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僧介绍:慈舟法师

郑重
font print 人气: 1014
【字号】    
   标签: tags: , , ,

慈舟法师,湖北随县梁氏子,生于清光绪三年(纪元一八七七年),圆寂于纪元一九五七年,世寿八十,僧腊四十八龄。在《影尘回忆录》中,倓虚法师(纪元一八七五至一九六三年)曾描述:“慈老一生专研贤首五教,兼代持律讲律。他所到的地方,多提倡持律;他所住持的地方,全注重持律。平素悲心悯人心切,每逢在大座讲经,说到一般人放逸犯戒的时候,辄自痛哭流涕,因此感人甚深。”慈舟法师不仅是一位持戒精微,律己谨饬的一代律师,更是近代中国致力于培育僧材、续佛慧命的僧教育家。

师(本文专指慈舟法师,下同)自幼生长于佛教家庭。父梁礼简,母黄氏,二人俱是虔诚在家佛弟子。师满一周岁时,父母为其举行“抓周礼”――择业试仪式。当时,但见师直取大红盘内的书本及念珠,不取余物(算盘、量尺、小剪刀、小钉锤等),屡试不爽。有观礼者叹道:“菩萨世家,自然生出菩萨麟儿!”(其时,双亲方受过菩萨戒)师于六、七岁时,入学启蒙,不仅勤习儒家经典,更因受父母亲学佛的影响,对于佛教妙义,亦用心寻绎。廿五岁时,师以晚清最后一届秀才的资格,在家乡开馆授徒,教学相长,直至卅四岁出家乃止。

师早岁即有出家潜心向佛的志愿,然因未获父亲首肯,奉命成婚,出家之途,几经波折。待梁老先生辞世后,师征得母亲同意,夫妇同时出家。清宣统二年(纪元一九一零年),师礼湖北随县佛垣寺照元和尚为剃度师,法名普海,号慈舟。师与俗家妻子皆宿根深厚,彼此同慕佛法,同修梵行,相似于佛世时之迦叶尊者与俗家妻室妙贤相约出家,修习圣道,皆为古今称美的佳话!

师自卅四岁出家,至四十二岁(民国七年)在河南信阳首次讲经宏法,八年之间,致力于修学,埋首经教,参究禅那;除依止照元老和尚外,先后亲炙过扬州元藏老法师、镇江金山江天寺慈本禅师、华严大学月霞老法师等,并朝礼佛教圣地普陀山与九华山。师于信阳讲毕《大乘起信论》后,与道友结伴,朝礼五台山,随后转往北京听谛闲法师(纪元一八五八至一九三二年)讲《圆觉经》。民国九年春,师四十四岁,于汉阳归元寺,听德安老法师讲《观经疏钞》。总计近十年的真参实学,为师日后兴办僧教育与自行化他的道务,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师创办僧教育,始于民国九年。这年秋天,应了尘、戒尘两位法师的请托,协助他们于汉口九莲寺开办“华严大学”。民国十二年夏,师四十七岁,应杭州灵隐寺之请,开办“明教学院”,惜因战事中辍。民国十三年春,于常熟虞山兴福寺,开办“法界学院”。民国十七年秋,应镇江竹林寺请求,创办“竹林佛学院”。民国廿二年秋,师五十七岁,遵虚云老和尚(公元一八四零至一九五九年)嘱咐,于福州鼓山,开办“ 法界学院”。民国廿五年,复应大护法礼请,于福州法海寺,再办“法界学院”(民国廿六年迁往北京)。

师孳孳于兴学育材之际,亦不忘住持法城,弘法利生。民国十二年,担任汉口栖隐寺住持;民国十八年,出任苏州灵岩山住持;民国廿五年,应邀住持北京净莲寺。自四十二岁至八十一岁圆寂前,讲经不断,说法不倦,为法忘躯,至死不渝!

“戒为无上菩提本”――师以严净毗尼为正法住世的基石,化缘所及,无不以振兴戒律为首务。师曾开示:“晚学晓得自己根机驽劣,一宗都难修成,就只知道‘律宗’ 为出家人必须修的。律通诸宗,随你修哪一宗,都要持戒。律学好了,再选一宗精勤学习,可以增长功德。但是,不能兼学也无过失,惟是学他宗而不肯持戒,这就有过了!”师并且强调“持戒”,“求生净土”是修行、了生死的不二法门,师自谦虽未具择法眼,然“自觉不可不律身以戒,而终于归到净土”,且以志求西方莲台 “上品上生”自勉并励他。

“严师出高徒”――师严持戒律、一丝不苟的身教,陶铸多位不失僧格、志洁高尚的弟子。师悲心恳切,爱人以德;弟子一举一动,若于道有损,师必剀切指陈,不稍宽假,偶或外现金刚怒目相,实则内藏悲怀无限。今谨述一实例,以见师“爱之深,责之切”的婆心苦口。

民国卅七年(纪元一九四八年),师七十二岁,及门弟子忏云法师(时年卅五岁),随侍师于福建邵武县广福山双泉寺,结夏安居。某日,寺内有一法师,将往县城,忏云法师便拜托他买回一个大西瓜,以供养师父。孰料第二天,师召集所有门徒,疾言厉色,痛斥此事之不当:“古人有言,君子爱人以德。我们是出家僧人,参方办道,犹恐不及;身居深山穷谷之中,怎可叫人往返几十里外,去买西瓜?”闻言,忏云法师知道师父在责备他,便赧然低首,出列于大众前。师遂指着忏云法师,当众喝道:“再说,西瓜又不能充饥,我又非少此不可,你为何要如此奢侈?”严苛的教训,竟持续了好一阵子,才罢休。静立一旁的忏云法师,只能默默地向师顶礼忏悔!数日后,师转复以慈母般温和的口吻对忏云法师说:“不是我不愿意吃西瓜,实在是价钱太贵了。我们既是出家僧人,便应安贫乐道才是!”后来,忏云法师继承乃师风范,为当代戒德庄严,道行高超的佛门龙象。

纪元一九五七年黄历十一月十七日(弥陀圣诞),上午七时,师于大众助念声中,蒙佛接引,安详舍报。荼毗后,获五色舍利子数千粒,分别供奉于北京西郊青龙桥观音寺塔,与苏州灵岩山普同塔。师毕生行愿“教弘贤首,律持四分,行归净土”。己故李炳南老居士,曾有悼师挽联一副,为师一生行持的具体反影。其词曰:“惟陟降于观音诞辰,乃解脱于弥陀诞辰,且与世尊同光寿;既阐宣乎华严经藏,复受持乎净土经藏,定生极乐续高僧。”(师生于黄历九月十九日,俗称观音出家纪念日)

超伦每效高僧行。愿诸佛子,共相勉励,见贤思齐!

(文据《高僧行谊》)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争议色彩的人物。秦始皇正面的作为,对于中国之大一统、政制的创建、中国版图的确立等,起到了关键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说过:“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 老子是春秋时代楚国苦县曲仁里的人,姓李,名耳,字伯阳。传说他的母亲有一次看见空中大流星飞过后就怀了身孕。老子生于开天辟地之前,是天的精灵神魄,由于是上界的神灵之气出现在李家,所以老子生下後姓了凡人的李氏。
  • 中国有一句成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现在被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但其实它最早是专指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贵妃。上述成语中的“沉鱼”,指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美女西施。
  • 东方朔的父亲张夷活到二百岁时仍面若童子。东方朔出生三天后,母亲田氏死了,这时是汉景帝三年。一邻家妇女抱养了东方朔,这时东方刚刚发白,就用“东方” 作了他的姓。东方朔三岁时,对天下任何经书秘文,都过目成诵,还常常用手指着空中自言自语。有一次,养母忽然发现东方朔丢了,过了一个多月才回来,养母就打了他一顿。
  • 清明节扫墓活动,来源于寒食节。寒食节在黄历三月,清明的前一、两天。汉代以前的寒食节,禁火时间较长,约一个月,后慢慢减少,至唐宋时期已减为清明前一天。
  • 据《后汉书》记载:郑玄曾拜马融为师,马融当时已经是很有名望的大师,有学生四百多人,所以,只有高级学生能够听到他亲自讲课。郑玄和其他同学一样,只能听高级学生转述老师讲过的内容。即使这样,郑玄没有因此懈怠或偷懒,依旧勤奋研读,如此三年而不辍。
  • 岳飞对子女教育极为严格。他每天对子女们的文武功课抓得很紧,学业完成之后,岳飞还要他们拿着畚箕,扛着铁锹,到菜园里劳动。
  • 武训(1838~1896)是清代平民教育家,今冠县柳林镇武庄人。因在兄姐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名训则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武训7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14岁后,多次离家当佣工,屡屡受欺侮,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账相欺,谎说3年工钱已支完。武训争辩,反被诬为“讹赖”,遭到毒打,气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语,病倒3日。吃尽文盲苦头,决心行乞兴学。
  • 提起“张三丰”,人们就会想到武侠小说和影视中那个仙风道骨、神功盖世的武当派宗师。尤其是金庸笔下的形象,更是令人荡气回肠。但那些描写大多都是杜撰,真实的张三丰在历史上是一位影响深远的修炼大成就者,他发扬了中华道家文化,创立了武当派道统和武功,留下了许多传唱不衰的神奇。
评论