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纪(33)

上集-第二章:监督劳动的最初岁月
孔令平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 ,

从沙坪坝到南桐,进入目的地南桐矿区丛林煤矿时,已是晚上八点多钟了。车队一直开抵丛林小学的操场坝里才停下来。借着教室走廊射出来的微弱灯光,我们从车上卸下了各自的行李,搬进了一排已没有学生上课的空教室里,打开行李,吃了随带的干馒头,在升旗台左侧水池边洗漱后,已是深夜了。

顾不得那教室三合土地上的潮湿,便打开了被子就地而眠。

第二天天刚亮便被下放干部的领队催促着醒来,全体人员在升旗台前集合,由下放干部的组长王怀寿点了名,并按照预先编好的名册,将所有的人分成五个大组,每一个组都配备了四至五名的下放干部,并指定了组长。

我们这个大组共十八名右派,四名下放干部,鲁召是我们的主要管理者。四名下放干部中有一位女干部,这次下放唯独她一直很沉默,好像心事重重的。

分组完毕,王怀寿讲了话,他说:“从今天开始,根据党的政策和学校安排,我们每一个右派将分散的到指定的农家,接受农民的监督劳动,这是一次接受贫下中农教育的机会,每一个人都应当认清前途,在这个改造环境中,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讲话完毕,各队分列出发,我们这个组在鲁召的带领下,穿山越岭,绕着山路走了十余里地,中午时分才到达名叫“界牌”的地方。

南桐是四川著名的煤窝子,矿区大大小小数十个矿井散落在山丘起伏的山陵中,同农家田舍交织相倚。这里的农村、农田阡陌交错,小溪潺潺,被一个接一个的山包分割成一些小小的村落。

时值初夏麦黄季节,山坡上一块一块麦地里,泛出一种泥土和霉气混杂的气息来。

才下过几天雨,今天正是晴天,却难看到下地干活的农民。麦子好像被草交缠着显得荒凉。但那绿树成荫的小道,倒挺秀美,走在其间并不觉得热,只因为背负行李,手提沉甸甸的帆布书包,走不上三里地大汗直冒出来。

在一处山梁上小息五分钟,迎来田梗上吹来的风,敞开自己的衣服,特感凉爽,似乎驱散了几个月郁积在校园内的烦闷,大家开始说话,指点那嵌在绿荫丛中的点点农家:“小屋平头虚落里,炊烟起处是人家。”

可惜,我们现在落魄的心里总是凄凄惶惶,不知道,哪里才是落脚栖身的住处?(待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两封信,当然要张冠李戴颠倒了寄,称谓开先的信,信封上写了母亲的地址寄给了北碚托儿所,而称谓妈妈的信笺却装进了寄往井口的信封。
  • 1957年12月中旬的一天,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弟弟突然出现在我寝室的门口,他的到来,给我孤单悲伤的心吹来了一阵暖风,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忧虑。
  • 在井口参加劳动锻炼的大军,一直到年底前最后几天才回到学校。令我感到困惑的是,同班的同学,相别了两个多月,竟没有一个人问起我的病情。他们见了我像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陌生,再没有以往的玩笑和亲切的交谈。
  • 从第四天开始,年级的反右领导小组长曹英亲自指挥了对我的批斗会。反右以来,他的反右领导小组,在全系组织了几十场斗争会,这人有一种使被斗争的人在他的面前垂头丧气而获得快感的心理癖。
  • 为什么这种严肃的政治批判会搅进这么一出莫名其妙的绯闻?我来不及细细的推敲了,只是下意识地向曹英吼道:“把那材料拿给我看。”
  • 老图书馆崖下,那片长满杂草的老足球场被划为重庆大学农场的耕作基地,这里便是我们这七十六名极品脱胎换骨的劳动改造基地。
  • 经历几十年残害的我,意外的苟活至今,回忆起五十年代之大学校园的同学大家庭,其成员中许多人格的卑怯,懦弱和盲从。理性地思考其原因恐怕主要是专制主义暴力的扭曲,一党专制肆旡忌惮践踏了人的尊严!!
  • 我们为明天的“精彩”生活而兴奋不已,江远报告说,明天早上是稀饭、豆乾和油炸花生米,中午六菜一汤,馒头随便吃,只是准吃不准包。
  • 能想出了一个“大鸣大放”,使出了放长线钓大鱼的“阴谋”,划百万计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声名狼藉的变成“资产阶级右派”,封住刚刚想开口说“不”的口,已属亘古首创、闻所未闻的中外专制独创。
  • 余协和反复看那满铺堆着的乱草,心里拥起了一阵阵的疑惑,毕竟当时他才十六岁,虽耳闻大学校园里的种种传说,并不太懂这“反右”究竟是怎么回事,尤其是疑虑我这个比他才大三岁的邻居,一个未出茅庐的大学生,怎么会身陷其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