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移民家教嚴 小孩較有責任感

記者曾去執/編譯
font print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根據每日科學(ScienceDaily)網站近日的報導,近年移民人口大量增加,這些移民如何適應新的國度成為許多心理學家研究的課題。在美國心理學會出版的「家庭心理學刊」6月特刊中,研究人員發現,家庭成員的關係親密,是移民者成功適應新環境的關鍵因素。此外,對移民華人青少年對家庭的責任感較重,這使得他們有憂鬱症的機會較低。

報導說,加拿大安大略顧爾夫大學(University of Guelph)博士莊蘇珊(Susan S. Chuang)在特刊的序言中表示:「本特刊中的文章研究從世界各角落的家庭與兒童抵達北美、歐洲與以色列的心理情況。這項研究協助我們更加了解家庭關係對移民家庭的重大影響。」

特刊中有幾篇文章報導亞裔的家庭情況,以及他們奮鬥的情形。亞裔在美國是快速成長的少數族群之一,近來的普查資料顯示,美國移民兒童的數量快速增加,約占兒童人口的20%,預料至2015年,其比率將增加為30%。

這一移民率的激升,顯示越來越多的家庭必須適應新的國家與文化。這些家庭與兒童面臨一連串的挑戰,包括歧視、孤立與財物壓力。

特刊中有一篇探討家庭財務壓力對華人青少年學業的影響。這項研究所涉的444個家庭,大部分的父母是從中國移民到美國。研究發現,了解家裡經濟困難的青少年,比起家中財務不受影響者,比較可能出現憂鬱症狀,學校成績也較差。

另有一項研究發現,華人移民中,作母親的比較可能用高度威權方式管教學齡前的子女,與子女的關係比較密切,同時也對子女的期望較高,指導較多。研究發現,威權的管教方式使子女在學習時行為方面的問題較少,整體而言,華裔父母威權管教的程度比研究人員原先想像的高。

另一項研究斷定,華人父母對子女的管教態度比美國父母一致。美國父母比較尊重子女的行為,或許是希望藉此建立孩子的自尊;而華人父母較嚴格的管教,則使孩子出現的行為問題較少。

此外,特刊中一篇文章探討舊金山地區幾百個華人高中生,其家庭責任感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結果發現在中國出生的學生比在美國出生的學生,對家庭的責任感比較重,可是出現憂鬱症狀的情況較少,這顯示家庭責任感對華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愛孩子,就該教他(她),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除了學習知識技能之外,還要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會替別人著想,懂得尊重、關懷他人,不自私自利、不虛榮、不浮誇、踏實負責....等。
  • 每個家長費盡心思栽培孩子,無非希望他們擁有更多能力,在未來更有競爭力,以確保有個幸福快樂的未來。父母的苦心當然沒有錯,但是,當我們鼓勵孩子優異的表現,為了他們贏過別人而雀躍時,會不會無形中造成孩子以外在成就或別人的評價來定義自己的價值的生活態度?
  • 孩子需要跟爸爸相處的時間,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孩子的確會把關愛與被陪伴的時間畫上等號。但如果只是長時間坐在客廳蹺腳陪孩子看電視,這樣算陪孩子嗎?至少要花些時間專心陪伴孩子、與孩子產生互動才有用。研究指出,在嚴格定義下,每個孩子每天獲得父母陪伴的時間,甚至還不到兩分鐘。
  • 自主學習要如何準備?如何才能成為一位真正終身學習的人?在指南群山的環抱中,李雅卿緩緩道出這十幾年來,他們所堅持的教育理想。一個孩子要有自主能力,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對生命的自覺,包括自我生命跟別人生命存在的覺知;第二,他必須要有能力,包括生活能力、學習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等。
  • 在思考是否給予孩子足夠時間之前,你需要先坦白、誠實地排出他們在你心中的順位。你當然有權利決定孩子不是主要首選,你大可選擇打拚事業、賺大錢等偉大志向,沒有人能說你不對。只是,若你做了這種選擇,你將永遠無法與孩子擁有足夠的珍貴時光。不過,若你將孩子排在前位,你也必須做出某些抉擇。
  • 為什麼我們一說起5歲的女孩會讀書就沾沾自喜,怎麼從來沒有人誇獎同歲的男孩跑得有多快?樹爬得有多高?跳牆的時候有多勇敢?為什麼男孩子的強項一定要被看作缺陷呢?
  • 北歐教育標榜不分類、不排行;而東方則「揚優批劣」。從小教導小孩如何「打敗他人」,他將來就一定傑出嗎?
  • 「大量時間」並不單只是花時間在家陪伴孩子。許多爸爸在家的時間很長,卻沒有用心照顧孩子,也沒有在心理、生理、情感或精神層面上,以有意義的方式與孩子相處。的確,許多受訪者的爸爸雖然常常在家,但他們都認為自己的爸爸不算稱職。
  • 古人把教育子女看成是父母的重要責任,養子必教,養子不教不僅危害自身,也危害他人,更危害國家。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啟蒙,它對一個人的一生所起的作用,往往比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更有深遠影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