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行家】最省材料的迷你畫

陳秋瑾
font print 人氣: 35
【字號】    
   標籤: tags: , ,

一般常見的水彩作品尺寸有八開、四開、對開或全開,全開的尺寸因紙張品牌有差異,大約是112公分×76公分,一張全開可分成兩張對開、四張四開、八張八開。八開紙張約為28公分×38公分左右,看起來面積頗小。以正常人眼睛視錐約60度角的情況而言,離八開畫紙40公分還即可把整張畫盡收眼底。

我們今天要探討的是比八開畫紙要小很多倍,介於64開和128開之間的迷你畫。這樣小面積的作品無論是創作或欣賞過程,都已經超乎吾人的習慣性。

以迷你畫為探討主題,除了有藝術史回顧的歷史因素外,因其已超乎一般人的習慣性,它可以讓創作者或欣賞者重新審視:什麼是一張好作品,一張作品的好壞在於其質,而非在於量。

單元名稱:迷你自畫像

水彩史回顧:

水彩史上經常有迷你畫的出現,除了水彩材料對小畫創作有其方便性外,亦有因其適合非常親近的把玩,而繪製小畫。較為知名者有西元第七、八世紀以後的伊斯蘭和印度小畫(miniature),以及十六、七世紀歐洲的小型繪畫(painting in little)。

伊斯蘭是回教國家,畫家幾乎是完全地為回教教主和其寺院而作畫,其中最能夠表現伊斯蘭藝術特徵的是小畫。這些小畫的內容主要有人物畫像和充滿事件的故事描繪。

小畫通常以不透明水彩(gouache)為媒介。這些粉狀的顏料須以蛋和膠為媒介畫在紙上,顏色鮮明,並且摒除線條的勾描,整個畫面以極高的精確度描繪。這些畫通常用於醫論文、植物誌、動物寓語、抒情和叙述詩,以及歷史故事等書籍的插畫。

當十三世紀回教徒的軍隊侵擾了北印度和中印度之後,回教文化和印度的傳統文化產生了衝擊。到了十六世紀,印度被蒙古人征服,被蒙古人統治的期間,回教印的蒙古格蓬勃發展,特別在繪畫方面,一個新的優美形式於焉誔生。這個派別以圖飾手抄本聞名。一些最感人的作品是畫在極其纖細精美的小型手抄本上,每張畫的邊緣都有精細的金色圖案,以動物和花朵做為裝飾,並以優美的畫法搭配,內容則多為歷史故事,因此寫實的人物畫法擁有很重要的地位。

另外,在歐洲方面,一般人相信纖細畫最有根據的起源,是從圖飾手抄本衍生出來的--這種小型圖繪本是用來裝飾聖經、祈禱書及彌撒書的。雖然大眾將纖細畫視為一種面積很小而鑲有珠寶的作品,但它事實上應該被定義為一種易於握在手中的肖像畫。因此它們的尺寸大約是25-30公分之間那麼大。至於那些戴在身上,以做為裝飾的纖細畫,通常是圓形或橢圓形或長方形的,大小放於手掌上適於把玩和裝飾,漸至十七世紀中葉,這些肖像畫才以「小型繪畫」為人所週知。

十六世紀時的纖細畫通常是畫在皮紙上的,獸皮儘可能剝得愈薄愈好,並且將它繃在木板上。之後先塗上一層稀薄的色彩,再用深紅(lake)或赤铅(red lead)二色來畫眼、鼻、嘴和耳朵。如果肖像畫的膚色黝黑,那麼就加上海炭(sea coale)媒黑(lampe black)色,使顏色變深,一點一點地,以精細熟練的手法,把它畫至完美為止。

通常,襯以亮麗的藍色背景,肖像畫會呈顯紅潤的生動感,並且可以烘托出都德(Tudor)王朝華麗的服飾。早期纖細畫的畫家有豐富的礦物性和植物性的顏料,那些顏料被他們搗成非常細的粉末。然後把這些粉末放在水盆中停留數分鐘,再將它輕輕地倒入第二個容器中。這樣反覆數次後,把最後最好的沉澱物瀝乾,放置於象牙容器中。使用時,它們必需和膠粉或糖粉或者和蜂蜜混合,然後將它放在熱水中融解。這樣產生亮麗不透明顏料所繪製的作品,可以保持鮮艷亮麗直到今天。

歐洲許多國家都有這種美麗纖細的肖像畫,但這種繪畫媒材及方式在英國特別受到畫家重視。英國王室中耽樂的風氣提供「小型肖像畫」很好的發展條件。貴族朝臣的肖像被他們的情人所配戴。亨利八世還主張將肖像畫在文件上,伊利莎白一世也曾將她的纖細畫像送給她的愛慕者和求婚者。

纖細畫於伊利莎白一世在位期間發展到了頂點,之後在十八世紀期間發展更為普及,無數畫家以這種媒材作畫,而材科也變得多樣化,除了皮紙之外,尚有象牙、琺瑯以及磁器等。之後由於照相技術的興起,纖細肖像畫即漸漸式微,但至今仍有一部份畫家從事這項藝術表現。

(本文轉載自《水彩雜誌》夏季號1994第四期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旭日東昇,衝破朝露,乍見背光枯寂的古教堂,教人引發思古幽情和唏噓,只見海風撲面,渡頭問見波流激轉浪花拍岸,遠方如萬馬奔騰似捲起千堆雪。
  • 我剛剛有一個偉大的發現……幾個星期前我有一次早餐吃法國麵包,麵包表皮在烘烤時烤焦了一點。我把那種黑色刮下來和膠水混合,這樣做出來的黑色很溫和,像是Mummy(一種褐色含瀝青的顏料)。
  • 淡泊名利的理查.波頓1951年出生於倫敦北方劍橋附近名為Huntington 的鄉村裡,從小就經常到劍橋的Fitzwilliam 美術館觀賞大師的傳世原作,他花了相當的心思在這些迎風飛舞,且交錯重疊的長草莖上,這對他以後的創作有相當大的助益,尤其在駕馭水彩的技巧上頗得大師們的精髓,進能發展出自以創作技法上特殊的風格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 南梁 張僧繇《雪山紅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輪廓線以外,不添加任何線條也就是沒畫皴法。 這幅畫怎麼和常見的中國山水畫迥然不同呢?
  • 來自比利時的法蘭德斯風格畫家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西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畫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所繪的肖像畫,優雅地呈現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宮廷樣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師,他善於運用色彩和大膽的筆觸來表達光線、物體的移動和布料質地。這項特長也讓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繪出高度精準卻仍具有繪畫特點的蕾絲質地。蕾絲這種非常精緻又複雜的布料是16至17世紀時富有的藝術贊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飾配件。
  • 華麗誇張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簡單的情節、即興對白和戶外表演,是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又譯藝術喜劇)的核心特徵。其幽默劇情常圍繞著年輕戀人的種種考驗。演員們不受台詞限制,可以根據觀眾的反應調整表演。這些喜劇常含有對時政的諷喻和接地氣的幽默,可以巧妙避開查禁。這種意大利民間戲劇形式也成了18世紀洛可可(Rococo)藝術運動的理想題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