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給男孩貼標籤

蘇平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不久前,看到有關四川地震災區準媽媽的報導。

38歲的李涵,10歲的兒子在地震中遇難。她說,如果這次生的是還是男孩,一定要教他調皮一點,不要像哥哥那樣乖。因為,「地震裡走掉的孩子,很多都是很乖的,調皮的孩子活下來的多。」

李涵這樣說,我想可能是因為,一向聽話的孩子即使在感覺到大地顫抖後,仍然會坐等老師發號施令;而平素調皮搗蛋、就愛冒險的男孩可能會按捺不住地跑出去。

做好「打硬仗」的準備

在英國,同是38歲的女友懷頭胎6個月,花了將近200英鎊去私人診所做B超。

她說,她所屬的公立醫院不透露胎兒性別,她想知道懷的是不是男孩。我追問,如果是男孩又怎麼樣?她說,知道了,就有時間調整心態,做好「打硬仗」的準備。

現在在英國,我們面對著一場規模浩大、有「科學依據」作後盾的「反男孩」宣傳:男孩動輒就被描繪成調皮搗蛋、惹事生非、多動症患者;與女孩相比發育遲緩、成績差、前途暗淡,簡直就是二等公民。

難怪,時常有人向我投來同情的目光(我有兩個男孩)。

青蛙、蝸牛、狗尾巴

「醜化」男孩,古已有之。英國一首古老的童謠就說,「小男孩是用什麼做成的?青蛙、蝸牛和小狗的短尾巴;小女孩是用什麼做成的?蜜糖、香料和所有的好東西!」

不久前長子生日,來賓中,穿著漂亮連衣裙的小女孩安安靜靜地畫畫或是神態優雅地聊天;幾個男孩卻從一個房間竄到另一個房間,玩老鷹抓小雞或是「大灰狼,幾點了?」的遊戲。大灰狼肯定比小畫家噪音大多了,身後也難免留下一片狼藉。

7年間,我所聽到的、讀到的「理論」也似乎都在強調養男孩的「挑戰」。讀過澳大利亞作家Steven Biddulph的《Raising Boys》或是英國人Tim Kahn的《Bringing up Boys》,你就不會再把生男孩看作人生一大喜;上星期出版的英國著名兒童問題作家Sue Palmer的《21世紀的男孩》副標題讓人心寒:現代生活如何導致男孩脫軌,怎樣讓他們重返正道!下個月出版的美國作家Michael Gurian的《男孩的用途》批評「社會、家庭和學校未能給整整一代男孩指明人生的方向」。

有統計數字說,英國幼兒園中,男孩被開除的可能性比女孩高4倍;小學學認字讀書,男孩需要「吃小灶」的概率比女孩高3倍;該上中學了,男孩的聽說水平落後女孩11個月,讀寫落後12個月,數學落後6個月。連年中學會考,幾乎所有的科目男孩成績都不如女孩;現在50%的女孩能考上大學,男孩卻不到40%;被拘留的青少年男女比例是4:1;被開除的學生中83%是男孩。

寫到這裡,我已然欲哭無淚……這一切,都該怪誰呢?

別給男孩貼標籤

有專家認為,男孩帶來的挑戰主要是天性造成的。男孩天生能量大,需要跑跑跳跳、打打鬧鬧(我常對友人形容,帶孩子如同養小狗,每天需要遛兩回);男孩更喜歡冒險、打鬧,從中,他們學到的是判斷能力、自信心和處事本領。

像現在這樣,一生下來就被「定性」,如同Tim Kahn形容的:沒完沒了地給男孩戴上「麻煩」的標籤,他們就會成為麻煩。在很多男孩心目中,表現差、學習成績差成了「酷」,就知道用功反倒會被起個「geek」或是「nerd」的外號。

缺乏榜樣可能也是一個原因。英國單親家庭很多,很多男孩成長過程中缺乏男性榜樣,僅有的女性榜樣——媽媽對男人的觀念可能也很負面。

另外,小學裡幾乎沒有男老師,中學裡也寥寥無幾。這樣,從教室布置到課間玩的遊戲,都難免女性化。在這樣的環境中,有的男孩子不自覺地也女性化、變得乖巧了,但有些男孩卻會感到本性受壓抑,從而反抗、行為更難控制。

老師怎麼這麼偏心眼?

男孩成績差,有教育專家認為,現在的考試方式對女孩子有利,因為女孩更謹慎,模塊式考試、單元作業計學分都是女孩的強項。相反,男孩更願意臨時抱佛腳,考試前死記硬背,不符合現行考試體制的要求。

去年,利物浦約翰‧摩爾大學的教育心理學講師J.Swinson說,他發現,現在小學中雖然女孩同樣可能調皮搗蛋,但男孩子遭批評的可能性要高出5倍。上課中,即使男孩子同樣舉手,老師也更願意挑女孩回答問題。他認為,對男孩子的這種「偏見」很有可能損傷他們的自信心,從而導致他們表現差、成績差。

長子就時常抱怨老師「偏心眼」。他說,只要女生往老師跟前一站、打開眼淚的閘門,老師經常不問青紅皂白地就判男生,「到操場邊罰站5分鐘」。

我再給男孩鳴個不平。為什麼我們一說起5歲的女孩會讀書就沾沾自喜,怎麼從來沒有人誇獎同歲的男孩跑得有多快?樹爬得有多高?跳牆的時候有多勇敢?為什麼男孩子的強項一定要被看作缺陷呢?

男孩子更像男孩子

如果今天的男孩都像女孩一樣乖巧,明天人們上哪去找男子漢呢?

我想,李涵所說的「希望自己的男孩更調皮」,可能指的是男孩子能夠更像男孩子,思想獨立、處事果斷勇敢、敢於冒險。

我的同事騰龍不久前在一篇文章中把英國2000年後稱作「裹在套子裡的一代」。厚厚的安全套下,喘氣恐怕都困難,還怎麼果斷、冒險?

因此,不管出了什麼事,老師不讓動,恐怕就不敢動。

轉自「BBC中文網」(原篇名<從「地震裡走了的乖孩子」說起>)◇(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某天參加一個聚會,看到一對母女坐在前面,那個女孩不斷的打著媽媽,或許是要引起媽媽的注意。那是一位年輕媽媽,但是她卻連理也不理,或許她知道她孩子的習性吧......教育的困難在於人是活的,人有自己的思維;人有個別差異,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教育也就更重要了。因為人的可塑性,所以教育可以改變人的行為表現,可以感化人的內在思維,當受教者對教育者產生認同時,教育的深耕就開始長苗頭了。
  • 中華文化蘊涵重德行善的人文精神,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珍貴遺產,廣為國際友人珍惜與熱愛。但是古老文明如何賦予新貌,洗淨現代社會污染的塵垢,而不淪為說教與灌輸呢?真、善、美是普世的價值,美育可以用很具象的形式表現內涵,觸動人心、啟發善念,促進心理生活的理性純真。
  • 的確,夢想非常重要,甚至比一切的知識或技能還要重要。夢想與「找個好工作賺大錢」這一類的目標不一樣,夢想是一種向上向善的願景。夢想應該不是可以計量的成就,不是經由管理手段可以達到的目標。不過,要確定到底什麼是自己的夢想,有時候是不太容易的......
  • 兒子提到現在的家庭很普遍的現象──各司其職,爸媽賣力工作,孩子窩在房裡各忙各的,尤其越是安靜不惹事的孩子,更讓父母放心,或者在上學、補習間周旋,比父母還早出晚歸,家人的情感越來越疏離……
  • 愛孩子,就該教他(她),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除了學習知識技能之外,還要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會替別人著想,懂得尊重、關懷他人,不自私自利、不虛榮、不浮誇、踏實負責....等。
  • 每個家長費盡心思栽培孩子,無非希望他們擁有更多能力,在未來更有競爭力,以確保有個幸福快樂的未來。父母的苦心當然沒有錯,但是,當我們鼓勵孩子優異的表現,為了他們贏過別人而雀躍時,會不會無形中造成孩子以外在成就或別人的評價來定義自己的價值的生活態度?
  • 孩子需要跟爸爸相處的時間,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孩子的確會把關愛與被陪伴的時間畫上等號。但如果只是長時間坐在客廳蹺腳陪孩子看電視,這樣算陪孩子嗎?至少要花些時間專心陪伴孩子、與孩子產生互動才有用。研究指出,在嚴格定義下,每個孩子每天獲得父母陪伴的時間,甚至還不到兩分鐘。
  • 自主學習要如何準備?如何才能成為一位真正終身學習的人?在指南群山的環抱中,李雅卿緩緩道出這十幾年來,他們所堅持的教育理想。一個孩子要有自主能力,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對生命的自覺,包括自我生命跟別人生命存在的覺知;第二,他必須要有能力,包括生活能力、學習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等。
  • 在思考是否給予孩子足夠時間之前,你需要先坦白、誠實地排出他們在你心中的順位。你當然有權利決定孩子不是主要首選,你大可選擇打拚事業、賺大錢等偉大志向,沒有人能說你不對。只是,若你做了這種選擇,你將永遠無法與孩子擁有足夠的珍貴時光。不過,若你將孩子排在前位,你也必須做出某些抉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