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古人論仁德

font print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17日訊】仁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所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其核心是“愛人”,即倡導人與人之間的親善關係。孔子認為,自上而下都能仁愛遵禮,整個社會才會和睦,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孔子一再強調,踐行“仁德”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態度問題。孟子認為,“惻隱之心”是“仁愛”的發端。可以說,“仁愛”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道德。

孔子多次提及“仁愛”的思想。他說:“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裏仁》),即只有仁者才能夠慎重的去喜愛人,才能夠嚴肅的去厭惡人。

在古人看來,人們往往從自己的好惡出發,喜歡對自己好的人,厭惡對自己不好的人,因此難以明辨善惡。人又往往為私心所困,對好人不敢表達敬意,對壞人不敢表示厭惡,因此不能愛憎分明。而仁者公正無私,心胸坦蕩,因此可以做到明辨是非,愛憎分明。只有仁者能夠做到該愛就愛,該恨就恨。

孔子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大意是做人卻不講仁,禮儀對他有甚麼意義呢?做人卻不講仁,音樂對他又有甚麼意義呢?

在孔子看來,仁是禮樂教化的基礎。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沒有真誠的道德感,沒有仁愛的思想,禮和樂的規範對他毫無意義。因為他只是用禮樂作裝飾,難免流於虛偽。

孔子還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據《論語•雍也》記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自己要站住腳也要設法讓別人站的住腳;自己要事事行的通也要設法讓別人事事行的通。這些都是人們應普遍遵循的道德原則。

孔子還說過“寬則得眾”(《論語•陽貨》),即待人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

寬厚仁愛是儒家思想的重用方面。儒家一向提倡以道德感召人。孟子曾讚美商湯以七十里的地盤最後擁有天下,就是深得民心的結果。商湯東征而西人怨,南征而北人怨,“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商湯是以仁愛寬厚取得天下的典範。

孟子說:“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醜上》),大意是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同別人一道行善。

孟子講這句話,主要是為了強調要吸取別人的優點。他說,子路聽到別人把他的錯誤指出來,就非常高興。大禹聽到了善言,就給人行禮。舜更是善於向別人學習,拋棄自己的缺點,接受別人的長處,來改善自己的行為。所以,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

孟子還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以及“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孟子認為,惻隱之心、不忍之心是仁愛的發端,善行就是推己及人,仁政就是博愛天下之人。而且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和尊敬往往又是相互的,不關愛別人就很難得到別人的關愛,對別人不禮貌也很難讓別人以禮相待。

張載在《正蒙•中正》中說:“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如果一個人能夠像愛自己那樣愛別人,那麼,可以說完全達到了仁人的精神境界。

張載一生致力於儒家“仁”和“愛人”思想的實踐。他在言談舉止上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生活上粗茶淡飯,樂而忘憂,為政注意尊老愛幼,救災濟貧。他曾講過,“尊高年”“慈孤弱”,這才合乎道德。他的行為和思想影響了周圍的人,據說他所在的陝西關中地區的風俗因受張載的影響而改變。

──轉自《明慧網》
http://big5.minghui.org/
(http://www.dajiyuan.com)

更多:唐子:不能繼續誤讀「子不語怪力亂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皇帝認為呂夷簡是德行高尚的人,人們也都讚美呂夷簡不念舊惡,寬宏大量。范仲淹感謝呂夷簡說:“我在公事上一直冒犯你,沒想到你竟然還讚賞提拔我。”呂夷簡說:“我怎能總是記著以前的舊事呢?”
  • 富商到集市後,將一半的珠子賣掉,把賣的錢全部捐給了寺院,為林積建生祠供養,報答他的還珠之恩。
  • 現在我們對於那些年紀老,但時常保持一顆年輕的心、人老心不老的老人家,說他們是“返老還童”。事實上,這個成語來源於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
  • 鄭板橋52歲時才得一子,因此對孩子十分鍾愛,但不是一味溺愛,而是教之以正道。他在濰縣任官,寫信給鄭墨要他代自己好好教育兒子,防止刻薄急躁等壞習氣,並要求剛剛6歲的兒子對師長有禮貌,對同學關心。
  • 阿豺說:“你們知道嗎?一支箭很容易折斷,眾多的箭在一起,就難以折斷,只要你們同心協力,社稷就穩固了。”
  • 戚景通嚴厲斥責了他這種圖虛榮、講排場的想法,並告誡他:從小貪圖虛榮,長大就不能做大事。戚繼光接受了父親的批評,領著工匠,就安了四扇雕花門。
  • 王華在任當官時,有人把別人做的事誣陷到他身上。有人勸王華申辯澄清這件事,王華說:“這是我同年好友做的事,我如果申辯澄清了,這就成了攻擊朋友的隱私和過錯了。”所以王華就始終沒有申辯。
  • 魏文侯,名叫魏斯,是戰國時魏國的國君。
  • 現在的人喜歡恭喜人發財,重利輕義、唯利是圖的大有人在。但古人卻認為“錢乃身外之物”,重德、積德,提升自身的道德修為,為人立身唯此為大。在《國語》中,就記載了一個“叔向賀貧”的故事。
  • 公父文伯退朝回家,去見他的母親敬姜,他的母親正在紡麻。文伯說:“像我們這樣的家庭,母親還在紡麻,我恐怕會招惹我們季孫家族生氣,他們會以為我不能侍奉母親啊!”他的母親嘆息說:“魯國大概要滅亡了吧!朝廷讓你這樣不懂事的孩子做官,卻沒有把做官的道理告訴你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