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的迷思

徐詩婷
font print 人氣: 155
【字號】    
   標籤: tags:

台灣的教育和文化,隨著教育政策鬆綁,越來越朝向多元發展,近來九年一貫教育〈國中小課程整合〉、私人興學增加〈實驗性課程理念〉、綜合高中〈兼具高中職功能〉等多元的教學型態,可見教化育人的使命感一直存在台灣的價值核心。但是台灣的教育格局是什麼?是長遠考量還是短視近利?成功或失敗?本文擬從表面現象看現今教育問題的癥結。

台灣的教育改革發展十餘年頭,當初的四大訴求之一「廣設高中大學」,十年後,大學院校從1984年的58所,到2003年達到143所,十年來增加了85所,台灣大學生錄取率近九成,卻又出現大學生素質降低的疑慮,然而隨著少子化來臨,又擔心大學太多,開始另一波「大學退場」的討論。

可知教育改之又改,一個問題解決了又出現另一個問題,還有人感嘆怎麼越改越亂了。其實問題很簡單,教育跟每個人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是從學生開始做起,所以每個人對台灣的教育都有一份責任,最務實的做法就是從「盡自己的本分」開始。

把教育比喻成一個生態圈,說得小一點,單從學生、家長、學校、政策就是環環相扣的生命體。

教育的功能是教化人民,使人民知禮循義,達到天人和諧的境界;學校的功能是把每一個學生教成人才,將來運用所學貢獻社會;家庭的功能是教養子女,使人類的下一代健康發展;而學生的工作就是好好學習,成為一個有道德、有涵養的人。

教育的目的在每一層生態上都是相同的,都是要使人成為一個好人、對社會有益的人,只是做法不同。以上的情境絕對不只是烏托梆的理想,它是教育的基本準則。

對照一下現今的情況:多數學生的生活內容是考試和補習,注重個人主義;現代雙薪家庭多,和孩子相處時間少,部分家庭的功能被學校和補習班取代;學校以升學率顯示辦學績效,注重智育;教育改革推陳出新,但人人不滿意。

其實現代的教育生態裡,最重要的道德和人格的養成已經被層層忽略了,如果一個學生在進入社會前,只有知識、沒有一些判斷善惡的能力或道德感,那麼就會因為判斷的偏差,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社會問題,致使教育針對社會問題再設計新理論、新課程,但還會出現更多更複雜的問題,最後人都不知道怎麼解決了。

如果以更大的生態系統來看,社會上的每一份子都對教育系統起作用,因為現今的資訊流通量太驚人了,尤其台灣的媒體之多,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事件,幾小時內就可以透過新聞報導、網路、廣播散佈,尤其最近的弊案和犯罪,媒體天天連續劇式的新聞轟炸,或多或少也會對每個人產生影響。長期處於媒體大染缸中,人要想辦法自淨。

日本科學家江本盛博士的水結晶實驗,證明人類發出的意念讓水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晶狀態,接受良善訊息的水形成雪花般的結晶,接受負面訊息的水結晶甚至支離破碎。台灣的小學生用米飯、饅頭、綠豆、水果作實驗,同樣得到印證。

台灣的教育有沒有希望?我認為台灣的教育充滿生命力,但是,要把被忽略很久的道德意識先復興起來,不論何種年齡層的人,想一想自己在教育生態中扮演的角色,紮紮實實打下教育的道德基礎,這是一個長遠的耕耘,但是他的收穫會為台灣的教育生態帶來一連串本質上的變化。@*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建議教育部每年都舉辦一次全國性的會考,考試題目務求簡單,其目的只是看看全國各級學校的各個年級學生中,有多少人根本沒有達到最低標準。
  • 到目前為止,政府還沒有勇氣公佈學力測驗結果的城鄉差距。我常常看到政府派人到歐美去考察教育,他們為什麼不派人去看看鄉下孩子的程度呢?
  • 我們需要好的戲劇方面的學者,精通希臘悲劇,莎士比亞和我國的各種戲劇,但我們也需要好的電影技術人員,精通各種拍攝電影的技巧。所以我們需要好的大學,更需要好的技術學院。
  • 我們也應該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他們踏入社會以後,根本不可能過高消費生活的,大學畢業生每一個月能賺多少錢呢?一開始三萬元就差不多了,不吃不喝,一年的收入還不夠買一輛汽車。
  • 我們希望大家知道,大學學位一定要經過一番奮鬥,才能得到,否則這種學位就沒有意義了。
  • 我們曾經以腳踏實地的態度建設了國家,現在又面臨考驗,我們希望在科技和教育上有更好的表現,更應該勇敢地面對現實,打好基礎,才能有進步。打好基礎的工作不光鮮耀眼,但是如果全國上下,都肯從事這種不耀眼的工作,我們的科技一定會有很大的進步。
  • 也許我們應該在公民教育中,將這種有關人權保障的觀念講清楚。如果整個社會都期盼警方辦案要講證據,一案兩破的事情就不會發生了。
  • 教育部這種做法,非常正確,他沒有下令禁止了事,而是徹底地解決了學校廢料的出路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