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Pre-S突變株 B肝致癌兇手

人氣: 1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7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B肝帶原者中,有人可與病毒和平共存,有人卻快速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為什麼?B肝病毒Pre-S突變株為此一謎團提出重要解釋。學者也認為,這或許能為其他病毒致癌研究提供一個全新方向。

外套蛋白突變求生

國衛院臨床組主任蘇益仁表示,大家耳熟能詳的狂牛症,就是特殊蛋白在腦細胞中大量累積引起細胞壞死。但在病毒上,則是首度發現類似現象。所謂的Pre-S,就是B肝病毒表面的外套蛋白,病毒為求生存,演化出Pre-S突變株,讓免疫系統無法辨認,卻也意外變得致命。

過去認為,一旦肝細胞感染B肝病毒後,會引發人體免疫系統攻擊,此時肝細胞會出現不正常增生,以致進展到肝硬化、肝癌。但20多年來,對細胞為何不正常增生?一直沒有合理解釋,也無法回答B肝病程為何因人而異?

如今發現,Pre-S突變病毒株會釋放突變蛋白,當蛋白在細胞中堆積後,會引發細胞不正常增生,形成癌前病變,且會使細胞氧化壓力增加,導致DNA損壞與染色體不穩定,進而引發癌症。

台大肝炎中心主任高嘉宏指出,有2成肝炎感染者,血中病毒量雖低,病情卻快速惡化,甚至跨越肝硬化直達肝癌,不排除也和Pre-S突變株有關。蘇益仁表示,這項病毒致癌的新機轉,或許可以成為病毒研究的新模式,為癌症治療提供新方向。

苦熬5年 國衛院終獲國際肯定

台大肝炎中心主任高嘉宏等人的研究,印證B肝致癌機轉,成果獲國際矚目。(記者王昶閔攝 )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台灣B肝帶原人數多達300萬,但致癌機轉始終成謎。5年前,國衛院提出B肝病毒Pre-S突變株是致癌關鍵,這項全新理論遭質疑多年,近日終於獲得美、日研究印證肯定,可望開啟B肝研究新頁。

最新一期消化系醫學頂級期刊Gastroenterology發表了台大的一項研究,再度證實B肝病毒Pre-S突變株比一般B肝病毒更致癌,且和特定病毒基因型、基因突變共存時,致癌風險更高,引發國際高度矚目。

台大肝炎中心主任高嘉宏是肝炎基因型致癌研究先趨,他過去發現,若B肝病毒基因為C型,且病毒量高者,罹癌率將高出26倍,這次研究更顯示,此基因型病毒較易出現Pre-S基因缺損。

5年前,國衛院就陸續以病理學、流行病學、基因轉殖鼠研究指出,當血中帶有B肝Pre-S突變株時,未來10年內有56%機會惡化為肝癌,比一般B肝帶原者高一倍,卻飽受學界質疑。

國衛院臨床組主任蘇益仁表示,B肝病毒在出現Pre-S突變後,便能巧妙逃過人體免疫系統的攻擊,當突變病毒株在感染肝細胞後,卻會不斷釋放Pre-S突變蛋白在細胞內累積,而且排不出去,導致細胞內質網壓力大增,促使細胞死亡,僥倖活下來的細胞,卻容易突變成肝癌。

蘇益仁表示,5年前的這項新理論顛覆了傳統認知,當年國衛院提出相關研究計畫,也數度被打回票,忍受了5年的孤獨歷程。直到不久前,美國、日本學者終於跟進發表相關研究,印證這項病毒致癌的新機轉。

蘇益仁指出,研究團隊正積極研發Pre-S突變株的篩檢技術,以找出應及早治療的族群,同時也正研發藥物,以截斷病毒致癌的路徑。

高嘉宏則表示,Pre-S雖然重要,但也需要同時解決病毒量、病毒基因變異等其他環節,治療才能徹底奏效。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