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窗品茶聽雨聲

貫明
font print 人氣: 53
【字號】    
   標籤: tags:

喝茶醒神,讀書清心,伴著雨打樹葉的聲音,此刻萬慮俱釋,心寧神謐……

古人云:「茶能怡情,茶可清心。」儘管我在西方國家生活了許多年,但在我的心目中茶安心定神的妙用是咖啡或其他飲料無法代替的。在身心疲勞之時,我喜歡一個人臨窗獨坐,泡上一杯清茶,靜靜地坐著閉目養神。尤其是暫時不能外出的雨天,雨在窗外淅淅瀝瀝,滴滴嗒嗒,似樂似詩,這時臨窗品茶細細地聽那雨聲,就能感受到那份難以言傳的詩情畫意。

心平氣和地靜聽雨打樹葉的聲音,細品茶的清苦,這時如果寫詩作文,最容易觸發內心深處的靈感,妙語佳句接踵而來,也許這就是古代的文人們喜歡雨的緣故吧。

小時候生長在中國,那裡一年四季分明,在童年的記憶中,雨天的時光是非常快活的。由於鄉村的原始雨具如斗笠和蓑衣等不可能擋住暴雨打濕褲角,所以那時乾脆與小夥伴們打赤腳在雨水泥濘中行走,互相追逐取樂。

大雨過後,河溝中的水都溢滿了,平時看不到的魚蝦則游到了河邊溝沿,只要使用不太精緻的小網就能輕易的捕獲,這可是在晴天難有的收穫。夏天悶熱,就在雨中跳到河裡游泳,貧乏鬱悶的心情似乎都在雨聲中消失了。那段無憂無慮的日子,永遠難以忘懷。

長大之後,我非常喜歡在雨天讀書,在淅淅瀝瀝的細雨中一邊聆聽雨聲的悠揚,一邊凝神閱讀聖賢之作,頓感心曠神怡。在外國留學的那段日子裡買不到上等的茶葉,所以從國內帶來的那盒鐵觀音我總是在雨天才捨得打開品用。雨中品茶讀書,茶香和書香縈繞其間,在漫天的細雨聲中不自覺地渾然忘我。

喝茶醒神,讀書清心,此刻萬慮俱釋,心寧神謐,獨自享用著那一份只有自己才能感覺到的寧靜;臨窗獨坐,放眼窗外,雨聲瀟瀟,如天籟之音,那一刻,內心沒有任何渴望與焦慮。那種平淡恬靜的意境,心靜澄明,無憂無慮,自在而豁達。

有朋友對我說,他思念親友的心,總是在雨中萌發,那纏綿的雨絲把他的思緒牽扯得好遠好遠,不管怎麼樣調整心情,總是擺脫不掉內心深處的一絲莫名的憂傷。細思之,人生中的很多苦難,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放不下。功名利祿,親情友情,紅塵中的形形色色的誘惑讓人戀戀不捨。我時常想,也許正是因為有太多的執著,太多的牽掛,才會感覺人生苦悶吧。

一個人一旦明白了「放下就是解脫」的道理,他的憂愁就能在無形中消失。不管人生中有多少放不下的牽掛,人最終都要像瀟灑的雨滴一樣,回歸於大地,回歸於塵泥。只有擁有一份清淡寡慾的心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擁抱世間的一切緣生緣起,才能坦然面對生活,笑對人生,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活力,才能擁有真正的快樂與灑脫。

--轉載自《新紀元週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北宋蔡襄不僅是一位享有盛名的書法家,還是一位精於品茶,鑒茶的大行家,並且創製了當時的稀世珍品──小龍團貢茶。在宋人彭乘撰寫的《墨客揮犀》記載著一段蔡襄品鑒小龍團茶的故事。
  • 南投縣鹿谷鄉的凍頂茶聞名遐邇、馳名海內外,但是鹿谷不僅僅產茶,其湖光山色也是深深吸引著遊人,近來更積極推展「茶道文化」,希望觀光客能品茗賞景體驗茶文化。
  •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詞人,她的詞清新婉約,富有感情。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是金石考據家,對考古學極下功夫。夫婦倆伉儷情深,可謂琴瑟和諧。
  • 茶樹原產于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中國古書《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其中云南的一株,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云南省內樹干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
  • 中國的茶文化淵遠流長,僅泡茶用水,自古以來,就有諸多講究。陸羽曾在《茶經》中明確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 蘇軾對福建的壑源茶情有獨鍾,他說佳茗似佳人...
  • 中國歷代品茶講究茶藝、茶道,宋朝尤為盛行。宋朝人喜歡飲茶,飲茶不僅僅為品味解渴,而上升成一種高雅的意義,受宋代理學的清談的影響,宋代的茶道有著清雅、淡泊的特性。
  • 蘇東坡是品茗行家,烹茶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十分講究,也頗精妙。他對於茶葉、水質、器具、煎法,都頗講究,有所謂「飲茶三絕」之說,即茶美、水美、壺美,這也是蘇東坡對茶藝茶道的一種追求。
  • 藏色天目,含納七彩集於一碗身中,這種窯燒技術,是現今日本和中國古代尚未出現的!封藏了千年、渾然天成的密色,被江有庭開啟了這扇大門...............
  • 盧仝一生愛茶成癖,據《濟源縣誌》記載,他在濟源縣時,經常在「玉川泉」汲水烹茶,所以自號「玉川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