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命力 】別有洞天話葫蘆——江宗慶的葫蘆世界

文/子嫣 整理 攝影/許美瑤
font print 人氣: 171
【字號】    
   標籤: tags:

一心鍾情於葫蘆的江宗慶,用他畢生的美術才華,把葫蘆推向藝術化,創作了千百種風貌的葫蘆作品,讓失去了實用性的葫蘆,得以在工藝領域裡佔有一席之地。

江宗慶千變萬化的葫蘆作品

古時候是容器,裡頭可以裝水、裝酒的葫蘆,對半剖開了便成為盛水的「瓢」。而現在的葫蘆幾乎失去了它的實用性,已完全被塑膠製品所取代。如今,卻還有人執守著葫蘆的天地,葫蘆工藝家江宗慶用他畢生的美術才華,將葫蘆推向藝術化,創作了千百種風貌的葫蘆作品,讓失去了實用性的葫蘆,得以在工藝領域裡佔有一席之地。

無師自通 葫蘆世界展天分

身為農家子弟的江宗慶,在花蓮任教職時,因興趣與好友一同彩繪葫蘆藝術,剛開始是單純的好奇,江宗慶說自己教的是電機科,沒學過書法、沒學過美術,在花蓮又找不到可以指導葫蘆雕的老師,只好自己看書臨摹字畫,無師自通。一路走來一直在追求自己的成長,因為自己字體還不錯,開始在上面先寫字,慢慢再研發到勾邊、陰雕,參考那些木雕的做法來做。

就這樣一面觀摩著木雕的做法,一面自行練習,從最簡單、最好上手的開始,到現在最高級的是鏤空的作品,一點一滴累積到成為葫蘆雕的專家,從此便一頭栽進了葫蘆天地,揮灑著自己的無限夢想。

後來生性孝順的江宗慶因父親的一場車禍意外,離開花蓮回到斗南家鄉,承擔起照料家庭的擔子。返鄉後雖轉職建築業,但仍認為葫蘆藝術才是自己的最愛,就在建築業景氣低迷時,江宗慶便專心的在蒲仔世界裡,展現他那天賦異秉的藝術才能。

江宗慶為葫蘆賦予更多彩的藝術生命,創造珍賞價值,不斷潛心研究、精益求精,不斷推陳出新、雖然時常遭遇挫折,憑著他對葫蘆藝術的熱愛與執著,無畏艱辛失敗,終於成為葫蘆藝術創作領域中,廣受推崇的箇中翹楚。

巧奪天工 賦予葫蘆新生命

葫蘆的外形單就天然的造型,就有渾圓的、有細長型的,真是環肥燕瘦,令人目不暇給,葫蘆高手更善於利用半自然的技法,用壓縮、誘導的方法讓成長中的葫蘆呈現出種種不同的變化,由此也可以看到的工藝家的童心童趣。

江宗慶千變萬化的葫蘆作品

遊藝在葫蘆世界的江宗慶,相當熟稔葫蘆的多變面貌,他利用既有的自然形態造型,再巧妙的加上幾筆,即成為仿若渾然天成的作品。有些葫蘆其貌不揚,有些長得奇形怪狀的,當靈感來時往往會做出一些令自己滿意的作品。

利用既有的自然形態造型,再巧妙的加上幾筆,即成為仿若渾然天成的作品

江宗慶創作的作品「老無愁」他相當得意,因形狀長得不好本來是想淘汰掉的葫蘆,卻因一時興起而做出來的,所以江宗慶不會輕易丟掉未成品的葫蘆,看了家中囤積滿屋的葫蘆,他開玩笑說:「就算下輩子再繼續做葫蘆藝術,這些也做不完的。」

江宗慶得意的創作,老無愁

江宗慶鍾情山水、花鳥的創作,作品從早期的字畫、圖案彩繪、立體浮雕、鏤空鐫刻等各種不同的創作,每一種創作階段都有著無數的不足為外人道的心路歷程,每個階段也是在超越自我、賦予作品新生命。

發揚光大 傳承絶活不藏私

江宗慶強調,學葫蘆藝術的人很多,但真正學好的寥寥無幾,製作葫蘆工藝的技法很簡單,但一定要有絕對的耐心和毅力,由基本技法可以衍生出千變萬化的作品;難與不難,只是存乎一心而已。

他表示:葫蘆藝術愈來愈多人重視,相對也帶來了競爭,但對他而言,競爭也是一種推動的力量,督促自我成長。

走過二十幾年自我摸索的學習過程,直到成為葫蘆工藝的個中高手,江宗慶一點都不藏私的把所有的絕活,拿出來和有興趣的人分享,更在全國機關、社團(彰化社教館、農會)、學校、社區做教學,傳承葫蘆蒲藝術,自費印製「依樣畫葫蘆」、「台灣蒲仔情」等教冊。並配合九年一貫教學的經驗與紀錄推行葫蘆生態教育,讓這項台灣藝術深耕城鄉每個角落,最近更受邀至彰化監獄指導受刑人製作葫蘆雕藝術,幫助受刑人習得一技之長。

為人豁達,從不藏私的江宗慶,拜師者眾,從栽種、雕塑到成品,每一個步驟都要經過繁雜的處理過程,他毫不保留的傳承給喜好者。由當初找不到人請益學習,如今已遊藝出一片寬闊的葫蘆天地,江宗慶期待更多的同好投入,與他一起倘佯葫蘆世界。

*****

龍的圖騰 雕它千遍也不厭倦

千禧年剛好是龍年,江宗慶就開始做龍的東西,幾年來龍的作品很多。他表示龍在鏤空方面比較容易表現,看起來很有透視的樣子,頗受國人喜歡。

雲霧中的遊龍活靈活現的翻騰著,這些優美典雅的龍型葫蘆雕,不但相當受到消費者的喜愛,更受到很多收藏家的青睞。江宗慶說:「呂秀蓮副總統,也有收藏我一件雕龍與荷花的作品。」說到名人收藏自己的作品,不自覺的露出滿意的微笑。江宗慶巧奪天工的刀下工夫,讓葫蘆上也能展現出荷花的美麗風采。

龍的圖騰一向深為中國人所鍾愛,江宗慶也就雕它千遍也不厭倦的,創作了很多讓人引發思古幽情的精美作品。江宗慶雕刻的「九龍圖-遇水則發」,參加台中市第十屆大墩美展工藝類入選,江宗慶笑著說:「得不得獎無所謂,有人喜歡我的作品,就是給我最大的鼓勵。」

台中市第十屆大墩美展工藝類入選作品:九龍圖-遇水則發

江宗慶的葫蘆作品,有的看起來美侖美奐、古樸典雅,有的則是含有幽默逗趣的溫馨小品,真是豐富多采,如果葫蘆有靈知的話,應該會滿意江宗慶為它創造出來的葫蘆世界。

*****

文安蒲仔情--葫蘆雕向下紥根

江宗慶的葫蘆裡有千變萬化的寬廣世界,可以簡樸素淨,也可以繁複精采;可以工整典雅,也可以談笑戲謔;雕刻的作品,有千變萬化的多樣風采。江宗慶雖然樂在其中,但他也不隱瞞的說,一般國人很喜歡鏤空的作品,它看起來很有透視的感覺,其實做精細的鏤空雕刻是很傷眼力的,可能再過了兩年左右,就無法做這麼細微的工藝創作了。

江宗慶千變萬化的葫蘆作品

葫蘆在人們的心中是吉祥的象徵,認定它具有避邪、聚財的功能,因此深受民眾喜愛。中國人的許多絕技失傳,乃因不願承傳絕活,而江宗慶則認為大家都會葫蘆雕才熱鬧,每個人有自己的藝術風格;縱然有人學了他的技藝後,多少對他的生計造成威脅,江宗慶仍不改樂觀天性,相信大家會肯定他的藝術創作。

江宗慶認為從小教導小朋友對藝術的尊重,向下紥根是有必要的,因此他經常到學校、社區傳授葫蘆藝術雕刻。他笑著說:教學是為了傳承,自己經常還要自掏腰包準備許多材料,不過有人喜歡學葫蘆雕他就很高興了。

經過處理,未雕刻的葫蘆

雲林縣文安國小的師生在江宗慶的啟蒙下,於今年4月份在雲林縣文化局展出「文安蒲仔情」。展覽的作品為學校老師、學生、社區家長共同努力的創意成果,當然也包括江宗慶雕刻的「九龍圖-遇水則發」。葫蘆藝術是文安國小所致力發展的學校本位課程,希望藉由藝術的薰陶培養出有能力、有創意、有智慧且能尊重生命的孩子,這也是讓江宗慶最欣慰的地方。

*****

葫蘆癡難得「葫」裡糊塗

江宗慶的作品-難得葫裡糊塗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江宗慶生性崇尚自由,有著淳樸及樂天知命的個性。江宗慶回憶兒時點點滴滴,他覺得那個年代的小孩雖然談不上物質享受,但是日子過得自在;時代真的進步了嗎?他不這麼認為,相較之下現在的小孩沈浸在物慾中,反而抗壓性小了。

這樣的成長背景造就了江宗慶任勞任怨的個性,從工專畢業、服完兵役,迄今四十餘載;當年經營的建築業在大環境景氣低迷下,整個資金套牢,頓時失去了重要的經濟依靠。

近來大陸大量銷售廉價的葫蘆商品,大部分的圖案是轉印上去的,沒藝術價值,卻以少於台灣十分之一的低價廉售,打亂了整個市場行情。對此江宗慶頗感無奈,在工作、事業上均受到不少挫折與失敗,唯一不變的是能樂觀的去面對,及對葫蘆藝術的創作與傳承的執著。

江宗慶的作品中有一個是「難得葫裡糊塗」,他表示:「一般我們都喜歡說難得糊塗,難得糊塗一下不錯,但是它是葫蘆,再加上葫蘆內空有裡,難得『葫裡糊塗』,意思也很好。」這個作品不經意的道出了江宗慶在極力推廣葫蘆藝術中,為人灑脫、凡事認命的傳統性格。@*(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