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教子庭訓格言(十六) 懷柔遠人 教化普遍

三新
font print 人氣: 92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訓曰:爾等見朕時常所使新滿洲數百1,勿易視之也。昔者太祖、太宗之時,得東省一二人2,即如珍寶愛惜眷養。朕自登極以來,新滿洲等各帶其佐領或合族來歸順者3,太皇太后聞之,向朕曰:「此雖爾祖上所遺之福,亦由爾懷柔遠人,教化普遍,方能令此輩傾心歸順也。豈可易視之?」聖祖母因喜極,降是旨也。

【註解】

1新滿洲:黑龍江流域為滿族故鄉。皇太極即位後,統一黑龍江流域,把該地居民編入旗籍,稱為「新滿洲」。他們均隸各旗,「俱令披甲」,成為滿族八旗的組成部分。

2東省:指東三省。

3佐領:官名。清制,京師滿蒙諸旗,均置佐領。滿語稱牛錄章京。

【語譯】

庭訓道:你們看見我時常派數百名使者到新滿洲,可千萬不要輕看了這件事情。過去太祖、太宗在位的時候,能得到東三省來歸順的一兩個人,就視為珍寶,十分愛惜特別照顧。我自即位以來,新滿洲等地方的首領們紛紛帶著他們的佐領官或者是全族百姓,前來歸順我們清朝。太皇太后聽說這件事後,對我說:「這雖是你的祖上 的功德留下來的福分,但也是由於你用恩德來感化邊遠之人,令德教之風遍及全國,才使這些人誠心誠意前來歸順啊。怎麼能夠小看這件事呢?」聖祖母因為非常高 興,就降下了這一聖旨。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康熙庭訓說道:為人處世,應當常存喜悅安詳之氣。內心喜悅安詳周圍的景象自然吉祥美好。究其原因,喜悅就容易產生善念;忿怒就容易產生惡念,所以古話說道:「人只要一產生善念,即使還沒有付諸行動,吉樣之神就已經跟上他了,一產生惡念,即使還沒有行惡,凶邪之神就已經跟上他了。」這的確是至理名言啊。
  • 訓曰:凡人存善念,天必綏之福祿以善報之1。今人日持珠敬佛,欲行善之故也。苟惡念不除,即持念珠2,何益?
  • 訓曰:人惟一心,起為念慮。念慮之正與不正,只在頃刻之間。若一念不正頃刻而知之,即從而正之,自不至離道之遠。《書》曰:「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 聖,」一念之微,靜以存之,動則察之,必使俯仰無愧,方是實在工夫。是故古人治心,防於念之初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而收功甚巨也。
  • 訓曰:近世之人以不食肉為持齋,豈知古人之齋必與戒並行。《易•系辭》曰:「齋戒以神明其德。」所謂齋者,齊也,齊其心之所不齊也。所謂戒者,戒其非心妄念也。古人無一日不齋,無一日不戒。而今之人,以每月的某天某日持齋,己與古人有間。然持齋固為善事,可以感發人之善念,第不知其戒心何如耳?

  • 孔子說:「立志於修道。」所謂「志」, 就是心的功用。人性沒有不善的,所以人心也沒有不正的。但人心的功用則有正和不正之分,這一點我們不能不清楚。 孔聖人有著天賦絕頂的聖明,尚且在十五歲時就立志於學。 這大概因為「志」是提升道德修養的起點之故吧,昔日的聖賢修道無不是從「志」開始的。無論多遠,沒有「志」達不到的:無論多堅,沒有「志」攻不破的。
  • 庭訓道:孟子說:「良知良能。」是想舉出良知、良能這些心中固有的善端,以此來說明人性有善良的一面。他又說:「品行高尚的人,也就是沒有失掉嬰兒純淨良善之心的 人。」
  • 大凡一個人面對各種事務,無論大小,一定要十分審慎,這樣,才不會留下後患。因而孔子說:「遇事不知多問幾個『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最後也只能對他說『該怎麼辦呢?』」這的確是至理名言啊!

  • 庭訓道:天下任何事情,都不能小看和大意 ,即便是最小最簡單的事情,也應當慎重對待。所謂慎重,就是要有「敬意」。在沒有事的時候,用「敬意」來自我約束。在有事的時候,就用「敬意」來應對事 務。深厚的敬意,貫穿事情的始終,謹慎修持敬意讓敬意永存,不斷修習漸成習慣,自然就沒有做不成的事。這大概是在心中常存敬意,身心就會清明通達之故。
  • 訓曰:凡理大小事務,皆當一體留心,古人所謂防微杜漸者。以事雖小而不防之,則必漸大,漸而不止,必至於不可杜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