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建築裝飾圖鑑概論

康錫 撰文、攝影
font print 人氣: 355
【字號】    
   標籤: tags: , ,

 台灣傳統建築除了原住民建築之外,大抵承襲了明末清初由大陸渡海來台的漢移民建築式樣,不但保持原鄉中國南方的傳統,連匠師亦延聘自福建、廣東,材料也不辭辛勞多運自大陸,故建築物實際仍為閩、粵建築之延伸。但隨著時空的推移,與外來異文化的進入,再加上本土地理環境因素影響,逐漸形成獨具台灣特色的地域性建築,而更豐富了建築形式的內涵。

 傳統建築有許多種類型,如城廓、廟宇、民宅、書院等,有防禦、敬神、遮蔽容身等各種空間機能。傳統建築經常利用裝飾藝術來增添建物的美感,同時滋潤精神,讓心靈得到舒展;亦有藉裝飾來彰顯屋主的社會地位,或藉作品的隱喻達到趨吉辟凶、祈祥納福的功能,也能起著教化後世子孫的作用。


裝飾藝術的起源與意義
 傳統建築的材料、構造與結構,三者都和裝飾有著密切的關係。裝飾雖說是一種賦予建築的藝術處理,但亦是由構造蛻變而出的,也可說是因構造的必然性,而生發出裝飾的動機,尤其台灣的傳統建築,皆反映了這個特點。
 匠師以師徒相承的傳統模式,善於利用材料的特色,將繪畫、雕刻、書法、色彩、圖案融會貫通,以單純的理念與手法盡全力呈現當時的生活形態、宗教信仰、本土藝術、人文思想,此為其藝術之所在。
 台灣匠師沒有刻意經營精緻高雅的士大夫氣質,也不甚重視靈性和意境,卻能直接而天真地表現創意,獨具一種自然活潑的風格,並發展出另一類型的建築與裝飾性格,而有別於中國南方的建築。


建築裝飾表現手法
 各種建築裝飾,依其功能常以傳統民俗工藝手法來表現,包括雕、塑、鑲、貼、砌、書、畫、彩等處理方式,且作不同層次的組合,以期能彰顯其裝飾意旨與內涵。一般而言,傳統建築上的裝飾大致可分成五大類:
一、雕刻:石雕、木雕、磚雕等。
二、塑造:剪黏、泥塑、交趾陶等。
三、組砌:磚、窗櫺、花式磚砌等。
四、鑲嵌:剪黏、鑲木、鑲貝、鑲玻璃等。
五、彩繪:平面彩繪、浮雕彩繪、門神彩繪、題聯、字畫等。


建築裝飾題材
 台灣的傳統裝飾大都是以中國傳統民俗中富有吉祥寓意的畫作為題材內容,祈福納祥的圖案是最廣為使用的。取自日常生活、神話傳說、通俗故事或歷史演義的題材亦多,再加上受外來文化影響,融入了與建築本身風格不同的異文化精神象徵,題材與日俱增,越顯豐富多彩。題材依內容及來源大致可分為:
一、動物主題:翎鳥、走獸、水族類等。
二、植物主題:花草樹木、瓜果等。
三、圖紋主題:自然紋、幾何紋、植物紋、動物紋等。
四、文字主題:如壽、喜、人、丁、卍等。
五、器物主題:吉祥器物、一般日常器物、宗教法器等。
六、人物主題:文場及武場人物等。

接著將裝飾題材依上述分類細述,並針對各類主題探討取材的來源,製作的技法與年代,並說明裝飾題材內容、齣頭出處、寓意、鑑賞重點和獨特性、所在地、建築部位與尺寸等,以期讀者能充份認識並欣賞傳統建築裝飾主題的特質與內涵。

——轉載自 貓頭鷹出版社《台灣傳統建築裝飾圖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9月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七日電)颱風、豪大雨過後,台東海邊、溪流出現豐富的漂流木,為了讓這些漂流木發揮更大價值,林務局台東林管處舉辦「漂流木雕藝術營」,讓有興趣的民眾也能拿起電鋸、斧頭雕刻漂流木。
  • 飛驒地區自古以「飛驒工匠」聞名,木匠師父輩出且代代相傳,建築呈現日本傳統木造工法及獨特模式,細細觀察屋簷下每根木樑都雕刻成彎曲的各式花紋,末端部份則漆成白色,這種飛驒地區特殊建築技藝稱為「雲」。
  • 【大紀元9月1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沈如峰宜蘭縣十八日電)來自彰化縣鹿港鎮的吳長榮等六名傳統木作師傅,耗時兩個半月的時間,日前在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接力雕刻完成一座五比一比例的縮小迷你神轎,整座神轎採木作榫接工法,沒有用到一根釘子,雕工相當細膩。
  • 芋頭除了可以當食物外,現在還可以變成雕刻作品,高雄市有一場標榜健康生活新概念,有機素食養生博覽會的美食展,現場有用芋頭雕刻成的18羅漢,還有芋頭如何變苦瓜,透過鏡頭帶您來欣賞。
  • 【大紀元10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姜遠珍首爾十六日專電)由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出品、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博物館展出的「佛像:智慧和慈悲的化身」為主題的中國佛像雕刻大展,今天下午在首爾大學剪綵開幕,向廣大韓國民眾展現包括魏晉南北朝至清朝一千五百年間五十八組六十一件的各式佛雕精品。
  • 惟妙惟肖的花貓、盤旋飛舞的巨龍、高聳入雲的巴黎鐵塔……這一幅幅毫髮畢現、生動傳神的藝術作品,居然是在厚度僅有 0.2毫米的雞蛋殼上彫刻而成。難怪許多人看了都在心裏打個問號,直到用手摸一摸後才相信。 殼雕,尤其是鏤空殼雕,與浮雕不同,雞蛋殼又薄又脆,稍不留神就會刻斷本該相連的部份,前功盡棄。上世紀90年代,全國從事蛋刻藝術的人寥寥無幾,從事鏤空彫刻蛋殼的人更是微乎其微。每次彫刻之前都需要先把抽空的蛋殼晾乾,再根據蛋殼的大小、顏色的深淺和厚薄程度,選擇適合的圖案;動刀之前,先構思好草圖,用鉛筆在蛋殼上畫出底稿,再動手彫刻。最難的是構思。彫刻一件作品,最少要二三十天的工夫。構思,就佔到其中的一半。這期間腦力和體力的付出,常人難以想像。
  • 古代有個葉公子高非常喜歡龍。家裡牆壁、柱子,只要可雕刻的地方,全都刻上龍的圖像。
    天上的龍聽到地上有這麼一個愛龍者,很好奇,便下降到葉家,龍把頭伸進窗戶來探望,再把長長的尾巴在廳堂拍打著。葉公看到真龍來了,不但沒有露出歡喜之意,還臉色蒼白,嚇得魂不附體,半天說不出話來。
  • 國立清華大學邀請日本雕塑大師新宮晉來台創作,除了在校園設置「無聲的對話」大型動能雕刻外,將自十一月五日至十二月七日在清大藝術中心展出「風的旅人─新宮晉2007個展」,展現將科學融入藝術中,創造力與美的結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