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他一把 男孩嘉德的故事

孫幗英
font print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 ,

一雙慧黠的大眼睛,含著盈盈的笑意,兩頰白裡透紅,襯著一頭烏亮的齊眉短髮,畢挺整潔的穿著,一看就是個在呵護中長大的孩子。這是10年前嘉德進國小一年級時給我的第一個印象,一個至今依然清晰的美好影像。

嘉德媽媽身材健美,留著一頭長髮,有著和嘉德一樣飽滿漂亮的臉蛋。嘉德很愛媽媽,為了不辜負媽媽的期望,他寫得一手端正的好字,每天做很多課外作業,大小測驗幾乎都拿滿分,上課發表時言之有物,班上的愛心媽媽都認為他是個聰明的小孩。

嘉德由阿嬤一手帶大,阿嬤很慈祥,輕聲細語,像日本女人一樣溫文有禮。在阿嬤心中嘉德是個懂事貼心的孩子,是她的寶貝孫子。

對嘉德的爸爸我印象不深刻,據嘉德說,爸爸是賽車手。記得4年中只出現3、4次,我們沒有談過話。在嘉德的文章或聯絡簿裡好像也沒有爸爸的影子。

老師家長頭痛的壞小孩

開學第三天,上課時,幾個小男生沒進教室,嚇壞了我這個第一次帶一年級的資深老師。趕緊一面通知主任、家長,一面在校園裡到處找人。原來,嘉德帶著幾個男生跑到大操場對面的3樓教室找朋友。朋友上課了,他們就在樓梯間上上下下躲貓貓。

一年級上學期,有一陣子,嘉德每天哭喪著臉不肯上學,阿嬷或媽媽強行帶他過來,也不肯進教室,哭得好大聲,不讓媽媽走,媽媽走了,他哭著追出去。拗了好一會,媽媽堅持離開,看不見媽媽,嘉德馬上閉起嘴巴,收拾情緒不哭了。

從此,嘉德鬧出的事件層出不窮,常常讓老師和家長們傷透腦筋。班上和嘉德個頭差不多的男生修齊,家庭經濟不錯,和嘉德非常要好。修齊常常買東西送人以換取友誼。因此下課後,他倆的後面總會跟著幾個男生一起吃喝玩樂。

一年級小男生們很好奇又很好動,私底下總是幹一些讓老師意想不到的壞事。嘉德做過的壞事包括:貪玩、打罵、說謊、誣陷、起鬨、偷、騙、搶、破壞公物……。如下課時,把白膠偷偷擠在女生的椅子上,或多次用小刀割傷鄰座一位內向的女生,那女生都不敢說,一年後轉學了。他還會為了博得媽媽的歡心,偷偷篡改分數。很難想像有著天使外表的孩子,行為壞起來像個小惡魔。

二年級時,嘉德媽媽曾經陪著嘉德來上學,也當了幾個月的晨間故事媽媽,那是嘉德最乖,各方面表現最好的時候,他的眼睛總是瞄著美麗的媽媽,一臉幸福又怕幸福溜走的樣子。好景不常,媽媽還是拋下他,自己去高雄找工作了。


(Clipart)

一年一年過去,嘉德上課很不用心,功課逐漸退步,有時為博取老師的讚美,做表面工作;有時根本不理會對他印象不佳的老師。不好的行為或多或少,持續不斷,總是讓任課老師很頭痛。

而這些行為,阿嬷看不到、想像不到,或者是嘉德在阿嬷面前另有一套說詞,因此當老師多次告訴阿嬷嘉德的惡行時,阿嬷對老師很不諒解,認為老師對嘉德有偏見。直到三年級,阿嬷靜下心來看看嘉德的自白與學生、家長的反應,這才知道心目中的好孩子,原來帶給班級這麼大的傷害和困擾。從此,阿嬷對老師很客氣。

轉變心態看見孩子的好

我擔任教職26年,第一次帶一年級小學生,而且是從一年級帶到四年級,考驗相當大。為了培植孩子的善念,從一年級開始,我利用各種時間跟孩子講故事、說道理、隨機教育;帶孩子看影片、聽音樂、畫圖、說好話、寫好話。三年下來,孩子們漸漸能靜心學習,班上暴力事件也日趨減少,互助互讓的情景隨處可見,我覺得很欣慰,以為自己做對了。

然而,過了一個暑假,升上四年級,嘉德、修齊等幾個男生又故態復萌,甚至還去欺負低年級生。我很生氣也沮喪,重新檢視自己的輔導策略,發現雖然做了很多啟發善念的活動,實際上,我一直在看著孩子的缺點,一直在要求和責備孩子,師生關係常常是緊張的。這才悟到我自己都沒有傳遞善的訊息,怎能奢求孩子回饋善的言行?

我想起了「比馬龍效應」,用具體的言行讚美孩子,孩子會「越誇越棒」。於是開始調整心態,發掘孩子的優點,記錄孩子的善念善行,並列印給孩子帶回家親子共讀。就這樣,孩子改變了,因為他們的「好」,老師都看見了!

記錄善念善行矯正偏差

兩週後,嘉德的行為起了大幅度的轉變。我的紀錄如下:

嘉德、小杰、凱凱好像班上的救火隊,哪兒出了問題或需要幫忙,他們馬上衝過去協助。譬如:湯灑了、飯掉了;開燈、擦黑板、收教具;地上有紙屑、桌椅沒排齊;餐桶來了,拉餐車、提餐桶等等,精力充沛勤快極了。

四年級集體練習山地舞時,嘉德和修齊赫然出現在迎賓隊伍裡。四班王老師走過來問老師說:「是妳叫他們來的嗎?」老師說:「不是,自動去的。中途加入,才去兩次。」王老師笑說:「真看不出,還跳得有模有樣的!」整支舞,老師一直用讚賞的眼光看著他倆。

嘉德吃過午餐,默默的拿著兩支拖把去掃廁所。掃完後和儒儒主動幫忙洗餐具、擦餐車。跳山地舞時,嘉德、小杰等熟記舞步,一邊跳一邊喊口令提醒同學,結果大家跳得真好,展現從來沒有過的團結合作。

嘉德說:上週我騎腳踏車被一輛汽車撞了,人和車都倒了,撞到頭(有戴安全帽),手指有點擦傷,但是我趕快說:「沒事,沒事!」真的就沒事了。

嘉德阿嬷說:嘉德最近成長很多,放假會幫我做事,看顧小孩(阿嬷是保姆),教我們「常說好話才會讓別人高興,自己快樂。」他回奶奶家,也被奶奶稱讚說很乖,很有禮貌。很感謝老師用心的教導。謝謝!

老師回饋:嘉德個子高,以前坐在後面,常常不能自我約束,被安排到前面角落。現在他是班上的好兒童,不但有足夠的自制能力,還能幫助別人,所以自願回到後面座位,幫助偉偉學習。小小年紀就能做到「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真是了不起!

嘉德跟偉偉比鄰而坐,坐了兩週,處處幫助偉偉。午休閱讀時,偉偉有時會自言自語,做些動作,但是嘉德不為所動,專心看書,展現對偉偉的包容。午餐時,偉偉也會主動幫嘉德盛湯。有嘉德在,老師可以放心。

「有恆為成功之本」,3個多月來堅持每天寫好話的孩子越來越少,目前碩果僅存的有千千、慈慈、黃霖、王霖、涵涵、嘉德等人。嘉德的好話:「說好話,做好事,可以讓別人高興,讓自己快樂。」「你是我的好朋友。」「我愛你!」

一年下來,我們集滿了200則小故事和心得回饋共2萬多字,我把孩子的嘉言懿行集結成冊,名為《我們的希望樹--大善念小善行紀實》。我讓孩子們保有這些珍貴的記憶,願他們在日後的挫敗中能拾回自信,在迷惑中能找到真相,在絕望中能看見希望。

拉拔缺乏父母愛的學生

嘉德最了不起的是,從小四到國二,一直照顧由啟智班回歸的同學偉偉。四年級時,偉偉上廁所還不太會自己清理,嘉德主動去協助他弄乾淨,這點讓我很感動。五年級直到國中二年級,兩人都讀同班,不是巧合,而是故意安排的,因為嘉德會照顧偉偉。

孩子升上五年級,我也退休了,之後很少聽到他們的訊息。今年孩子們升高中,我特意去關心他們的升學情況,這才知道嘉德的事。嘉德現在就讀建教班,下課後玩到10點多才回家,打電動到幾點阿嬷不知道,只知道有時候早上無法起來上學。阿嬷很無奈的告訴我,嘉德交了不好的朋友,這個父不疼母不愛的孩子,阿嬷對他已無能為力,除非他自己想通。


(Clipart)


(Clipart)

回想相處過四年的孩子,當時在他們身上所花的心血不知大過自己的子女幾倍,好不容易在他們心中種下善的種子,不忍心任它成了「焦芽敗種」,也不願見到孩子淪為社會和諧的破壞者。嘉德原本是聰明善良的孩子,他要的只是父母的慈愛與關懷,師長同儕的肯定、鼓勵,自尊心、自信心的建立,以及生命價值的釐清。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固然是學生對老師的感恩與尊敬,不也可以解讀為老師對學生永遠的關懷與教導?雖然我從教職退休了,我還是可以盡自己的力量,於是我跟學校主任聯絡,希望一起助孩子一臂之力,再次把孩子拉拔上來。◇

註:本文中的學生名字都是化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阿古在讀後心得中寫到,「以前我想,別人有的東西,我也要有,所以我偷合作社的錢,偷家裡的錢去訂羊奶、買飲料、買自動鉛筆、請同學吃東西。我一直以為大家都不會知道東西是我偷的,結果還是被發現了。現在我才知道『人在做,天在看』…,我不會再偷錢了。」
  • 學生行為問題輔導繁瑣卻有意義,真心與故事,讓人看到了孩子正向的轉變與他們美好的未來。
  • 近幾年來離婚率的攀升讓孩子們常得被迫提早適應大人世界的分離甚至願懟,小小年紀也可能要面對「選邊站」的無奈,信任與安全隨之被抽離,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增多的焦慮與緊張。而他們也成為制式管教方法下黑名單的常見客了。這也成為許多行為偏差的青少年的兒童寫照。
  • 小強在類似單親的家庭中成長,母子離鄉背井到外地討生活,生活壓力不小,年紀小小的他懂得孝敬母親,勤做家事,功課也維持得很好,是個優點很多的孩子,不能以他在校的偏差行為來論斷全部。基於一顆柔軟的慈悲心,我願意花時間來導正他,慢慢找出他情緒缺口的來源,也希望自己不忘教育的熱情與初衷。
  • 拿起這張特別的考卷,看著孩子筆下美麗燦爛的蝴蝶,猶疑著是否要在考卷上打大紅叉,在分數欄內圈零,去否定一個天分在繪畫,不在國、英、數的孩子。
  • 彼得、小班、安迪是輔導室的常客,也是全校師長都熟識的問題學生。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來自破碎家庭,或是單親、隔代教養,或是住在寄養家庭。身為國小輔導主任的我,總覺得可以為孩子們的成長多做點事!
  • 悄然間,孩子們也變了,我不再為孩子們解惑答疑而勞累。瞧那一組組一對對,講得是那麼細緻耐心;作業的正確率越來越高;你看他苦口婆心的勸說那兩個楞小子,很快彼此擊掌合好;一片祥和安寧,學習、紀律、衛生、勞動無一不在變。到底緣何:還是愛心,是孩子們的愛心築就了我們這個安祥的大家庭。
  • 小芸一臉無辜到輔導室找我,說她有一件事情不知道怎麼處理,覺得很煩。我請她坐下來說明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
  • 忍字頭上一把刀,一時的衝動往往會帶來不可想像的後果。關鍵時刻,試著別讓那把刀掉下來......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