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钻石或木炭 孩子都是宝

陈莹聪(台湾林内国小校长)
font print 人气: 62
【字号】    
   标签: tags:

孩子都是上天赐予的“宝贝”,自古以来,为人父母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在分工精细的时代,出类拔萃者已不再局限于唯有读书高,“多元智慧”的提出,帮助每个人找到适合的位置,因此如何看待孩子的学习过程,身为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更全面的角度去思考及讨论。

最近在网路上看到一则小故事:桌上摆着一块钻石,光彩夺目地闪烁着,墙角的火炉边放着一堆煤炭。煤炭们哀声叹气:“唉!为什么我们天生身体黑?没什么价值?”钻石听了很不忍,便开口安慰道:“同胞们,别难过!”煤炭们一听,七嘴八舌地回答:“同胞?不会吧!我们是同胞?”“我们可不像你天生好命,材质非凡呢!别挖苦我们了!”钻石回答:“真的,我没骗你们,我们是远房亲戚。咱们的成分都是‘碳’,难道不是同胞吗?”

煤炭们叹惋道:“天啊!老天真是不公平!为什么我们的命运差那么多?”钻石慢条斯理地回答:“这是因为我在地底承受很大的压力,再者,我没有像各位那么早出土,我选择在地下多待了好几千年,所以我们的样子就会差很多。”

不管孩子是“钻石”或是“木炭”,都应该视为“珍宝”,都应该获得机会发挥潜能。但身为家长或教育工作者,是否提供了适宜的环境给孩子发展?是否在施压时有留余地,让孩子可以踏着不疾不徐的脚步,成就美好的人生?

教育家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到:“万物经神之手皆是善的,一经人手便成恶了。”这是人本自然主义的主张,提醒教育者应该提供自然不造作的环境,帮助孩子适性发展。而上面的故事则点出孩子在压力中成长、提升,只要他愿意接受环境的磨炼与考验,成就将会无可限量。两者思考角度不一,但可以互相参照,对孩子的成长都有帮助。

在自己身为人师及家长的经验中,发现每个孩子各有不同的特质。可能以语文见长,或具备体育、艺术天分等,或可能是未来的数理专家、自然生态爱好者、能言善道的外交家,真如俗谚所说:“行行出状元”。但现行教育不但不能提供尊重孩子特质的学习环境,反而经常用考试、竞争,以及比赛分出优劣,结果总是少数人是赢家,多数人是输家。

许多孩子经历挫败后,不愿再接受磨炼及考验,放弃了对自己的期许。而竞争氛围,也让许多家长只在意输赢,孜孜于短期的成绩表现,而忽略了孩子长期应有的教养,及每一成长阶段应给予的帮助。

由于社会资源有限,竞争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其形成的背景因素,无法单纯的论断对错。但身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如能了解压力对孩子的影响,适时帮助孩子看清生命的本质、清楚自己的目标,不执著于短期成果,不急于和别人竞争比较,并且能用自在的心情看待胜负成败,只要有进步(不一定是分数的提升),学习态度有所改善或情绪方面更成熟,其实都应该给予肯定。

以鼓励帮助孩子前进,从容面对环境中的磨炼及考验,相信孩子更能发挥所长,适得其所。不论最后是“钻石”或“木炭”,都会让孩子闪闪发光,圆满一个无所怨尤的生命旅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如果我们处处都限制着孩子,又怎么能期待他们长的跟大树一样呢?
  • 对于不同特质的孩子,当父母说“你自己决定”时,也应该有不同的比重。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平时就得建立好亲子之间商量、沟通、讨论的管道,孩子能听进父母的建言,培养出判断得失的能力,并且有承担后果的责任与准备。
  • 找机会全心分享孩子的喜怒哀乐,是亲子相互了解、增进感情的最好方法。
  • 一个约4、5岁的小男生,男孩较活泼坐不住,只见奶奶一直哄着孙子,却有招架不住之势。小男孩时而左右摇晃,时而爬到座椅底下,甚至拿起棒子,敲打起座位来。
  • 不忍之心,延伸出现代心理学中的“同理心”。因为同理心,所以愿意去倾听、去理解、去帮助,彼此也有了体谅、包容。父母在汲汲于培养孩子什么样的“才艺”时,是否更应该思索,怎样激发下一代,拥有发自内在,能关照他人与自己的“不忍之心”呢?
  • 早上一位同事来找我,谈到她的女儿国中第一次及第二次基测都没考好,进不了理想的高中,问我该怎么办才好。
  • 每个父母都爱孩子,但孩子的问题往往也来自父母。唯有充实自己才能正确教导孩子,帮助孩子拥有应有的能力。
  • 我们必须从“激发这类儿童的勇气,并让他们相信自己的长处与能力”来进行治疗。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