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方式對孩子心理的影響

亦然
font print 人氣: 28
【字號】    
   標籤: tags:

英國心理學家認為,語言是成年人與孩子溝通的重要途徑,父母和老師的語言內容、表達方式等,對孩子的行為甚至將來的心理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他們經過觀察研究,總結出了會挫傷孩子積極性的話大致有六種類型:

  一、嘮叨型: 某個道理,孩子明明已經知道,仍嘮嘮叨叨地說個沒完。這就把他過於看「頑」了。從心理學上來講,這種嘮叨是一種重複刺激,會對大腦皮層產生保護性抑制,因此你越說他越聽不進去,甚至還會衝撞你。 

  二、遷移型: 把別人身上出現的不良傾向和壞事,不分青紅皂白地遷移到孩子身上,想當然地千叮嚀、萬囑咐。這就把他過於看「壞」了。這顯然與青少年富有的上進心和好勝心相悖,從而把孩子的感情推向對立面,造成孩子對你的說教充耳不聞,甚至還會反唇相譏。

  三、諷刺型: 「這個都幹不了,還能幹什麼?」「你真不害臊?」「你能考出好成績,除非太陽從西邊升起!」類似這些語言,把他過於看「低」了。這種話因為刻薄會使孩子長期不會忘記,接受教育的抗拒性也會長期不能消失。 

  四、提審型: 剛發現一些現象,便大驚小怪地對孩子進行提審,並根據主觀臆斷,把可能性說成現實性。這就把他過於看「死」了。這種草率的行為,極容易使孩子因為你言過其實和妄加推測而產生牴觸情緒。 

  五、威脅型: 「別插嘴,真不懂禮貌!」「你要再不聽話,非打斷你的腿不行!」這些語言把他過於看「厭」了。會使孩子產生恐懼和反感,久而久之,會在心靈上烙下抵觸的印痕。 

  六、揭醜型: 對於確有過錯的孩子,有些父母喜歡當著同學、親友的面沒完沒了地數落。這就把他過於看「扁」了。這樣做會挫傷孩子希望諒解、寬恕的心情,孩子會產生逆反心理,很可能走向父母願望的反面。 

  過分強調孩子的缺點,甚至攻擊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對孩子的刺激和傷害是相當大的。時間長了會使孩子喪失自尊和自信,產生自卑感,最終直接影響孩子成才。◇(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個英國的研究指出,女孩跟母親在學校門口道別的時間是92.5秒,而男生只有36秒。男生頭也不回的跑進學校找同學玩,他們不但玩得比女生起勁,也比女生占據較大的遊戲空間。男孩子比較喜歡玩積木,玩可以用的東西,不管是門扭或電燈開關;而女生則偏好靜態的遊戲。

  • 有些鼓勵性言語說得不恰當,不僅可能破壞孩子的自信心,還會給孩子一些很不好的影響。這裡我們列舉了幾種聽起來沒錯,但實際上對孩子成長不利的鼓勵之詞,希望引起爸爸媽媽們的重視。
  • 美國國際青少年暴力防預中心( National Youth Violence Prevention)所提供的研究數據顯示:在美國有三成的孩子曾參與校園暴力或是曾為校園暴力所害。換言之,約有高達五佰七十萬的美國孩童面臨校園暴力的戕害。這高的嚇人的數據,另專家學者們憂心忡忡;疾呼各界正視校園暴力的問題。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會在學習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策略,家長或老師可用來培養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