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先寫墓誌銘?

廖頤婷
font print 人氣: 57
【字號】    
   標籤: tags:

新聞報導,有中學老師在課堂上請學生寫自己的墓誌銘,並且必須以第一人稱為主詞,在書寫自己墓誌銘的同時,學生們因此思考自己人生究竟想要追求些什麼,當生命不再延續之時,最能夠總結一生的話是什麼?然而家長的意見卻相當分歧,認為小孩子不懂事,書寫墓誌銘為不吉利的舉動:連哲學家都弄不透死亡的問題了,更何況學生?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這是缺點,亦是優點。假若人的一生沒有盡頭,那麼人也就沒有奮鬥的動力,因為時間永遠沒有用完的一天,人不會懂得珍惜生命中的點點滴滴。然而在面對生命中將消逝的這點上,人都是恐懼的,死亡似乎代表的是失去了希望,這在神話中,潘朵拉的盒子裡唯一留下來的東西,也將隨著生命的消逝而消失,我們不再有改變自己人生的機會。因此人們幻想出了死後的世界,天堂、極樂世界、地獄等,無不都是在企圖延續人的生命。

海德格說,存在始於被遺棄。我們人的生命的開始是無法自己決定的:當我們意識到我們存在的同時,我們已經存在,而且是不可改變的事實。我們可以說被母親拋棄,從原有的「無」之中被丟出,孤零零地活在這世界上。我們只能接受我們已經註定存在的情況。

我們無法像芥川龍之介裡頭的河童一樣,決定自己要不要被生出。如果真的是這樣,我想當年我還在母親的肚子裡,即將出生之時,我可能會選擇不要面對這個世界。畢竟世界充滿的競爭以及壓力、充滿無可奈何、充滿失望。然而,若不是這無可選擇的存在,我又怎麼可能體會到快樂以及美麗,善良以及單純?終有一天,無論想或不想,我們終究會「回歸」死亡,人是向死的存在,該如何運用有限的生命,才是我們必須探討的。

報導中的老師說得好,生命的意義在於生,而非死。懼怕死亡沒有意義,因為懼怕不能讓死亡不來。懼怕死亡,不過就是害怕自己沒有完成自己的願望,因為活著的這段時間,充滿無限的可能性,也因此我們可能感到無所適從,不知該往哪條路走。

所以不妨思考,當這一切結束的時候,我們想要留下什麼?想要給自己什麼樣的評價?我們希望以什麼樣的方式離去?是恬淡如水抑或是轟轟烈烈?是眾人擁戴,還是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寫墓誌銘這個舉動,至少確立了一個大方向。現代人常感到生活空虛,原因無他,正是因為沒有目標:我們可以去任何地方,所以我們也到達不了任何地方。哲學家思考人生意義不下千年,得到的答案很多,但都不能讓每個人滿意,因為每個人都是唯一的個體,所以對於生命自然有不同的渴望以及解讀。

在求學時期所建立的價值觀,往往影響一個人的一生。這位老師所做的,正是要讓學生能夠思考自己的生命意義,中國社會往往忌諱談論死亡,我認為這種想法是需要改進的。我們忽視死亡,不代表它就不存在。在還年輕的時候,思考自己的墓誌銘該寫些什麼,而因此往自己所決定的方向前進努力,或許,就可以避免當生命將逝之時,對於這一生的結語,竟是無從下筆的悲哀。◇(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現今社會的新鮮人普遍被冠上「草莓族」的標籤,外表看似光鮮亮麗,裹上漂亮的糖衣,但外力輕輕的碰撞,內心就很受傷,這跟草莓還有什麼兩樣呢?
  • 李母雖然得了癌症,但她對生命的熱愛是這樣的,她對三個子女說「你們是上天給我最好的禮物,我一定會努力抗癌。」並以修己利人的態度教導子女不自卑、不自棄、不自殺,遇到挫折也沒有關係的「三不一沒有」的精神。
  • 小時候,不管吃任何東西,母親總是將之分成六份,兄弟姐妹一人一份,從來沒有獨食的機會,這也讓我養成了會和別人分享食物的習慣,特別是有好吃的東西,總不忍自己一個人獨吞,自然而然會想到要留給別人一些。

  • 托爾斯泰晚年寫了一部很薄、也很感人的小說《伊凡‧伊列區之死》,探討一個問題:「人一生中真正值得去追求的究竟是些什麼?」......人生最可怕的,莫過於在人生已經不可能再從頭開始的時刻裡,卻對自己有過的一生感到後悔、不值得!那麼,人要怎麼活這一生,才會覺得值得呢?我們曾否認真地想過?
  • 假如我們追求現實,為的是自我的肯定和別人的善意、接納,這一定要用名利權位才能達成嗎?還是說我們可以有更簡潔、更有效的方式來肯定自我,並且獲得別人更真心的善意與接納?讓我們來做個實驗:請你就認識的熟人中,選出五個你認為最值得尊敬的人,和五個你最討厭的人,把他們的名字寫在紙上......
  • 有效的時間管理是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值得學習。以下幾個策略可以幫助學生以最佳的方式管理時間。
  • 我敢肯定,當我說小組項目有點難搞時,你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會同意我的看法。 當然,有時小組項目是很棒的。在我大學高年級的一門課上,有一個小組項目,我們要建造一個投石機。誠然,它只發射乒乓球,但組建過程非常有趣,並且占了我們成績的很大一部分。
  • 看著他們下棋,我的心思飄到其他地方。我想起自己的爸爸。他會帶我去加拿大福林夫隆鎮北邊釣魚。他凌晨五點會將我從溫暖的被窩中喚醒,準備出門去釣鼓眼魚。他穿上紅格紋法蘭絨狩獵襯衫,衣服上有他的獨特氣味--混合了雪茄、汗水、Old Spice 牌的古龍水。那氣味讓我感到溫暖又安心,帶給我強烈的安全感與親情。
  • 我曾經在一家住宿式的治療中心擔任顧問,那裡大約有一百名男孩,年齡大致分布在七歲到十七歲之間。這些孩子全都是「州政府之子」--因為遭受虐待或忽視,而接受家外安置之後受州政府監護。這些孩子無法適應寄養體系,因而被安置在這間住宿式中心。離鄉背井的男孩,如何安撫他們恐懼、焦慮的心情?
  • 十年前,一位有遠見的母親帶著對美國傳統價值觀的由衷欽佩、對學習永無止境的熱愛以及傳播善意的使命,踏上了在家教育(homeschool)的旅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