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纪实文学

血纪(42)

上集-第二章:监督劳动的最初岁月

第五节:界牌公社(1)

公共食堂成了界牌公社和附近近百户农家生活、聚会、“学习”的中心场所,悬挂在大梁上的两个麦克风,每到吃饭时就会播出南桐矿区的广播。学生时代,我们习惯了新闻传播的“单音调”。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就厌倦这广播中的重复、虚假和枯燥。其中言而失实,言而无信,言而欺骗的地方一天天多起来,反而逆向去思考,才会得到符合实际的真实结论。

而由新华社发出的正版头条新闻,对比我亲身经历农村之所见所闻:庄稼没有草长得茂盛,成熟的粮食烂在地里无人收,农民们饥饿潦倒,断炊绝食,水肿,死亡成了多巨大的反差?

例如1958年自河南省遂县,放出一个小麦亩产二千三百斤的社会主义高产“卫星”,而荣登全国第一个小春千斤县以后,全国各地不甘示弱,先后报出亩产四千斤,亩产四千五百斤和亩产五千斤的卫星来。

此时,已是大春结尾,报纸和广播像向赌场上押“注”一般火爆,经过一番哄抬,最终以广西环江县红旗公社的中稻亩产十三万斤的最高记录中标。

与此同时,除了粮食外,广播中相继报导全国各地的高产卫星涉及棉花、油料、蔬菜和生猪等等;有亩产百万斤大白菜,以及重八千斤的生猪这样的“国家吉尼斯”记录。

这种向全国老百姓撒出的弥天大谎,除了给毛泽东的人民公社提供依据;为搞得人民啼饥号寒的农业打强心针外,还能有什么作用?难道毛泽东当时昏庸到不明真相,连“民以食为天”这种最简单的民生道理,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治国信民道理都不懂吗?

我到农村一年,每当听到“东方红”和“人民公社好”的广播,就会条件反射:那是向中国老百姓公然在说谎。

听不到真实的新闻,已是六亿泱泱大国的悲哀。而今天,当这些从广播中传出的声音,与真实的完全相反时,我们对共产党何止厌恶?

正当毛泽东批转山西洪赵县委《就实论虚》的报告,吹嘘小麦从此以后产量可以达到亩产8.9万斤的神话,是可以用冲天的干劲来实现的“革命浪漫主义想像”时,“一天等于二十年”就这样提出来了。

新时代的赵高“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之历史丑剧,正迎合他的独裁丑剧在全国公然上演。

可是,就在他的中南海里根据全国各地上报的高产卫星和丰收喜报,津津乐道“粮食多了怎么办”时,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饥荒便降到六亿中国子民的头上。(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