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漫遊】天然染色技藝──藍染(上)

嫣華、翠燕採訪報導
font print 人氣: 10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15日訊】藍染是一種傳統的染布方式,對於一些追求天然、環保、健康風潮的朋友們來說,除了自己喜歡之外,也非常樂於推廣。其實,在很久以前,藍染是華夏民族的祖先們廣泛應用的東西,可是因為許多因素,現在的人們已經不太認識它了。以台灣來講,萃取「藍染」的技藝曾經失傳了將近1百年,直到近期,經過有心人士的研究,才開始振興起來的。讓我們一同來了解這個在百年之後,重現江湖的傳統技藝。

自古以來,人類就懂得使用天然染料,它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在古代的中國,甚至還有管理染色的官職,在周代叫作「染人」,又稱「染草之官」。天然染料和生活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我們從各個朝代豐富多樣的服飾上面,就可以看到天然染料被應用得多麼的廣泛。

然而,大約一百多年前,由於化學合成染料的出現,快速地取代了天然染料的地位,合成染料輕易的占領了全世界染料大部分的市場。因為天然染料的蕭條,導致傳統的染色工藝也跟著幾乎沉沒消失,很多現代人甚至不知道有天然染色技藝的存在。但是當人們走過了那一段一切以低成本、大量生產的工業時代之後,漸漸的察覺到,由於過度開發而導致地球資源大量的耗損,而環境的被汙染和自身的健康又息息相關,甚至可能危及所有人類的生存空間。於是,人們開始重新思考,試圖重新去定位環境與人類最合適的關係。漸漸的,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自然、健康的環境,人們不約而同的開始去尋找天然、乾淨的方式,來經營自己的生活。於是,不管是心靈的或是外在的,一股崇尚純淨、返本歸真的風潮慢慢的暈染開來。

大菁與菁礐

2006年10月,在台中縣文化中心有一場展覽,在藍、白相間的作品中,輕輕的述說著藍染這個手染工藝的前世今生。台中縣文化中心策展人張惠如小姐說:「我覺得植物染它是可以親近、很貼心的東西,特別是陳玲香老師的藍染,讓人愛不釋手。我們玩過很多種不同的染,我們也看過不同的工藝家,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特色。陳老師的染,它的藍就像海洋那種藍,它是很亮的那種顏色,我非常喜歡它的藍。」

《詩經》中的小雅寫道「終朝採綠,不盈一匊;終朝採藍,不盈一襜。」可見從植物中萃取藍色染液,再用它來漂染衣物的技藝由來已久。然而,藍染這一門手工技藝,在台灣已失傳將近1百年了。

藍染作家陳玲香娓娓道出藍染重現的緣由:「在1999那一年,我們在陽明山國家公園,把它發表出來,我們辦了一個活動,有很多台灣染織界的人都來參加,因為它是一個蠻特別的事情,也就是說,藍染在失去將近1百年之後,然後又回到這個世界來。」陽明山的藍染得以重新問世,歸功於陳玲香的先生李瑞忠教授,他是任教於大學的植物學家,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和「大菁」結下不解之緣。


藍染家陳玲香


座落在大屯服務站裡的藍染館


風光明媚的藍染館前方公園


陽明山的藍草


陽明山藍染館的磁磚

李瑞忠教授說:「以前我在陽明山國家公園服務的時候,對陽明山的植物很感興趣,我們發現森林裡有很多大菁這種植物。大菁這種植物,長在這條溪流的旁邊,可是另外一條溪流,卻沒有分布。我們覺得很奇怪,如果植物是很均勻的分布,應該是每條溪流都有,怎麼有的溪流有,有的溪流又沒有。後來,不斷的找文獻,才發現它是有人栽種的。」經過一番追查之後,才發現原來陽明山曾經大量種植大菁,及製造藍染染料的歷史。雖然早已停止製造生產,但到現在依然找得到,性喜潮濕、生命力強的「大菁」。

「日後,我們又發現了「菁礐」,菁礐就是製作傳統的天然染料的地點,先民們在做藍染的染料的時候,他們在森林裡挖一個坑,然後用石頭把它罍起來,這就叫作菁礐。菁礐的意思就是,山區裡面的大坑,專門來浸泡藍液用的一個天然工場。發現大菁的時候,我們知道它可能是以前做藍色染料的植物,但是怎麼做呢?我們不會,卻也充滿了好奇,心想:既然這種植物可以製作藍色的染料,那我們就來試做看看吧!」於是李教授夫妻倆開始研究藍染的製作,揭開藍染工藝的神祕面紗。


菁礐池的復原模型

百年來,如同野花雜草一樣,每年12月在森林裡兀自開花。經過多年的努力,熱愛植物的李老師,終於還「大菁」一個經濟作物的身分地位。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愛彌爾.賈列的作品被尊為玻璃藝術中的極品。在百年前,藝術家為了要成就這些讓人嘆為觀止的藝術,是要做出極大犧牲的,包括自己的身體健康,甚至於為之付出生命。賈列在53歲鉛中毒死亡,因為沒有兒子,使他的工藝技法沒有人得以傳承,所以很多技法就失傳了。
  • 一般而言,多數的藝術都是從視覺上去感受,但是木雕有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特有的氣味。蔡館長談到:「樟木有樟木的氣味,檜木有檜木的氣味,那種獨特的氣味是要上千百年才有的。上千年的才能散發出較多的芬多精,是十分香郁迷人的」。
  • 經過七年,兵馬俑再度來台,第一站抵達台中市科學博物館;策展人何傳坤博士表示,兵馬俑具有兩千年的歷史,價值已經無法用金錢來計算。
  • 黃媽慶善長用細膩的刀法刻畫「小小的世界」,除了物象質感的詮釋,在動態的掌握上更能表現得栩栩如生,而且在景物佈局以及剪裁的呈現上,也有深厚的功力。以細膩的雕工及優雅的風格見長,在視覺上,他的作品好像突破了木材的材質,具有彈性、柔軟的感覺,尤其在花鳥蟲魚的刻劃上,不但看起來栩栩如生,更呈現出如詩如畫的意境
  • 台灣是一個敬天畏神的地方,大部分的人們都有宗教信仰,在人們的生活中普遍存在著敬神、禮佛的思想和習慣。信徒們為了虔誠的禮敬神佛,他們依循古時候的規矩、禮制,去建造及裝飾祭拜神佛的殿堂。這其中包括木質的建築結構、木雕、彩繪、石雕、泥塑、交趾陶和剪黏等等,這些工藝被保存在廟宇裡,有的甚至長達數百年不變。
  • 在敦煌洞窟裡的壁畫,就是用膠來當作黏著的媒介,調和礦物質顏料所繪製的,至今仍然保持著美麗的顏色,讓現代人可以從中看到壯觀雄偉的神佛世界,以及古人優雅端莊的形象,同時這些壁畫也讓我們見識到,原來使用天然顏料的畫法,經得起千年時光的考驗。
  • 這張畫是我三度到長江三峽去遊覽,看到長江三峽兩岸的大山而畫下的,山都是非常奇特、非常奧妙的,非常雄壯。畫出來要有意境,要有精神,要厚重,不是輕飄飄的。大山有千萬噸之重,看起來有重量、有意境,又瀟灑生動。謝赫六法裡面,氣韻生動占第一位,氣韻生動要把它表現出來。猶如李白詩作『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意境再現。
  • 看到施工時所使用的各種工具齊下,像是圓鋸、切刀、鑿子、電動研磨、砂布等,這些都是我們在欣賞美麗的石雕作品時,所難以想像的。有人說,石雕是藝術界的重工業,這句話用在石雕上面,十分貼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