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他一把 男孩嘉德的故事

孙帼英
font print 人气: 16
【字号】    
   标签: tags: , ,

一双慧黠的大眼睛,含着盈盈的笑意,两颊白里透红,衬着一头乌亮的齐眉短发,毕挺整洁的穿着,一看就是个在呵护中长大的孩子。这是10年前嘉德进国小一年级时给我的第一个印象,一个至今依然清晰的美好影像。

嘉德妈妈身材健美,留着一头长发,有着和嘉德一样饱满漂亮的脸蛋。嘉德很爱妈妈,为了不辜负妈妈的期望,他写得一手端正的好字,每天做很多课外作业,大小测验几乎都拿满分,上课发表时言之有物,班上的爱心妈妈都认为他是个聪明的小孩。

嘉德由阿嬷一手带大,阿嬷很慈祥,轻声细语,像日本女人一样温文有礼。在阿嬷心中嘉德是个懂事贴心的孩子,是她的宝贝孙子。

对嘉德的爸爸我印象不深刻,据嘉德说,爸爸是赛车手。记得4年中只出现3、4次,我们没有谈过话。在嘉德的文章或联络簿里好像也没有爸爸的影子。

老师家长头痛的坏小孩

开学第三天,上课时,几个小男生没进教室,吓坏了我这个第一次带一年级的资深老师。赶紧一面通知主任、家长,一面在校园里到处找人。原来,嘉德带着几个男生跑到大操场对面的3楼教室找朋友。朋友上课了,他们就在楼梯间上上下下躲猫猫。

一年级上学期,有一阵子,嘉德每天哭丧着脸不肯上学,阿嬷或妈妈强行带他过来,也不肯进教室,哭得好大声,不让妈妈走,妈妈走了,他哭着追出去。拗了好一会,妈妈坚持离开,看不见妈妈,嘉德马上闭起嘴巴,收拾情绪不哭了。

从此,嘉德闹出的事件层出不穷,常常让老师和家长们伤透脑筋。班上和嘉德个头差不多的男生修齐,家庭经济不错,和嘉德非常要好。修齐常常买东西送人以换取友谊。因此下课后,他俩的后面总会跟着几个男生一起吃喝玩乐。

一年级小男生们很好奇又很好动,私底下总是干一些让老师意想不到的坏事。嘉德做过的坏事包括:贪玩、打骂、说谎、诬陷、起哄、偷、骗、抢、破坏公物……。如下课时,把白胶偷偷挤在女生的椅子上,或多次用小刀割伤邻座一位内向的女生,那女生都不敢说,一年后转学了。他还会为了博得妈妈的欢心,偷偷篡改分数。很难想像有着天使外表的孩子,行为坏起来像个小恶魔。

二年级时,嘉德妈妈曾经陪着嘉德来上学,也当了几个月的晨间故事妈妈,那是嘉德最乖,各方面表现最好的时候,他的眼睛总是瞄着美丽的妈妈,一脸幸福又怕幸福溜走的样子。好景不常,妈妈还是抛下他,自己去高雄找工作了。


(Clipart)

一年一年过去,嘉德上课很不用心,功课逐渐退步,有时为博取老师的赞美,做表面工作;有时根本不理会对他印象不佳的老师。不好的行为或多或少,持续不断,总是让任课老师很头痛。

而这些行为,阿嬷看不到、想像不到,或者是嘉德在阿嬷面前另有一套说词,因此当老师多次告诉阿嬷嘉德的恶行时,阿嬷对老师很不谅解,认为老师对嘉德有偏见。直到三年级,阿嬷静下心来看看嘉德的自白与学生、家长的反应,这才知道心目中的好孩子,原来带给班级这么大的伤害和困扰。从此,阿嬷对老师很客气。

转变心态看见孩子的好

我担任教职26年,第一次带一年级小学生,而且是从一年级带到四年级,考验相当大。为了培植孩子的善念,从一年级开始,我利用各种时间跟孩子讲故事、说道理、随机教育;带孩子看影片、听音乐、画图、说好话、写好话。三年下来,孩子们渐渐能静心学习,班上暴力事件也日趋减少,互助互让的情景随处可见,我觉得很欣慰,以为自己做对了。

然而,过了一个暑假,升上四年级,嘉德、修齐等几个男生又故态复萌,甚至还去欺负低年级生。我很生气也沮丧,重新检视自己的辅导策略,发现虽然做了很多启发善念的活动,实际上,我一直在看着孩子的缺点,一直在要求和责备孩子,师生关系常常是紧张的。这才悟到我自己都没有传递善的讯息,怎能奢求孩子回馈善的言行?

我想起了“比马龙效应”,用具体的言行赞美孩子,孩子会“越夸越棒”。于是开始调整心态,发掘孩子的优点,记录孩子的善念善行,并列印给孩子带回家亲子共读。就这样,孩子改变了,因为他们的“好”,老师都看见了!

记录善念善行矫正偏差

两周后,嘉德的行为起了大幅度的转变。我的纪录如下:

嘉德、小杰、凯凯好像班上的救火队,哪儿出了问题或需要帮忙,他们马上冲过去协助。譬如:汤洒了、饭掉了;开灯、擦黑板、收教具;地上有纸屑、桌椅没排齐;餐桶来了,拉餐车、提餐桶等等,精力充沛勤快极了。

四年级集体练习山地舞时,嘉德和修齐赫然出现在迎宾队伍里。四班王老师走过来问老师说:“是你叫他们来的吗?”老师说:“不是,自动去的。中途加入,才去两次。”王老师笑说:“真看不出,还跳得有模有样的!”整支舞,老师一直用赞赏的眼光看着他俩。

嘉德吃过午餐,默默的拿着两支拖把去扫厕所。扫完后和儒儒主动帮忙洗餐具、擦餐车。跳山地舞时,嘉德、小杰等熟记舞步,一边跳一边喊口令提醒同学,结果大家跳得真好,展现从来没有过的团结合作。

嘉德说:上周我骑脚踏车被一辆汽车撞了,人和车都倒了,撞到头(有戴安全帽),手指有点擦伤,但是我赶快说:“没事,没事!”真的就没事了。

嘉德阿嬷说:嘉德最近成长很多,放假会帮我做事,看顾小孩(阿嬷是保姆),教我们“常说好话才会让别人高兴,自己快乐。”他回奶奶家,也被奶奶称赞说很乖,很有礼貌。很感谢老师用心的教导。谢谢!

老师回馈:嘉德个子高,以前坐在后面,常常不能自我约束,被安排到前面角落。现在他是班上的好儿童,不但有足够的自制能力,还能帮助别人,所以自愿回到后面座位,帮助伟伟学习。小小年纪就能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真是了不起!

嘉德跟伟伟比邻而坐,坐了两周,处处帮助伟伟。午休阅读时,伟伟有时会自言自语,做些动作,但是嘉德不为所动,专心看书,展现对伟伟的包容。午餐时,伟伟也会主动帮嘉德盛汤。有嘉德在,老师可以放心。

“有恒为成功之本”,3个多月来坚持每天写好话的孩子越来越少,目前硕果仅存的有千千、慈慈、黄霖、王霖、涵涵、嘉德等人。嘉德的好话:“说好话,做好事,可以让别人高兴,让自己快乐。”“你是我的好朋友。”“我爱你!”

一年下来,我们集满了200则小故事和心得回馈共2万多字,我把孩子的嘉言懿行集结成册,名为《我们的希望树--大善念小善行纪实》。我让孩子们保有这些珍贵的记忆,愿他们在日后的挫败中能拾回自信,在迷惑中能找到真相,在绝望中能看见希望。

拉拔缺乏父母爱的学生

嘉德最了不起的是,从小四到国二,一直照顾由启智班回归的同学伟伟。四年级时,伟伟上厕所还不太会自己清理,嘉德主动去协助他弄干净,这点让我很感动。五年级直到国中二年级,两人都读同班,不是巧合,而是故意安排的,因为嘉德会照顾伟伟。

孩子升上五年级,我也退休了,之后很少听到他们的讯息。今年孩子们升高中,我特意去关心他们的升学情况,这才知道嘉德的事。嘉德现在就读建教班,下课后玩到10点多才回家,打电动到几点阿嬷不知道,只知道有时候早上无法起来上学。阿嬷很无奈的告诉我,嘉德交了不好的朋友,这个父不疼母不爱的孩子,阿嬷对他已无能为力,除非他自己想通。


(Clipart)


(Clipart)

回想相处过四年的孩子,当时在他们身上所花的心血不知大过自己的子女几倍,好不容易在他们心中种下善的种子,不忍心任它成了“焦芽败种”,也不愿见到孩子沦为社会和谐的破坏者。嘉德原本是聪明善良的孩子,他要的只是父母的慈爱与关怀,师长同侪的肯定、鼓励,自尊心、自信心的建立,以及生命价值的厘清。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固然是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与尊敬,不也可以解读为老师对学生永远的关怀与教导?虽然我从教职退休了,我还是可以尽自己的力量,于是我跟学校主任联络,希望一起助孩子一臂之力,再次把孩子拉拔上来。◇

注:本文中的学生名字都是化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阿古在读后心得中写到,“以前我想,别人有的东西,我也要有,所以我偷合作社的钱,偷家里的钱去订羊奶、买饮料、买自动铅笔、请同学吃东西。我一直以为大家都不会知道东西是我偷的,结果还是被发现了。现在我才知道‘人在做,天在看’…,我不会再偷钱了。”
  • 学生行为问题辅导繁琐却有意义,真心与故事,让人看到了孩子正向的转变与他们美好的未来。
  • 近几年来离婚率的攀升让孩子们常得被迫提早适应大人世界的分离甚至愿怼,小小年纪也可能要面对“选边站”的无奈,信任与安全随之被抽离,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增多的焦虑与紧张。而他们也成为制式管教方法下黑名单的常见客了。这也成为许多行为偏差的青少年的儿童写照。
  • 小强在类似单亲的家庭中成长,母子离乡背井到外地讨生活,生活压力不小,年纪小小的他懂得孝敬母亲,勤做家事,功课也维持得很好,是个优点很多的孩子,不能以他在校的偏差行为来论断全部。基于一颗柔软的慈悲心,我愿意花时间来导正他,慢慢找出他情绪缺口的来源,也希望自己不忘教育的热情与初衷。
  • 拿起这张特别的考卷,看着孩子笔下美丽灿烂的蝴蝶,犹疑着是否要在考卷上打大红叉,在分数栏内圈零,去否定一个天分在绘画,不在国、英、数的孩子。
  • 彼得、小班、安迪是辅导室的常客,也是全校师长都熟识的问题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来自破碎家庭,或是单亲、隔代教养,或是住在寄养家庭。身为国小辅导主任的我,总觉得可以为孩子们的成长多做点事!
  • 悄然间,孩子们也变了,我不再为孩子们解惑答疑而劳累。瞧那一组组一对对,讲得是那么细致耐心;作业的正确率越来越高;你看他苦口婆心的劝说那两个楞小子,很快彼此击掌合好;一片祥和安宁,学习、纪律、卫生、劳动无一不在变。到底缘何:还是爱心,是孩子们的爱心筑就了我们这个安祥的大家庭。
  • 小芸一脸无辜到辅导室找我,说她有一件事情不知道怎么处理,觉得很烦。我请她坐下来说明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 忍字头上一把刀,一时的冲动往往会带来不可想像的后果。关键时刻,试着别让那把刀掉下来......
  •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都会努力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努力追求导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可以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