶如精良齊備的軍械庫,有步槍、飛彈、炸彈、火箭、手榴彈、和未來的毀滅性和破壞性武器;戰士則演進到既真實又虛幻的戰鬥玩偶,每個都有專門特點,例如會噴火焰、丟手榴彈、投彈轟炸。

親子溝通小策略:雖然你的小孩可能偏好侵略性的玩具或遊戲,還是考慮將它們全部禁止,即便會惹來子女抗議反彈,你必須傳達強烈的訊息讓小孩知道非暴力是很重要的價值。〉

尤其不負責任的玩具製造商,取材自輔導級、限制級和暴力電影中的角色,做成以人物為主的玩具,根本就是互相矛盾又危險的,駭客任務就是個頭號例子,儘管電影業者把這部片列為輔導級,規定未滿十八歲必須由大人陪同觀賞,但玩具公司卻以電影的角色為主,設計活動玩偶和一系列的玩具。雖然這些所謂的「玩具」,的確有很多被成年收藏家購買,但會玩玩具和收藏玩具的主要族群,正是三到七歲的年紀,過了七歲,有些人或許還會收藏活動玩偶,但他們已經過了真正和玩偶玩的階段。

◎暴力的電玩

很多人嚴重低估暴力電玩對小孩的負面效應。以下是暴力電玩主要三大危害:

1.侵略性氣質的影響。研究清楚顯示,玩暴力電玩容易導致更暴力的想法、感覺和行動,兩者互為關聯。

2.壓力增加。我們開始了解過量可體松和其他壓力荷爾蒙的影響,過去鮮為人知。

3.佔掉健康活動的時間。大部分的電玩遊戲中,玩家認同假想施暴者的角色,因為打電玩的過程,涉及主動參與並且會產生壓力,累積的負面效應遠比被動觀看的形式要來得更劇烈。這負面效應可能擴及三到七歲小孩,即便他們並沒有玩,只是從旁看兄姐、朋友、家長玩,或在商場上的遊樂區或機台駐足。

總之,幼兒不准玩或看別人玩含有性或暴力內容的電玩。估計美國有超過一半的人口(大約一.四億人),以前或現在會打電玩,這有點像是道德的黑暗時期,不過,我們仍堅持建議,有許多的非暴力電玩可供選擇,家長必須了解遊戲的內容,同時作出睿智的選擇。

摘自: 天下雜誌出版《大綁架》@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由時報記者賴仁中╱台北報導〕綁架案愈來愈多,贖金愈來愈高,但是「撕票者死,不撕者活」已成鐵律;法務部長施茂林昨天嚴正指出:「並非絕對如此」,他指示全國各檢察機關未來偵辦犯行嚴重、震撼社會的重大綁架案件時,應斟酌綁匪惡意性,不該輕饒的,即使未撕票,也可求處死刑。
  • 在此同時,科技的誤用和濫用卻也顯而易見,並且很可能以令人憂心的方式,限制小孩的智能發展。接下來,我們要仔細檢視科技對迦納提及的幾項智能如何造成衝擊:
  • 小小年紀就接觸負面節目,例如吵得受不了的音樂、電視和暴力電玩,只會對孩子有害。這種擔心是有根據的,廠商正藉由大量科技玩具和學習軟體,科技化我們的嬰兒。正如我們先前所提,科技已經成為一個議題,當小孩成天泡在螢幕前電腦和電視,看到的是現實的替代形式,這會剝奪真實的遊玩和互動時光,而無法和親密的爸媽及育兒者進行真實溝通。

  • 如果我們追蹤兩歲小孩溝通的進化和週遭世界的互動,包括小孩接觸的商品節目,我們可以預期這些都將依循傳播模式的步驟,你將回想起先前提及適用所有小孩的傳播模式途徑:
  • 運用卡通人物做為廣告工具,讓小孩對人物產生認同,這樣的做法是否不負責任?這樣是欺騙的、剝削的、還是操弄的?很難說,視情況而定,以下是我們的評量分類,對於鎖定三到七歲孩子,促銷和人物有關的商品、節目、和廣告中,哪些是正面、中性或有害的:
  • 具有美感教育的玩具去哪兒了?如今,走進百貨商店的玩具通道會讓你嚇一跳。炫目的色彩和燈光向你閃爍著,預先錄製的聲效在空氣中噼啪作響。一切都過於張揚和誇張,到處都是醒目的商標。真正有教育性、想像力和美感的玩具去哪兒了?孩子們對世界最初體驗的那些健康又美麗的玩具在哪裡?好在它們仍然存在,只不過比以往更少見到。這裡列出一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玩具清單,這些玩具可以培養孩子的運動技能、想像力、樂趣、創造力以及與美好現實聯繫的體驗。
  • 「為什麼要生孩子?」,讓我們來看看孩子給我們的人生與家庭帶來哪些快樂與好處,這些也許更真實一些。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