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茶趣
茶話(十三)
生日家宴,煮普洱當熱飲,冬天吃得腳心發熱。過後,吃蛋糕配紅茶,異常香甜。茶入家宴,其樂融融。茶為國飲,天下太平。茶至儉至善,平和而具深蘊,最使人潛移默化。茶水入肚,茶性入心,久飲肌骨輕通仙靈。茶聖陸羽,雖無孔子之大,也如孔子之精。茶人欲複茶道,喝茶不濟煮茶去。
茶話(十二)
不濃不淡最好,濃到不苦淡到不薄也行。同樣的茶,十個人會泡出十種味。雖然只是些微差別,但那正是不同風格。茶的最高境界是自然,自然的最大特點是變化。茶之奇妙,在於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捕捉茶最佳變化的過程中,心在不知不覺的恢復本能,這就是茶道的奧秘。凡有利於心,皆可謂之道。喝自然的茶,明自己的心。
茶話(十一)
難求易失,聚集精氣神泡出茶的色香味,一氣呵成。茶道,一個動作不多,一個動作不少。茶美,源於細微的積累。泡好茶修好心,人若成仙茶亦靈。茶如此利我們,我們如何利茶?敬天愛地,天人合一。
茶話(十)
身心柔靜,品茶從入口到下腹的千般滋味,已然忘我。對茶的色香味,重視而不注重。道在人心,一不在口腹。身動而後心動,潤物細無聲。茶集美善一身,一肚衷腸訴於有緣人。沒有為她生命的綻放與逝去而感動流淚,就沒有明白茶的內涵之於人的意義。
茶話(九)
水壺,三位一體。放茶如放鹽,斟酌再三。水溫如觀火,一瞬即逝。老壺如老校,倍增茶香。和諧如茶,執行如水,地方如壺。如果官員是好壺,白水也可泡出茶香,真能無為而治。如果劣跡斑斑,只會糟蹋好茶,浪費好水。
茶話(八)
茶是水的藝術,遵循傳統,應為茶之正道。以茶入禪,應為茶之至道。茶之緣深且廣,入世出世只在張口閉口之間。所謂茶話,喝茶聊天,十分自然。酒會過後一片空白,茶會過後猶在品味。惜茶惜人惜緣,也許此次相聚過後,可能永遠不會再見。
所謂茶道,借茶言道。道生天地,天地生茶,茶中有道。水對於生命已經是恩贈,茶更是奢侈。我們只是無休止的向自然索取,而又回報給了上天什麼呢?得喝好茶是福氣,證明心還有感覺。惜緣吧,不僅僅是茶。
一杯茶已經深不可測,一個人更是難以捉摸。一個人喝一杯茶,一定會有所得。茶杯輕握在手,茶水入肚完全能消受,真實的擁有。生命太濃如酒,難以控制。生命太淡如水,了無生趣。不濃不淡,品茗論道學神仙。
心神不寧,茶道無存。靜中驚天地,定裏換乾坤。茶本世間俗物,茶美而心愈靜。因茶而忘俗,因心而忘茶,因道而忘心。鏡能照面,茶能照心。茶能承載人賦與的精神,人能領悟茶本身的內涵。品茶,是人與自然造化的良性互動。
水為茶母,壺為茶父。壺剛水柔,茶性畢露。喝別人泡的茶,總不如自己泡的親切,有如養子親子之別。古時貴為至尊,也會親自泡茶。茶道森嚴,好像為人父母力求盡善盡美。沒有深切的呵護,何來四溢的靈氣?
沒有什麼比茶更能溶於水,沒有什麼比水更近於道。茶的靈魂入水,水的靈魂入心,心的靈魂入道...
茶鋪裡高高的櫥櫃置放著鋁罐,罐上的紅紙寫著「烏龍」、「凍頂」的毛筆字,映在赭色檜木長桌上,拉長了的筆劃顯出文字的樸拙...
杯水馨暖,人情純好,復有院中軼聞,淺啜間恍憶昔時茶人詩句:「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喝茶醒神,讀書清心,伴著雨打樹葉的聲音,此刻萬慮俱釋,心寧神謐……
詩、文、書、畫全才的蘇東坡對茶藝也相當專精,因此同好每有新茶,總不忘給東坡品評。
據專家考證,〈蕭翼賺蘭亭圖〉存世有兩摹本,北宋摹本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南宋摹本則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茶書畫︰蕭翼賺〈蘭亭序〉(上)
據考古發現,唐朝名畫家唐立本是唐朝品茶圖繪畫創作的第一人,他一生的茶畫創作共十三幅,其中以〈蕭翼賺蘭亭圖〉最為傳神,在茶、畫界占有極高地位。
陸游精通烹茶之道,經常親自烹煮香茗,並寫下詩文記錄當時心情。
(shown)歐陽修認為品茶需水甘、器潔、天氣好以及共同品茶的客人也要投緣,再加上新茶,才可達到品茶的高境界。
(shown)楊萬里品茶、愛茶,也欣賞茶的清澈澄明的品性,而作為人之道。
中國歷代品茶講究茶藝、茶道,宋朝尤為盛行。宋朝人喜歡飲茶,飲茶不僅僅為品味解渴,而上升成一種高雅的意義,受宋代理學的清談的影響,宋代的茶道有著清雅、淡泊的特性。
茶道尊崇自然,追求與大自然同化的境界,與茶同食的茶點心,一般也以淡雅為佳。日本飲用較苦的抹茶湯,所以喫茶前要吃一種甜的「乾果子」薄茶點心,雖小而甜,但要求營養高、味道好而外形素雅,與濃苦的抹茶搭配相得益彰.............
蘇軾對福建的壑源茶情有獨鍾,他說佳茗似佳人...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詞人,她的詞清新婉約,富有感情。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是金石考據家,對考古學極下功夫。夫婦倆伉儷情深,可謂琴瑟和諧。
    共有約 54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