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富春山居图的“爱与愁”

清音

人气 192
标签:

【大纪元2011年05月24日讯】水墨幽幽,千沟万壑,尽显浑厚华滋;近树苍苍,飞泉澄澈,正如“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般的身临其境,这便是《富春山居图》经久不衰的魅力,笔法的纯熟与心灵的境界让人不由感叹,此画颇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

《富春山居图》之所以能以独特的奇谲深妙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着实与作画者的心境与艺术修养有关。元代画家黄公望原是浙西廉访司一名书吏,因上司贪污案受牵连,被诬入狱,此段经历使他身心受挫。年轻时怀揣的理想破灭,经过了一番痛苦的挣扎后便看破了滚滚红尘之中的万般变化,想寻求另外一种超然的生存方式,机缘所致,便信奉了道教。

放弃意味着从新拥有,黄公望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后,虽然与荣华富贵失之交臂,但却拥有了“返朴归真”的心境,云游四海,以诗画自娱,于是,山水简远逸迈的格调愈发和他的心灵融会贯通。黄公望与富阳有着不解之缘。他遍游名山大川,却独钟情于富春山水,晚年结庐定居富春江畔的筲箕泉,七十九岁高龄时正式创作《富春山居图》。为了使这幅画更加真实自然,他终日驻足于富春江的两岸,观察烟云莫测、江山钓滩、朝霞金乌与阴晴变换,来来往往的人们,经常能看到一个人静静的在村庄里写生,感叹之余,也不忍去打扰。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黄公望创作的不仅仅是一幅杰出的艺术作品,更多的是传递了一种专注与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这和他的信仰息息相关。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本归真”是所有修行之人努力想达到的境界。因此《富春山居图》才能历尽沧桑备受赞颂,人们喜欢此画秀润淡雅、虚实相生的意境,亦从其中领略到了传统道家文化的精髓。

《富春山居图》命运多舛,明朝末年的收藏家因格外喜欢此画,便决定死前焚图殉葬,后来由家人在火中取出,可是,此画也变成了一长一短两段,因短一些的画中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便定名为《剩山图》,流落民间;另一段画幅较长,现通称为《无用师卷》,被清廷收藏。几经颠沛流离,《无用师卷》被辗转至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剩山图》也于1956年入驻浙江省博物馆,成为了镇馆之宝。

在去年3月的两会记者会上,温家宝藉回答问题的机会,谈到《富春山居图》一画分存两岸的现状。温家宝说,“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从一语双关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大陆官方的心机。今年,分藏于海峡两岸的元代名画《富春山居图》藏于浙江博物馆部分,11日从杭州启运,下月1日将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首次“合璧”展出。而中共官媒《光明日报》的报导说得更加直白:“让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中国的河山得以实现,让一个完整的《富春山居图》永远合璧在一起。”

中国大陆官方高调促“统一”的做法,显然是打着文化的旗号搞统战,不仅亵渎了传统文化,还试图将其政治意图不断扩大化。对于这种不可告人的心机,台湾人们似乎已经“深谙此道”,不会轻易上当,相对于大陆官方的“高调”,台湾官方则异常平淡,彰显两岸价值观的差异。

如果不能用纯粹的心境去欣赏传统艺术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便意味着对民族文化的不尊重,《富春山居图》流传至今,秉承着传统道家文化“清净无为、贵柔”等理念与特点,使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明晰了优秀的作品来源于清净自然的心境,这般好的心境亦源于高尚的信仰。而如今,这幅画却被中共拿来做政治筹码,实为对《富春山居图》的亵渎,也是对正统文化的“敌视”。

相信,《富春山居图》真正意义上的合璧已为时不远。@

相关新闻
六0年民歌再开唱   台中清音会飙歌
清音:《红楼梦》之贾探春篇
清音:《红楼梦》之贾惜春篇
清音:《红楼梦》之史湘云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