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人才〈第八章1〉:一座小公園與五種閱讀

游乾桂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

教育家盧梭在他的《愛彌兒》一書中中指出:「單純的閱讀對童年帶來許多禍害,因為書本教導兒童討論自己一無所知的話題。」

這話不無道理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在他的著作《童年的消逝》一書中便提出呼應:「閱讀的確會破壞兒童的口語文化………就某方面而言,它將創造成人生命的提早到來。」

此處所指的閱讀,單是就書本與閱讀行為而言,我認為兩位專家的憂心是正確的,如果閱讀單指讀書一事便很敷淺了。

讀者說,我家附近只有一座小公園,怎麼豐富孩子的視野?我覺得一座公園便夠了,它便可以啟發孩子的觀察力、想像力與思考力了,你有無想過,樹上、樹中、樹下的生物有何不同?為何不同?為何這裡是是闊葉不是針葉?

一座小公園,我能如何豐富孩子生活經驗?

.視覺閱讀
即使像臺北這樣一個忙亂的城市裡,只要有心還是可以發現許多秘密花園,我便常對孩子這麼說:「去玩吧,寶貝」,我們一起用雙腳開啟一段有趣的視覺閱讀。離家不遠處便有一座小公園,發現一處暗流,自然湧出泉水,積蓄而成的小湖泊,生態浩繁,荷花幽香,野鳥嘶鳴,美不勝收。

兒子的視覺比我想像中銳利許多,像鷹一般,輕而易舉的發現行動緩慢的蝸牛,一群細膩的螞蟻,沼澤裡的一隻正在覓食的水鳥,蕨類長在陰暗處,種類多,品相各異。

我們經常在一棵小樹下,趴了下來,尋找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奧妙。
「你看見什麼?」
「一棵樹。」
「還有呢?」
「樹幹。」
「還有呢?」
「枝葉。」
「還有呢?」
「兩個鳥巢。」


我不確定這樣的教育形式可以給孩子什麼?但至少以後他會說,童年有些記憶,而且不寂寞。

有一次,家裡來了一百隻綠繡鳥,兒子看見了,引為勝況,我問他:「鳥幹嘛來我們家?」兒子說了一大堆答案,包括想念他,我們家很美,我們每天餵牠……最後他發現,原來是窗前小柑橘長出來了,尺寸正巧是繡眼嘴巴的大小,那一晚,他把發現告訴我。
看不止是看,有時也可以看出學問哩。

.聽覺閱讀
城市裡的雨天,對很多人來說是寂寞,對我來說則是豐富的,我可以一個人依著窗聽雨一下午,這與我的宜蘭童年有關,一年有二百天雨的宜蘭,聽雨成了一種閒情。

我把我的聽雨經驗放進教育中,下雨天,把兒女邀集到身旁,一起聽聽雨。
「你聽見什麼聲音了?」
「雨聲?」
「還有呢?」
「雨打在窗檯上的拍拍聲。」
「還有呢?」
「雨落在地上,被車子壓過的聲音。」


孩子的聽覺令我贊嘆,一場雨,他居然可以聽出七、八種音籟。我想以後寫作文,形容雨聲時,他的形容詞應該會與眾不同吧。

水聲不應該只有潺潺、淙淙、嗚咽,下次帶孩子聽河時,側耳聽聽看,還有什麼不同的聲音?公園裡的聲音,不該用看的,理應聽之;但不知多久了,你未閤上眼,調息呼吸,讓耳朵靜靜的聆聽聲籟。

夜裡,如果沒事,我建議你提著手電筒,帶著孩子,坐在公園裡,好好聽一聽屬於城市淨土裡的幽雅呼喚。

.嗅覺閱讀
公園當是花香處處的妙境,有花便有香,但多少人明白,葉的香氣更是逼人。

兒女小時候,我常牽著他們的小手,在公園裡四處尋香,揉一揉,便問道:「這是什麼香氣?」
「橘子。」
「這又是什麼香味?」
「檸檬。」
「這個味道像什麼?」
兒子想一想:「牙膏。」

「牙膏?」
「對呀,是我們家牙膏的味道。」
是的,那一陣子我們的確刷著薄荷牙膏。

香味很難用文字寫下來,用口嚐一嚐最實在,大地裡有太多香氣被遺忘了,森林芬多精的香味,肯定不陌生,泥土帶著芳香的氣流,你也明白,菜有菜香,米有米香……鼻子可以讀的書可多著哩。

.味覺閱讀
神農嚐百藥,我肯定他是用嘴巴閱讀的人,從嚐之中明白藥理、藥性,寫下藥經。

公園裡有很多可以嚐的花果,但必須先辨明毒性,以免誤食,確定無毒,便可以讓孩子嚐一嚐不同果實的味道;我小時候最喜歡食黑鬼菜的果實,俗稱黑蕃茄,酸酸甜甜的,很好吃;野生百香果的滋味竾頂不錯的;野芭樂的味道特別極了。

嘴巴,還可以用來提問。學以立名,問則廣智便是此意呀。

很多人不喜歡孩子問問題。可是兒子說得妙,不問,有嘴巴幹嘛?關於這一點,我無解;是啊,有嘴幹嘛,該不是只用來吃吧。

兒子從小就愛問問題,我不是辭典,更不是百科全書,不可能什麼都會,也就不敢給正確答案了。我喜歡反問:「你認為呢?」「再想一想。」「我們一起查查書。」

.四肢閱讀
城市裡也許少了野地,但並不代表什麼事都做不成了,必須深鎖在屋子裡,即使行人熙熙攘攘的大都會,也可以騎著車閒晃;我常與兒女避開大馬路,一個轉身,便彎進狹窄的巷弄裡,東奔西竄,尋找城市裡的胡同記憶。

我直覺以為,住在某一個聚落裡,不可以完全不懂該地的人地事,比方說,我的童年在宜蘭鄉下的員山溫泉度過,我對該地便能如數家珍,而今移民臺北,住在木柵萬芳,理應對萬芳的人地事,有所理解,這不單單只是生活,更是人文,我便帶著兒女多瞭解一點文山的人文風采。

雙腳與單車是我們的假借。我們靠著一雙腳,瞭解隱在巷弄裡的一間老厝的過往風華,借由單車,把人與物的距離縮短了。單車把我與孩子帶向書本以外的世界。

誰說城市人只能隱在水泥牆內,重點多在用不用心。

.心靈閱讀
颱風之後,我們去了公園一趟,奇怪的是,這座原始乏人管理的公園,樹木巨大,耐得住風,除了枝葉折斷之外,堪稱完好,但是附近的行道樹則被吹得七零八落,我問孩子:「為什麼?」

兒子學聰明了,回問我:「你知道嗎?」

我點點頭:「原因就是紮根與平衡,這裡的樹長在土地裡,根伸得深,捉地力便強,挺得住風;行道樹的旁邊全是水泥,根無處伸,紮得淺,風來便倒了;再來是,行道樹常被修剪,便失去了平衡感,風一來便很容易倒了下來。」

每一種東西的成長都合適的環境,但對某一種生物合宜的環境,另一種生物並不一定合適,理應想一想。

公園裡長了一株藤,我說藤有妙用,在山裡可以救命。
「真的嗎?」

溯溪讓我發現,原來藤的終點是溪,如果在山中迷路,攀著藤前行就對了,再往前便是海,就可以脫救了。

我常被記者問道,如何讀書,他們以為我讀很多書一定有訣竅。

是的,但我的訣竅並不高明,一本書很難被我讀完,我常讀讀,想想,再讀讀,窺知作者寫書的心情,書中堂奧,不單單死讀,而多用想,想通了便不讀了,這本書便算讀畢。

心靈閱讀比起字酙句酌的閱讀,在我看來好多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傾聽時,可以表達一些支持行為,如拍肩、給予安慰等。(Shutterstock)
    「聆聽、聆聽。我很想這麼做,但他什麼都不告訴我!」我不知道曾經從多少已經不抱希望的父母口中聽到這句絕望的抱怨。其實,光是打開心房和耳朵並不足以讓孩子說話!
  • 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治療那些成長在缺乏關愛的家庭環境的兒童時,有可能會遇到龐大的障礙......
  • 對父母或教育者來說,最嚴重的兒童教育錯誤,就是對走上錯誤道路的兒童預言悲慘的結局。這類愚蠢的預言會助長兒童的怯懦,讓情況無限惡化。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鼓勵兒童。
  • 德里克‧萊恩(Derek Lane)和林賽‧萊恩(Lindsay Lane)夫婦即將迎來他們結婚23周年紀念日,他們共同培養了一種自我控制和培養善良的家庭文化,相信語言是有力量的,規定一家人永遠不說「我恨你」這三個字,這幫助他們的五個孩子專注於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
  • 十年前,一位有遠見的母親帶著對美國傳統價值觀的由衷欽佩、對學習永無止境的熱愛以及傳播善意的使命,踏上了在家教育(homeschool)的旅程。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具有美感教育的玩具去哪兒了?如今,走進百貨商店的玩具通道會讓你嚇一跳。炫目的色彩和燈光向你閃爍著,預先錄製的聲效在空氣中噼啪作響。一切都過於張揚和誇張,到處都是醒目的商標。真正有教育性、想像力和美感的玩具去哪兒了?孩子們對世界最初體驗的那些健康又美麗的玩具在哪裡?好在它們仍然存在,只不過比以往更少見到。這裡列出一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玩具清單,這些玩具可以培養孩子的運動技能、想像力、樂趣、創造力以及與美好現實聯繫的體驗。
  • 「為什麼要生孩子?」,讓我們來看看孩子給我們的人生與家庭帶來哪些快樂與好處,這些也許更真實一些。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