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營銷系列】瑞蓓卡和姚立法的兩樣煩惱

謝田

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文化的衝擊(Cultural shock)。在一次溝通技巧的討論課上,老師要大家講講各自文化衝擊最強烈的例子。我說我的第一次衝擊是剛來美國時,飛機在洛杉磯降落,在機場上空從舷窗看下去,發現地面有成百上千整齊、閃亮的光點,就問鄰座是什麼,他說是停車場上的汽車。記得當時非常吃驚,因為從沒看到那麼多汽車在一起。其他人也談了各自有趣的經歷。

那天最讓大家感到震驚的,是一位非洲同學的發言。他最大的文化衝擊,是到美國發現到處都是食品,這在他的家鄉是沒有的,不管在超市、加油站、辦公室、便利店、還是家裏,舉目所及,處處都是食物。他的話引起了大家好一段緘默和沉思。

說美國社會食品隨處可見、價格低廉,的確如此。其食物價格跟歐洲、南美、澳洲,甚至亞洲國家相比,都不算貴。記得網上有人比較中美食物的價格,有些比中國還便宜,這還沒考慮到人們收入的差別。食物價格低的原因,一是大規模、工業化的生產﹔還有一點,就是農產品的補貼。

瑞蓓卡‧陽(Rebecca Young)是一個請願網站(PetitionSite)和一個叫做「關心農民」(Care2)計劃的項目負責人,我收到了一封她們發的呼籲信。瑞蓓卡抱怨說,只有四分之一的美國農民可以得到補貼,而其中的一成得到補貼的四分之三,大部份辛苦的農家什麼都得不到。

美國務農人口少,變化也不大,談失業率時,一般都把農業人口剔除。每年,政府要花200億美元補貼農民。瑞蓓卡說,從大蕭條開始的補貼本意是好的,是為了幫助小農場主和低收入的農民。但現在不同了,大農場能拿到上百萬,小農場什麼也拿不到。國會即將討論新的農場法案,她呼籲人們關注農民的境遇。

日前自由亞洲電臺訪談,記者石山把我與湖北潛江前人大代表姚立法聯在了電話上,談農民問題。化肥、種子、農機具漲價,但中央補貼農民拿不到,每戶幾百塊都被地方政府扣下了,說要集中使用。農民意見大,姚先生也憂心忡忡。我說把錢給化肥、種子公司,不讓他們漲價,負擔不轉嫁給農民,這可行嗎﹖姚說這也不行,沒法控制,農民還是得不到好處。

近年為減少空氣污染、降低對石油的依賴,乙醇和其它植物燃料的開發大行其道。底特律也在要求減稅和補貼,希望五年後一半的新車都能喝85度的「烈酒」。但問題在於,如果沒有政府補貼,用乙醇替代燃料對消費者來說,就太貴了。

由於糧食被用來生產乙醇,全球糧價上漲。自去年來,小麥期貨處於十年最高,大米也在猛漲,玉米價格翻了一番,現在是四美元一蒲式爾。中國也在開展乙醇燃料的生產,豬肉、雞蛋已經比去年漲了兩成。一般來說,糧價上漲不可避免的會造成食品價格的上漲,以後美國的食物價格可能就不會那麼低了。

瑞蓓卡擔憂的,是70年前定的分配方案今天是否公平﹔姚立法憂慮的,是分配本身能否兌現,其方案公平與否暫且不論。前者是政策條款的問題,一輪新的投票就能解決﹔後者是體制還運不運轉的問題,解決起來就比較棘手。全球糧價上漲,兩人的擔心恐怕都會有增無減。

說來有趣,從前人們騎馬駕馬車,農民種糧餵馬﹔今天人們坐車開汽車,農民種地用乙醇「喂」車。就像這世界上的諸多事理一樣,費了半天勁,繞了一大圈,我們往往又回到了本源的地方。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市場營銷系列】返鄉的中國﹑美國人和家裡渡假的英國人
【市場營銷系列】塗錯漆的喬治亞房子和亂開藥的陝西醫生
【市場營銷系列】悄然變質的對沖基金和隨風逝去的社保基金
【市場營銷系列】競爭中的艾德曼定律和中國古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