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勿圖虛榮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明代將軍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是老年得子,56歲時才有了戚繼光,對其非常疼愛,除了親手教他讀書習武,對戚繼光的品行修養要求也十分嚴格。

戚繼光13歲那年,有一天穿了一雙考究的絲履,心裡覺得很舒服,不免在庭前多走了幾個來回。

結果被父親看見了,戚景通把他叫到書房,十分生氣地訓斥說:「穿上好的鞋子必定還想穿好的衣服,穿上好的衣服必定還想吃好的東西。你小小年紀就想吃好穿好,將來就會貪得無厭,長大後就會去追求錦衣肉食,要是做軍官司,說不定還會侵吞士兵的糧餉。像這樣下去,你就難以繼承父輩的事業了。」

後來雖知道了這雙絲履是外祖父送的,但戚景通還是讓兒子把絲履脫下來,當即撕裂,以免他自幼養成奢侈的壞習慣。

有一年,戚家的十幾間茅屋由於年久失修,已經破敗不堪。戚景通請來幾名工匠要翻修一下。為了能有一個接待朝廷命官的像樣場所,他叫工匠在正廳安設四扇雕花門,讓戚繼光負責監工。

被請來的幾名工匠認為戚家是名門望族,只安設四扇雕花門不免顯得小氣了點,就私下裡對戚繼光說:「公子家是將門,家大業大,應當裡外門戶都設雕花的,一共十二扇,這才和公子家的聲望相配。」戚繼光覺得有理,就向父親提出了這個建議。

戚景通嚴厲斥責了他這種圖虛榮、講排場的想法,並告誡他:從小貪圖虛榮,長大就不能做大事。戚繼光接受了父親的批評,領著工匠,就安了四扇雕花門。

戚景通還教育戚繼光,讀書習武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去追求個人的功名富貴,而是要利國利民,學習「忠、孝、廉、節」等道德品行的修養。

戚繼光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一生只求安飽,篤志讀書,苦習武藝,後來終於成為明代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名載青史。

炫耀、沉迷、執著於自身的外表、學識、作用、財產、成就等,以此渴求他人的吹捧、表揚或讚美,這就是虛榮心。虛榮心的根源無非是為私為我,這必將消磨大志,難成大器。如果被這一虛幻的榮耀所奴役,為它去拼奪爭搶,甚者傷人害己,這才是可悲的。

──轉自《明慧網》

tp://www.d

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堂溪公因勢利導,接著說:“這就是了。一個瓦罐子,雖然值不了幾文錢,非常卑賤,但因為它不漏,卻可以用來裝酒;而一個玉做的酒器,儘管它十分貴重,但由於它空而無底,因此連水都不能裝,更不用說人們會將可口的飲料倒進裏面去了。人也是一樣,作為一個地位至尊、舉止至重的國君,如果經常洩露臣下商討有關國家的機密的話,那麼他就好像一件沒有底的玉器。即使是再有才幹的人,如果他的機密總是被洩露出去了,那他的計劃就無法實施,因此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幹和謀略了。”
  • 全世界60%的自殺事件都發生在亞太地區。對於那些傳統文化不認為自殺是恥辱的地方,經濟問題似乎是自殺的主要原因。 (w2006-03-19-voa43.cfm)
  • 驕慢的習慣已經養成,這時候大人才來管教他,就是打死他也不能建立尊長的威信,孩子的忿怒天天增長反而會增加他的怨恨。等孩子長大成人,終是德行不好。
  • 富商到集市後,將一半的珠子賣掉,把賣的錢全部捐給了寺院,為林積建生祠供養,報答他的還珠之恩。
  • 現在我們對於那些年紀老,但時常保持一顆年輕的心、人老心不老的老人家,說他們是“返老還童”。事實上,這個成語來源於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
  • 鄭板橋52歲時才得一子,因此對孩子十分鍾愛,但不是一味溺愛,而是教之以正道。他在濰縣任官,寫信給鄭墨要他代自己好好教育兒子,防止刻薄急躁等壞習氣,並要求剛剛6歲的兒子對師長有禮貌,對同學關心。
  • 錢穆對傳統文化始終抱有一種溫情的敬意,認為歷史是一種經驗,是我們整個的生命。這種生命不僅僅是自然的和物質的,更是歷史的和精神的。錢穆一生受曾國藩影響頗大,平生最欽佩諸葛亮之謹慎,王陽明之知行合一,曾國藩之通經致用,而於曾國藩可謂貫穿始終。
  • 在中國,自鴉片戰爭以後,關於中西文化的爭論,已經延續160多年,自五四前後到現在,也已經延續八九十年。但是,這個爭論,迄今仍然沒有結束。尤其非常不幸的是,自五四運動以來,這種爭論,往往變成東西文化的垃圾之爭。崇尚西方文化的人們拿來西方垃圾說:這個優秀!抱住中國傳統文化垃圾的僵屍們則指著手中的垃圾說:這個優秀。很少有人真正選擇西方的精華和東方的精華,更少有人把兩者結合起來,當然更沒有人在結合起來後再進一步創新發展,創造出新的先進文化。
  • 阿豺說:“你們知道嗎?一支箭很容易折斷,眾多的箭在一起,就難以折斷,只要你們同心協力,社稷就穩固了。”
  • 張鎮周先贈親友金帛,繼而上任舒州都督,從此與親友以禮相隔、依法辦事;宓子賤看到前來迎接他的達官貴人擠滿道路,趕緊驅車前進,不理會權貴的奉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