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古塔之三

古樸秀美的松江宋代方塔

意文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上海松江市區城東有一座方塔,為五代古興聖教寺的遺物,千年歷史的方塔原為「興聖教寺」寺塔,建於北宋熙寧至元佑年間(西元1068─1094年),距今有900多年的歷史。在元末戰亂中「興聖教寺」被毀,只剩塔以及鐘樓。「興聖教寺」原名為「興國長壽寺」,改名「覺元寺」,後來又改回「興聖教寺」。該塔承襲唐代佛塔的四方外形建築,故俗稱方塔。塔高42.5公尺,四面九層磚木結構。它的特色是頭出簷,瘦塔身,形制與結構承襲唐代磚塔造型,體現出盛唐時代的建塔特點。

方塔塔體修長、結構合理、精巧,造型更是端莊秀麗,被譽為江南造型最美的塔。同時也是大陸磚木結構方形塔的代表之一。在松江「竹枝詞」一書中記載有:「巍巍樓闕梵玉宮,金碧名藍杳震中,近海浮圖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瓏。」的讚譽。

關於優美塔身結構的由來,在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北宋時,一位技藝高超的老木匠,被邀請來設計方塔。他參考了全國各地的寶塔,可還是無法構思出一個理想的塔型。一天,這老木匠回家,見他生得苗條秀美芳齡十八的女兒,在灶邊燒飯,就隨口喊了一聲;女兒一聽,急忙扭轉身來,這一轉,穿在身上的裙子便飄了起來。老木匠發現,女兒細巧秀美的身材和隨風飄逸的裙子展現了無比的美感。老木匠由此想到塔的造型,於是當場起筆畫下了這一情景。造型端莊秀麗的方塔,美名響譽很快的就在江南傳了開來。

方塔在在南宋和元、明、清時都進行過多次修葺,直至清乾隆三十五年(西元1770年)作過大整修。原塔的7、8、9層圯毀重建,重新更換塔心柱和塔剎。且在第8層的樓板上,豎立一根高13米的木柱,穿過塔頂露出8米在外。

近百年來,方塔的磚身結構出現裂縫,塔內各層的木造結構也毀壞嚴重。1974一1977年松江文物部門重新整修時,力求保存塔內宋代原始構件,保存較完好的部份,換下了一部分的腐蝕構件,修復過程中保留了斗拱111條,還有其它如塔心木、塔剎、相輪,以及扶梯、樓板、平座、腰簷、欄杆、圍廊等。還有部分券門上的月梁、外簷之羅漢枋;撩簷枋等亦為宋代原物。總體上保留宋代原物達總數百分之六十二左右。是江南古塔保存原始構件較多的一座古塔。

方塔每層四面辟有壺門,門上有目梁,門內通道上施疊澀澡井,內室用券門,設有木梯,可層層登高。塔上屋面,各層腰簷、乎座和塔內樓板,均靠斗拱承托支撐。頂部由復盆、相輪、寶瓶等組成8米高的塔剎。有4條鐵索從尖頂分出系向9層的四角塔簷,名「浪風索」。塔簷翹角處系有銅鈴,名曰「驚鳥」,共有36只。風吹銅鈴動,聲聲悅耳,方圓數里皆能聽聞。仰觀塔身外形,古樸秀美,高聳入雲。若登高憑欄俯瞰,則全城景色盡收眼底。

方塔園中尚有一處非常有價值的古代磚刻建築遺物,就是明代松江府城隍廟大門前的照壁。「照壁」,古時是作為殿宇大宅前的屏障,這座照壁寬6.1米,高4.75米。是明洪武三年(西元1370年),建在塔南興聖教寺院廢基上的城隍廟之遺物。在抗戰期間,城隍廟遭到毀損,僅存照壁。面上精雕有走獸、花卉、樹木、和珍寶物等。中間刻一巨獸,長著鹿角、獅尾、龍鱗、牛蹄。張著大口露出尖齒,銅鈴般的雙眼,挺拔的雙角,似龍的形象。據說這個巨獸叫「貪」,什麼東西都吃,貪得無厭,一天它在海邊看到紅日,也兇猛撲去欲食,終於蹈海而亡。是一個富有寓意的故事。這座照壁是現今上海地區最古老、最精緻,也是保存得最完好的大型磚雕藝術品。

該塔於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七年初進行復原修建,歷時三年。當時在塔底層正中央,發掘出一處地宮,離地面1.5米以下的一間面積約十三平方米,高約三米的磚室,中間橫臥著一尊塗金的釋迦牟尼銅佛像,在漢白玉石匣頂上,是一尊塗金的供養人銅座像。在銅佛像旁的兩隻銀匣子上,分別鑄有追薦之母與追薦之妻的圖樣。可見唐宋時期佛教已在松江相當盛行。此外,地宮中還有用象牙化石替代的「佛牙」以及100多枚唐開元錢幣與宋代錢幣,都是當時信眾捐獻的。此外,還發現在方塔第三層的側壁石灰層中,埋藏有一幅壁畫,是一尊佛像清晰色彩鮮艷的新色佛像打坐圖,經專家鑒定,系建塔時的原畫。這也是上海地區迄今發現的惟一的最早壁畫──宋代佛像。

(本文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瀘定橋是由清朝康熙皇帝御批建造的懸索橋,是四川通往西康 、 西藏的要道之一。在沒有建橋之前,人們主要依靠竹索、藤索或附近的三個渡口渡過大渡河。由於水流湍急,無論官民,商旅,還是藩地使臣過河都很艱難。
  • 古燕國的都邑、元以後歷代中國的京城:現今的老北京城,它的設計始於元世祖忽必烈之時,體現了中華五千年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透過老北京城最初的城市設計與布局,後世子孫不但能一窺中華文化中許多精微奧妙的神髓,更可以發現許多現代西方文化與古中華文化之間頗能碰出火花的相通之處。
  • 新疆的坎兒井鼎盛時期曾多達一千多條,全長5,000公里,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齊名,開闢了沙漠綠洲文明,展現中國古代地下水利工程的成就。
  • 中國古代傑出的大工程建築涉及軍事防禦、水利堰渠水道、皇宮帝陵、交通橋梁和宗教建築與藝術等等的範疇。其中的萬里長城是非常出類拔萃的一個,被視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遺產著錄的灼灼星曜,閃爍著中華建築工程傲世的光彩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 在西元前的中土秦國境內蜀郡,李冰父子營造了當今世界年代久遠、惟一留存的無壩引水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實證了神傳文化科學文明的卓越性!
  • 中國蘇州重元寺。(shutterstock)
    房屋塌陷,寶塔傾斜,若想扶正,免不了勞師動眾,敲敲打打。中國古代,有不少奇人異士,以精湛高超的技藝,扶正殿閣、房宅。也有人使用神通,扶正了傾斜的石橋。更奇異的是,有木匠刻意造了一座斜塔,憑著西北勁風吹正塔身,可謂神乎其技。
  •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福建泉州洛陽江入海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跨海大橋。它氣魄雄偉、工藝高超,擁有「海內第一橋」、「天下第一橋」之美譽,與河北趙州橋齊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