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給孩子的禮物:對孩子說『不』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畢儒宗編譯)如何教育今天的孩子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課題。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的孩子很多被慣壞了,而且很容易憤怒,他們缺乏對人的尊敬。家長們覺得教孩子們守規矩,尊敬他人是一件很難的事。歐普拉(Opera)電臺主持人、猶太教教士柏提克認為,這不能完全怪孩子,父母要負很大部份責任。

柏提克說:「孩子們最需要的是愛,」「他們對愛永遠也不現嫌多,但目前他們卻得不到愛。」造成的結果是,孩子對父母充滿怨氣,覺得被忽略了。

柏提克認為,許多父母難以教導孩子守規矩及學會尊敬他人的原因有三:

★父母由於一天的工作而精疲力竭,回到家沒有精力對孩子說『不』。

★父母因工作忙,沒有更多的時間陪孩子,所以對孩子有一種欠疚感,於是經常給孩子一些物質禮物,作為彌補。

★由於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愛的社會。很多家長本人來自一個破碎的家庭,他們又經常維持一個沒有感情的婚姻,孩子成了他們唯一的愛,他們不願管教孩子,生怕孩子因此會不愛他們。

那麼究竟什麼是真正的愛孩子呢?柏提克表示,家長們要意識到管教孩子就是愛。他說:「對孩子說『不』(No)與『可以』(Yes)的愛是一樣的。」

柏提克舉例,一名單親媽媽為了彌補孩子,給孩子們買了大量的禮物,結果即便才五歲的孩子就學會操控這位母親,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柏提克分析,這位母親過多用物質來彌補愛,導致孩子自小就看重物質上的東西,如果他們失去物質上的東西,孩子們會覺得非常空虛。

柏提克說,父母必須了解,孩子空虛的心靈永遠是無法用物質可以添滿的,只有父母的愛才能添滿。

他建議家長,如果無法對孩子說『不』,考慮以下三個問題:

★孩子是否應該得到這個他要的東西。

★孩子是否把物質看的比人還重要。

★你是否試圖用物質的東西來安慰你的孩子。

有些孩子不幹任何事情,就要父母買東西給他們。父母們應該要孩子做家務,然後才給他們禮物。讓他們自小培養有付出才有收穫的概念。

兒童心理專家羅賓醫生認為,「家長們要知道,一件新衣服或者玩具只能給孩子帶來暫時的幸福,它不會長久。我不希望他們只是暫時的幸福,我希望他們能夠成為一個真正健全的人。」

羅賓醫生建議:「真正愛你的孩子的一種方法是不能總是給孩子們他們想要的東西,而是要給他們一個界限,給他們一個規矩。而且當你說不可以時,就是不可以,不能改變,如果父母說的話不算數,孩子就會不尊重你。」所以媽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對孩子說『不』。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黃一山編譯報導)天賦異稟不見得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性急的父母往往讓情況變得更糟,威廉.詹姆斯.席德斯(William James Sidis, 1898-1944)就是這樣的例子。
  • 每年過年,必然是家家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的好日子,也是大家忙碌了一年,放假輕鬆,閒下來的好日子。於是,過年便更會想到家,想到了父母,想到了過年要給父母一些孝順錢,送一些表達孝心的禮物禮品,這是人之常情,事之常理,這是天經地義,是必須盡力而為的孝道。
  • 【大紀元6月1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葉子綱雲林縣十三日電)雲萱婦幼文教基金會,今天公布雲林縣婦女婚姻生活調查,發現最常引起夫妻或同居人爭執的前三項問題,分別是子女教養、金錢、婆媳相處。基金會表示,三項議題值得政府及民間團體推動婦女婚姻與家庭教育宣導活動正視。
  • 買東西給小朋友,並不太難,不過,要注意的是父母價值觀的認同、安全性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