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纪(36)

上集-第二章:监督劳动的最初岁月
孔令平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 ,

第二节:赵家湾(2)

(一)赵凡父子(2)

我爬上了阁楼,躺在铺开的被子上。夜晚已退热,凉风刮过瓦缝,吹在我的身上还真有一点凉意,便拉着一张被单盖上。透过亮瓦漏进来的那束月光,已斜移到堆放杂物的角落里。虽然白天行路一天,累得精疲力竭,但脑子里还在闪现白天种种的突变。
此时,我的家门,那竹篱笆边上老外婆抚摸我头的那最后一别,又重新浮到了我的眼前,还有弟弟与我临别在小龙坎那最后的晚餐……母亲的眼泪和父亲山头上的相见,阿先含恨的目光,统统都复印出来。

两行泪水悄悄地滚落到我的枕头上。正是:“夜深风竹敲竹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尽”——(木兰花.欧阳修)。

下乡直接管理我的“教育者”,就是这赵氏父子,赵老汉解放前一直佃地主的田种,做地主的丘二,为地主抬过滑竿,也跟着去重庆跑过码头,那市井经历,市俗见识是这里从未出过山沟的男人无法比的,这赵家湾上上下下二百来号人家都得让他三分。

他一共三个儿子,老大“光荣”牺牲于抗美援朝战场,他被尊为烈属,老二又在修筑川藏公路时,因工伤亡故,这都是他的光荣家史。

现在跟着他的就只剩下这个最小的儿子赵凡,年纪才二十二岁,也是合作社赵家生产大队队长兼基干民兵队长,虽然还没有婚配,但据赵老汉说他眼光太高,这湾里的几个姑娘他全都看不起,想到外地去物色一个有文化的。

赵老汉的老伴五零年就已去世,所以这一排足有一百多平米的住宅里,暂时还只有他父子二人,家里的摆设是当年分田分土时,从地主家得到的“胜利果实”。

如此看来,这父子俩是这赵家湾五六十户人家的“父母官”,将我安排在他们二人的管制之下,当是理所当然的。

好在我从小就养成了劳动的习惯,很快适应了日常的农活,不论下地挖土,挑粪上山,都勉强可以充个数。加上,当时正在从农业合作过渡到人民公社去,农村中的统购统销和定量政策,农民已经怨气连天,对社员是否下地干活,干多干少,并没有人认真过问,只凭生产队工分员做出的工分记载,以供分配粮食的依据。所以无形中,对我的压力就减小了。

时间一久,同这些质朴的农民打交道,还会听到他们的真话,不像学校中满口阶级观念的同学那么复杂,大可不必小心翼翼地不敢说话,防备着祸从口出,防备着有人记下我的“牢骚”话,拿到我的斗争会上施压。所以渐渐的,心里上释了重负,感到轻松起来。

第二天,天刚亮我就从楼板上轻手轻脚的起来,走出赵家院子大门。这院子之外的环境真很幽雅,茂密的竹林,在围墙四周,环抱着整个小院,院子的大门石梯坎下,横着那通向界牌的石板路,与石板路平行的是一条流着清濯溪水的堰沟,跨过堰沟就是横贯两边山坡的田坎通道。

围墙门口石梯坎两旁两颗绿荫遮天的大枣树,更添了这小院的秀色。四周很静,静得令我总觉得这正常的农家,缺了一点什么?侧耳细听,果然没有鸡叫、犬吠。

问到这赵大爷,他翻着白眼,没好气的说:“喂啥子牲口,社里的干部说,这是资本主义尾巴,要通通宰掉,再说,分那点口粮,连人都没得吃的,那还有去喂鸡鸭?”赵家父子俩所住的屋后靠着灶房,还有一个用竹条和木棍围成的猪圈,里面圈着一头尖嘴驼背,骨瘦如柴的架子猪。

赵老汉说,自从合作化以后,农民的粮食统购了,所以没粮食喂猪了,所有的猪,便由生产队统一圈养,每头猪每天只配给一两包谷,而喂猪的人家自己的口粮都还差老远,那猪便只能吃“草”了,所以一个个都瘦成那样,一过冬天死了一大半,能熬到今天已不容易。

房子的背后,是一片用竹篱笆围起来的一分自留地。自留地是赵老汉的主要劳动基地。里面种的菜以牛皮菜为主,还有南瓜和红苕,南瓜的瓜藤牵出了界围老远,那上面的花蕾已开始雕落,园里的瓜果与大田庄稼截然不同,所种的瓜菜长势十分茂盛。(待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从第四天开始,年级的反右领导小组长曹英亲自指挥了对我的批斗会。反右以来,他的反右领导小组,在全系组织了几十场斗争会,这人有一种使被斗争的人在他的面前垂头丧气而获得快感的心理癖。
  • 为什么这种严肃的政治批判会搅进这么一出莫名其妙的绯闻?我来不及细细的推敲了,只是下意识地向曹英吼道:“把那材料拿给我看。”
  • 老图书馆崖下,那片长满杂草的老足球场被划为重庆大学农场的耕作基地,这里便是我们这七十六名极品脱胎换骨的劳动改造基地。
  • 经历几十年残害的我,意外的苟活至今,回忆起五十年代之大学校园的同学大家庭,其成员中许多人格的卑怯,懦弱和盲从。理性地思考其原因恐怕主要是专制主义暴力的扭曲,一党专制肆旡忌惮践踏了人的尊严!!
  • 我们为明天的“精彩”生活而兴奋不已,江远报告说,明天早上是稀饭、豆乾和油炸花生米,中午六菜一汤,馒头随便吃,只是准吃不准包。
  • 能想出了一个“大鸣大放”,使出了放长线钓大鱼的“阴谋”,划百万计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声名狼藉的变成“资产阶级右派”,封住刚刚想开口说“不”的口,已属亘古首创、闻所未闻的中外专制独创。
  • 余协和反复看那满铺堆着的乱草,心里拥起了一阵阵的疑惑,毕竟当时他才十六岁,虽耳闻大学校园里的种种传说,并不太懂这“反右”究竟是怎么回事,尤其是疑虑我这个比他才大三岁的邻居,一个未出茅庐的大学生,怎么会身陷其中?
  • 从沙坪坝到南桐,进入目的地南桐矿区丛林煤矿时,已是晚上八点多钟了。车队一直开抵丛林小学的操场坝里才停下来。
  • 当我们这支装束古怪的队伍,背着背包,提着各自的帆布书包,脚穿草鞋跨进殿堂时,引来一大群孩子围观。他们用好奇、陌生、稚气的眼光观察着这一支古怪的队伍
  • 我在院坝的中央放下了背包,两边厢房门口的阶檐坎上,早已站着两家人家的大人小孩。此时的我活像一只被许多人围观的猴子,还来不及看清这即将进入我“改造”的环境是什么样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