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劍 寶劍待英雄

「全世界華人武術大賽」冠軍寶劍的鑄劍者、亞洲鑄劍大師陳世聰。(攝影:李黛娜/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2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27日訊】(大紀元紐約訊)亞洲鑄劍大師陳世聰,25日同參賽選手們一同抵達紐約準備觀摩本週末舉行的新唐人「全世界華人武術大賽」。陳世聰還是本次大賽的冠軍寶劍的鑄劍者。

陳世聰有感於新唐人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的用心,提供珍貴兵器給主辦單位作為冠軍獎品。

十年磨一劍

陳世聰表示,九龍寶劍上鑲著戰國時代的龍的圖騰,九條龍擁有不同的姿態,創作理念源自於戰國時代的第一把寶劍「長鋼劍」。擁有失傳3千年的傳統製劍技術,陳世聰以極高的淬火技術,將鋼材焠鍊成硬度60度的寶劍,和坊間所有觀賞的寶劍不同。

陳世聰介紹了鑄磨寶劍的過程:「磨劍之前先靜坐,要清除雜念。劍經過淬火之後,還要放在屋簷下放30到60天,讓其經歷大自然的風化與考驗。我們要能經過考驗不變型的劍,然後經12至15小時的磨礪才能其磨成開刃的寶劍。這其中完全是手工製造,有任何缺失都不能成為一把真正的寶劍。」

陳先生說,「經鑄劍者手中造出的劍,還不能算作完美的寶劍。要成為寶劍需要每日擦拭保養,每週至少3至4天,每天近20分鐘,使得寶劍發熱,其中的鋁金屬成分慢慢熔化,從劍的毛細孔裡浸出,覆蓋上整個劍身將其包住,就成為一把永不生銹的寶劍了。這個過程可能需要5年。」

寶劍待英雄

新唐人華人武術大賽組委會成員孫岳山在採訪時表示,武術各門中很多都用劍,劍法其實和他的武術的修為很多時候是合而為一的,歷史上有許多的劍都有非常美好的傳說。

孫岳山說,「我們覺得用寶劍、用上乘的寶劍,配上上乘的武功是弘揚中華武術的非常好的一個結合,也是對大賽中表現突出的武術家,一個非常完美的鼓勵。因此特地邀請了亞洲著名的鑄劍大師陳世聰先生為我們鑄制了大賽的冠軍寶劍。」

陳世聰說:「古時候人稱『寶劍贈英雄』,相信新唐人能選拔出武德和武藝兼備之人。」(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為了響應推廣全球華人系列大賽,亞洲鑄劍大師陳世聰把親手打造的九龍寶劍慷慨捐贈給新唐人電視台全球華人系列大賽;另外手工小提琴製作大師蘇丁選也將製作的古漆名琴贈與新唐人,將作為大賽特別優勝者的獎勵。
  • 第七屆新唐人全世界中華傳統武術大賽於2022年8月28日結束,這次比賽全部七個比賽項目金獎首次出現空缺。比賽結束後,針對金獎空缺、評選標準,以及傳統武術的現狀等,大賽亞太初賽專案經理、台灣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系王仲宇教授採訪了大賽評委主席李有甫先生。
  • 中華傳統文化中向來尊道重德。老子講:「道生之,德蓄之」,萬物有德則存,失德則亡,武德是武術得以延續傳承的根本,是道德與武藝共同的體現。何謂武德?武,從止,從戈,「止戈」會意為武,即以武止惡、揚善,武德為止戈之德。學武之人若武德不好,害己害人。在形意傳人寶顯廷所寫的形意拳譜中,記述了形意拳的幾位傳人,雖獲其技卻因為武德不好而早夭。
  • 真正的傳統武術是神傳文化。翻開2022年「新唐人全世界中華傳統武術大賽」的章程,大賽宗旨第一條即開宗明義:「大賽旨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武術,弘揚武德,復興中華神傳文化。」
  • 本期專訪我們再次請來著名的武術大師李有甫先生。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李有甫先生是中國中醫和氣功領域中的知名人物,也曾經是中國人體科學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員。在上期節目中,他談到了他是如何開始對特異功能的研究。本期節目請他繼續介紹他對傳統文化和生命奧祕的探索。
  • 本期專訪我們很高興請來著名的武術大師李有甫先生。在上世紀8、90年代,李有甫先生是中國中醫和氣功領域中的知名人物,也曾經是中國人體科學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員。他對武術、氣功、中醫都有很深的實踐和研究,是中國少有的既有武術功底和氣功功能,又有理論研究功底的大師。今天我們就請他來聊一聊,他對當今社會上一些超自然熱點現象的解讀,以及其中反映出來的史前文化,以及生命奧秘的脈絡。
  • 弓箭是遠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種彈射武器,相傳是黃帝發明了弓箭,甲骨文中的「侯」字,形像箭矢射向箭靶,上古時期,勇武為尚,善射能中者為首,這也是諸侯之「侯」的來歷。
  • 武德是道德與武藝共同的體現,所以對道的信仰和修煉就非常重要。軒轅黃帝修煉大道,他不僅發明了槍法(干戈),黃帝還留下了著名的《黃帝內經》,其中首要講了如何修煉大道,後世才有養生之道的學說和內外兼修的內家拳。
  • 至於寫下如此激昂詩歌的作者,不是別人,正是唐代被稱為「詩仙」且有著任俠氣質的大詩人李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