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習慣改變 孩子也會開始成長

今村曉 Imamura, Satoru 譯/ 呂孟娟
font print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父母的習慣改變,孩子也會開始成長

在討論孩子的習慣教育之前,我們先來說說「父母的習慣」。到目前為止,我曾遇過無數個孩子與父母親,我在這些親子關係之中,發現到很有趣的事。

就像孩子養成習慣之後,會依照自己的習慣生活;父母親也是依照自己的習慣在過生活。有時候,在與父母見面之前,只要先看到孩子,多少都能想像父母的習慣。

會不斷成長的孩子,他的父母也都有「讓孩子成長的習慣」;一直沒有成長的孩子,通常父母也養成一些「對小孩不良的習慣」。

為了提升孩子的能力,我們每天都費盡心思努力在教他們,可是,有時候仍會覺得無力,「正因為父母一直有這種習慣,這個小孩才沒辦法改變吧。」

我們身為指導者的人,或是父母、孩子等等,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做到「養成對自己很好的習慣」,結果就能讓孩子有所成長。

不用功的孩子,父母會大聲斥責「去給我唸書」

要一直對孩子耳提面命說著「你去唸書」比較好,或者不要過度叮嚀比較好,這個問題一直處於爭議中。

不過,從實際經驗來看,用功的孩子通常父母都不會斥責「你去唸書」這類的話。這時候,就會有人說:「那是因為孩子成績已經很好了,所以父母不用叫他去唸書也可以啊」,其實並非如此。

孩子若是每天都被父母追著嘮叨:「你!給我去唸書!」,對孩子而言,他們就會把「唸書」這個字聯想到「被罵」、「自己很可憐」、「討厭又麻煩的事」等等,因此產生負面印象。如此一來,不斷被父母叨唸時,就會愈來愈討厭唸書了。

相反的,成績很好的孩子,對「唸書」這個字不會有不好的印象。而且,不但不會讓孩子有不好的印象,很多孩子還有「讀書讓自己獲得稱讚」的錯覺。

與其用非常教條的方式說教,父母帶來的言語「印象」影響力更大。對那些成天會把「去唸書」掛在嘴邊的父母而言,那是一種他們自身對孩子的期待。可是,我希望「父母若是真心希望孩子的成績能進步,從今天開始,在家裡請不要再對孩子大罵『你給我去唸書!』」

若是孩子對「唸書」這個字已經留有非常強烈的負面印象,在他面前,父母就要試著用比較有趣或好笑的方式說:「我們來練習吧!」、「現在是受訓的時間囉!」「今天是訓練日」,對孩子而言,「練習」、「受訓」、「訓練」=好玩,要讓他們覺得很興奮,對學習產生錯覺。雖然實際上是要唸書,但製造出這種錯覺很重要。

摘自:《父母習慣決定孩子成績》大好書屋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你可能無法參加孩子所有的表演、集會和運動會,不過請試著參加所有特別的活動。我總是會盡量參與家長活動和學校運動會,我會請祕書在這段時間不要排入任何行程,你必須讓孩子知道,即使無法參與所有的事,但是特殊場合時你絕對會盡量到場。
  • 結業式的那一天,當孩子揮別老師走出校門的那一刻起,2個月的暑假正式宣告來臨!對許多家長來說,可能也正是煩惱的開始,該如何安排這2個月的假期生活呢?其實很簡單喔!現在市面上很流行運用「心智圖」思考,父母可以簡單運用此法,和孩子一起規劃一下暑假生活......
  • 家庭有特殊的意義,孩子身為家庭的一份子,擁有特殊的地位。其實並非只有共進晚餐可以與家人聯繫情感,若你實在無法在晚上與孩子相聚,還是有其他方式能替代。但大部分的受訪爸爸都強調晚餐的重要,表示那是他們家庭生活的關鍵部分。以下歸納了爸爸們的不同觀點:
  • 國中畢業要唸高中或高職?高中畢業考大學要選什麼科系?徬徨青少年,對未來感到茫然,做父母的應該幫助他培養生涯決策的能力,然後,再把選擇的自主權還給他。
  • 百戰百勝如何幫助孩子培養生涯決策的能力?關鍵在「知己」與「知彼」。
  • 「NIE」教育(Newspaper In Education),以報紙為教材的教育方式,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各種能力。
  • 適當的作業不僅可以增進孩子的學習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他們負責任的精神,但千萬不要把作業當成處,會讓孩子心生畏懼,反而喪失了教育意義,因此因材施教也很重要。父母在輔導孩子的家庭作業時,最具有建設性的方法就是把它融入日常生活中......
  • 無論在學校或生活中,培養孩子的組織能力,都是成功的關鍵因素...
  • 國外研究發現,給孩子取個好名字,能讓孩子上學更快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