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唱藝術  約 268 條記錄
  • 大紀元
    1947年一月中旬,當時著名的民俗學家金受申在《北平日報》連載題為《相聲》的文章,具體描述了那時相聲在社會上發展的現狀,指出了相聲存在的...
  • 大紀元
    成長期的相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歷了由發祥地—北京,向外地普及的過程。在北京,相聲藝人隊伍逐漸擴大,競爭日益激烈,促進了相聲藝術的成長...
  • 大紀元
    「九一八事變」之後,著名相聲藝人張壽臣曾經編演這樣一段「墊話」︰「小日本想滅亡中國,那是痴心妄想!中國人同仇敵愾、團結禦侮,誰想亡中國也...
  • 大紀元
    *諷刺藝術︰相聲具有優秀的藝術傳統。處於成長期的相聲更以「諷刺」為突出特色。相聲的「諷刺藝術」並非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有著深...
  • 大紀元
    *「單口」大王︰劉寶瑞﹙1915—1968﹚,北京人,自幼家境貧寒,曾向崇壽峰學藝,十三歲拜張壽臣為師,學說相聲。十四歲赴天津,與馬三立...
  • 大紀元
    在侯寶林漫長的六十年藝術生涯後,他因病在1993年去世,臨終前說了這樣一段《最後的話》︰「我侯寶林說了一輩子相聲,研究了一輩子相聲,我的...
  • 大紀元
    侯寶林﹙1917—1993﹚,滿族,四歲時被舅舅張金斌從外地送到北京地安門外侯家。養父在濤貝勒府當廚師,家境清貧。從懂事起,就飽嘗了都市...
  • 大紀元
    常寶堃﹙1922—1951﹚,滿族正白旗人,原籍北京,出生於張家口。父親常連安,藝名「小鑫奎」,原在富連城科班學戲,後來與吳鐵庵一起研究...
  • 大紀元
    *出身及特色︰馬三立,回族,1914年生於北京,祖籍甘肅永昌縣,出生於曲藝世家;祖父馬誠方是著名的「評書」藝人,擅說《水滸》,名噪一時...
  • 大紀元
    *坎坷起步︰張杰堯﹙1893—1971年﹚,藝名「張傻子」,漢軍旗人,祖籍浙江嘉興,世代作官,後漸衰落。因此從他父親張武林起,成了變「戲...
  • 大紀元
    張壽臣雖已出了師,老師卻還在關懷、惦念著;有一天,張壽臣在護國寺「撂地」說單口相聲,觀眾很少,焦德海和裕德隆也站那裡聽,一段說完打錢,觀...
  • 大紀元
    *嘴皮子的基本功︰前面說到張壽臣因喪父家貧,生活艱辛,到了一九一一年正式拜入焦德海門下。由於張壽臣覺得自己是「帶藝投師」,想快點兒學本事...
  • 大紀元
    張壽臣﹙1899—1970年﹚,是清末以來相聲的第四代演員,博采眾長、集於一身,成為承先啟後的一代相聲宗師。
  • 大紀元
    焦德海﹙1878—1935﹚,北京人。幼年曾學唱「竹板書」,十五歲時改學相聲,拜徐有祿為師。起初,在天橋「撂地」,後到「青雲閣茶社」等處...
  • 大紀元
    先說這個相聲源流的背景,從隋唐到清末,封建制度分科考選文武官吏,整整推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1905年方才廢除。因此明、清兩代,文科考選...
  • 大紀元
    相聲溯源,其重要性毋庸贅言,然而,不論就整體藝術還是具體的相聲段子,追溯源流都是十分困難的。這裡選擇了包括「單口相聲」、「對口相聲」、「...
  • 大紀元
    侯寶林談及表演心得時曾說︰「藝術離不開美學,相聲藝術也不例外。」我們前輩有四句口訣︰「快而不亂,慢而不斷,生而不緊,熟而不油。」
  • 大紀元
    侯寶林表演「柳活」,緊緊抓住某些著名演員聲腔造型和表演特色,學得逼真、神似,常常是學兩、三句就能要下“好!”來。侯寶林最拿手的「柳活」很...
  • 大紀元
    有關滑稽的演出誕生於清末,由浙江杭州杜寶林在表演「賣梨膏糖」時,說唱朝報新聞添加笑料而成。隨後,江笑笑﹙人名﹚吸取北方相聲、「雙簧」的表...
  • 大紀元
    相聲的「柳活」屬於學功跟唱哏。它是在天橋「撂地」形成的。清末,天橋「撂地」表演的技藝,除練把式、耍大刀、盤杠子、拉硬弓、獨角戲、學口技、...
  • 大紀元
    民間藝人的特點是流動性大,不論「撂地」還是茶館、書場,哪裡掙錢多就奔向哪裡。張笑俠﹙人名﹚《相聲總論》載云︰「相聲以前只是在王公府第中的...
  • 大紀元
    北京圖書館藏有清代前因居士手稿本《日下新謳》一百六十首,其中一首描述民間藝人在雜耍館作藝的情形︰「萬年茶社好風光,雜耍紛陳歡樂場。八角鼓...
  • 大紀元
    「拆唱八角鼓」包括「說」、「學」、「逗」、「唱」、「吹」、「打」、「拉」、「彈」八項技藝,其中又以「逗」最為重要。從現有的資料看,丑角的...
  • 大紀元
    相聲演員上台表演,常常結合前場演出情況隨便議論幾句,以便穩定觀眾的情緒。即興創作的“現掛”反映了相聲的“現實主義”傳統。相聲必須愛觀眾之...
  • 大紀元
    相聲裡的“現掛”有兩類;一是根據時代背景,事先略作準備,上台加以發揮。另是事先沒有準備,台上見景生情,即興編演,藝人稱之為“撞出來的包袱...
  • 大紀元
    以上我們介紹過各種被“相聲”藝術汲取營養的表演形式;包括評書、拉洋片、變戲法、數來寶、什不閑、蓮花落、太平歌詞、練把式、俏皮話…等等。其...
  • 大紀元
    相聲號稱語言藝術,傳統相聲裡除了《俏皮話》專門用俏皮話組織成“包袱”外,其他段子裡也常常使用俏皮話。俏皮話,又叫“歇後語”,是民眾群體從...
  • 大紀元
    太平歌詞”裡面有一段《虎不拉訴功》,據說腔調受了北京“夯歌”的影響。“夯歌”也叫作“打夯歌”,是瓦匠頭兒領唱的小曲,邊勞動邊歌唱,自娛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