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古塔之二十六

蘇州最早建造的千年佛塔─瑞光塔

意文
font print 人氣: 57
【字號】    
   標籤: tags:

二千五百年古城蘇州的「盤門三景」(瑞光塔、吳門橋、盤門)久負盛名,古塔、古橋、古城門,質樸滄桑,相應成趣。「瑞光寺塔」當地習稱「瑞光塔」,位於城西南盤門內。

據志書記載:三國吳赤烏四年(西元241年)孫權為迎接西域僧人而建寺。初名為「普濟禪院」,赤烏十年(西元247年),孫權為了報答母恩,遂建造高十三層的捨利塔於寺中。當時稱「報恩塔」,是蘇州最早建造的佛塔。

依據先後在塔內發現的佛經、石佛、寶幢木函、石礎、塔磚等文物上的紀年文字記載,與塔的結構和外觀綜合考證起來,塔系北宋景德元年(西元1004年)至天聖八年(西元1030年)所建。北宋宣和年間(西元1119年~西元1125年),太尉朱勉主持重修禪院,把十三層的寶塔改為七層。傳說,北宋元豐二年(西元1079年),高僧圓照禪師在瑞光禪院開壇講經,其講述博大精微、出神入化、天地動容,度化百靈,頓時塔現五色祥瑞輝光,佛殿上的法鼓自鳴,園中枯竹爆青,池中白龜參禪,四大祥瑞景象。遂改易寺名為「瑞光禪寺」,塔也定名為「瑞光塔」。

清咸豐十年(西元1860年),禪寺毀於兵火,寺毀塔存,僅保存了磚砌塔身。同治十一年(西元1872年)加以維修。光緒五年(西元1879年)六月塔剎被颶風吹折,塔簷也逐漸殘破毀損。清末的戰火摧毀了千古名剎,獨留孑然一塔。

現存的瑞光塔為磚砌塔身基本上是宋代原構,是北宋初期修建的遺物,木構部分為宋、明、清歷次重修的。近千年中,佛塔屢經興廢,重修整建達18次之多,曾於南宋淳熙,明朝洪武、永樂、天順、嘉靖崇禎,以及清朝康熙、乾隆、道光年間修葺。依然保存了宋代時期的建築風貌。

瑞光塔為七級八面磚木結構樓閣式建築,磚砌塔身總高44.42米。自下而上逐層收縮,整體輪廓成微微曲線弧形,顯得清秀古樸柔和,保存了唐宋多層塔的風格和結構特點。

塔身底層基台作須彌座式,周圍副階,設立廊柱共有24柱,下承接八角形基台,基台東邊有月台伸出,築成長方形,正面砌踏道。基台周邊為青石須彌座,對邊為23米,下枋雕滿卷雲造型石雕,整座寶塔彷彿端坐在流雲之上,令人擊節讚歎其構思之巧妙。

基台束腰周邊部份則採用「實雕」與「壓地隱起」的手法,浮雕出具有宋代風格典型特徵的青石雕刻,鐫刻有人物、獅獸、如意、流雲,等圖案,其線條簡練流暢,刀法純熟有力,人與獸生動自然,尤以神態各異的獅子,更是活潑傳神, 有的相互嬉戲,有佇立回首,有跳躍奔跑,有由孩童伴行的,丰神逸姿,栩栩如生,堪稱宋代石雕的傳世佳作。

瑞光寺塔身由外壁、迴廊和塔心三部分構成,外壁以磚木斗拱挑出木構腰簷和平座。每面以柱劃分為三間,當心間辟壺門或隱出直欞窗。底層有四面開闢門,第二、三兩層八個面各辟一門,第四至七層則以上下交錯之式於四面置門。內外轉角處砌築出圓形帶卷剎的倚柱,柱頭承闌額,上施斗拱。

入塔門,經過道即是迴廊,其兩壁施用木樑以連結舖設樓面,第二、四層轉角舖作上有月梁聯繫著內外倚柱,廊內置木梯可登塔。一至五層迴廊中,砌有八角形塔心磚柱,底層作須彌座式,塔心的「永定柱」作法,在現存古建築中尚屬罕見。第三層為全塔的核心部位,砌有梁枋式塔心基座,抹角及瓜稜形倚柱、額枋、壁龕、壺門等處還有「七朱八白」、「折枝花」等紅白兩色宋代粉彩壁塑殘跡。

第六、七 兩層改用立柱、額枋和臥地對角梁組成一組群柱框架木結構,塔頂木構架雖為後代重修,但其群柱框架結構在現存古塔中並不多見。對角梁中心與大柁上立剎桿以支撐塔頂和剎體。以上兩種罕見的建築方法,為研究宋「營造法式」提供了實物依據。

外壁轉角舖作出華拱三縫,補間舖作三層以下每面兩朵,四層以上減為一朵。全塔腰簷、平座、副階、內壁面、塔心柱以及門道、藻井、佛龕諸處,有各種以木材或磚制的斗拱共380餘朵。底層外壁對邊11、2米。層高逐層遞減,面積也相應縮小。

瑞光塔曾多次發現珍貴文物。1963年,於第一層塔壁內發現兩尊木雕佛像,第三層塔心磚龕內發現一尊石佛,與大中祥符年間磚刻題、真珠捨利寶幢、觀音、如來銅造像、銅質金塗塔、木刻印刷和嵌螺甸經箱碧紙經書,《妙法蓮華經》的經卷共100多卷等若干文物。經鑒定是建塔時的遺物,為五代至北宋時文物,西元1978年4月間,也在該層塔心內發現秘藏珍貴文物的暗窟─「天宮」,堪稱稀世奇珍。

八十年代初,因修繕古塔,發現了長年掩映於荒煙蔓野之中的《瑞光塔贊碑》古碑,整塊以青石雕刻的巨碑,寬近2米,高約4米有餘,十分引人注目,。碑中鐫刻朱元璋撰的「瑞光塔贊詞」,由明代崇禎時的名臣文震孟,全文以隸體書所書寫,姚希孟立。題為:「太祖高皇帝御制瑞光塔贊碑」。贊詞為:「大智力人,性定心方。穩首陵穹,脊骨純鋼。瞑目而逝」。

瑞光塔內藏有佛陀的骨頭捨利,並且把瑞光塔夜放五色瑞光的傳說與佛陀的長存靈明聯繫在一起。《瑞光塔贊碑》作為大型古代名人碑刻,更是彌足珍貴,今重現人間,確實是藝壇佳話。

佛塔建造精巧,造型優美,用材講究,寶藏豐富,是宋代南方「磚木混合結構樓閣式仿木塔」成熟的代表作,是研究古塔演變發展及建築技術的重要實例。

瑞光塔日夜照影在東流的大運河上,曙光乍現之初,萬道霞光圍裹塔身,暮色蒼茫之際,落日餘輝映照佛塔,燦爛輝煌日夜皆美。循梯登塔,遠眺江南水鄉如詩如畫,吳中風物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本文轉載自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上海松江市區城東有一座方塔,為五代古興聖教寺的遺物,千年歷史的方塔原為「興聖教寺」寺塔,建於北宋熙寧至元佑年間(西元1068─1094年),距今有900多年的歷史.............
  • 在蘇州城西北3公里處的虎丘山,原名「海湧山」。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將他的亡父闔閭埋於此處。傳說,葬後三日,有「白虎蹲其上,因號虎丘」,所以將此山改稱為「虎丘山」。另一說法,因「丘如蹲虎,以形名之」........................
  • 它是運用最多斗拱的木塔,集各種斗拱式樣於一體,由底層至頂層,用了複雜而精細的54種斗拱,顯示了斗拱在樓閣建築中的重要性,以及靈活應用性,每座斗拱都呈固定的組合形式,結成一個整體,每層都築成一個八邊形中空結構層......................
  • 河南安陽是一處擁有4千年悠遠歷史的古城,是殷都、鄴都兩古都的所在,也是歷代才子輩出的地方。位於安陽老城西北隅,天寧寺舊址的文峰塔,原名「天寧寺塔」,因位於舊彰德府文廟的東北方,代表當地「文風」的象徵,故又稱「文峰塔」..............
  • 嶺南地區有許多著名的古塔,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南北朝時期,建造於廣州、連州、曲江等地方的佛塔。根據《連州志》中記載,連州「慧光塔」,於南朝宋泰始四年(西元468年)建塔,但是建築形制未詳述記錄。唐宋年間,在此塔的舊址重建今日的慧光塔........
  • 廣教寺「雙塔」,是一組較獨特的古建築。建於北宋哲宗紹聖三年(西元1096年),為仿木樓閣式磚塔結構。外觀仿照唐代方形樓閣的形式,內部結構和細部,則以磚代木做成柱、枋、斗拱等,輔以半木結構,在中國現存的宋代古塔實物中,這種既沿襲了唐代四方形平面的建塔風格,又具有宋代建築特徵的塔,僅此一例。
  • 福建省最大的寺廟要數位於泉州鯉城區西街,佔地面積78000平方米的開元寺。它壯觀的建築和優美的景色,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於世。建於唐代武則天垂拱二年(西元686年),至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開元寺原名「蓮花寺」,後改為「興教寺」、「龍興寺」。
  • 景州塔,位於河北省衡水市景縣城內西北角,原古剎「開福寺」之內。開福寺的建築別具一格,供佛大殿堂非常寬敞,可是竟然不用一根房梁,當地百姓俗稱「無梁殿」。而景州塔原為寺中的三大建築之一......................
  • 寧夏省銀川市賀蘭縣金山鄉、賀蘭山拜寺口。有一對古塔屹立在山口北邊的台地上,稱為「雙塔」,是寧夏境內惟一的「密簷式磚塔」。

  • 中國的古塔很多,但是三座古塔成「品字形」矗立排列的卻極少。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尋塔」,高69.13米,為「方形16層密簷式塔」建築,是中國偶數層古塔中,層數最多的一座。古塔建立在高大的台階之上,塔的基座呈方形,分為二層。下層邊長為33.5米,台基四周設有石欄,欄的四角有望柱,柱頭有雕刻的石獅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